轉眼間,伊頓的寶貝兒們已經入園一個多月啦,聽說剛入園的小朋友們發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聞訊而來”的小編迅速採訪到了伊頓北京校園的三位萌娃家長。據悉,孩子們的變化聚焦於口音被帶跑偏、性格變活潑、自理能力提升的變化,這些小故事精彩又有趣,接下來就請大家聽我道來...
萌娃狂飆方言,全家笑翻天
“媽媽,那旮旯是啥呀?”、“幹哈呀?”、“我想再扒拉兩口飯”......
土生土長的北京娃佳佳自打上了幼兒園,冷不丁兒的就會冒出一句東北方言,問了主講老師才知道,平時跟佳佳一起玩的小朋友,是個東北娃。聽佳佳媽媽說,起初聽到這奶聲奶氣的東北話,全家都會被逗得哈哈大笑,可細想之後,也讓佳佳媽產生了一些擔憂。
“孩子說話有了地方口音,會不會影響以後的語言表達?”這是佳佳媽媽最顧慮的問題。
0-6歲是嬰幼兒的語言敏感期,語言能力會大爆發。在群體生活的環境中,避免不了孩子的口音被帶跑偏, 家長也無需過多擔心,只需做好這一點: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進行方言的交流,在學習環境中,給孩子進行普通話教學。在這兩個模式中來回切換,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內向小男寶變身“小話嘮”,同班小哥哥功不可沒
見到樂樂媽媽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風風火火”的媽媽。原以為樂樂的“話嘮”屬性遺傳自媽媽,可令人意外的是,在上幼兒園前,樂樂居然是個十分內向的孩子。
聽樂樂媽媽說,樂樂沒上幼兒園之前,在家的日常就是安靜的畫畫、玩玩具,從不吵鬧。“這孩子安靜到有時候我都感覺不到她的存在,平時我會帶她去家附近的朝陽公園玩,遇到小朋友,即便我在一旁鼓勵她,她也會因為害羞不願意跟人家一起玩。”
“自打上了幼兒園,我發覺孩子的話明顯多了起來。就在最近,孩子每天會主動給我講她在幼兒園裡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同班的小哥哥平平,那應該是她最好的朋友,每天回家都會跟我分享,哥哥今天騎車帶她玩,她也學著哥哥載同班的coco一起玩呢......我覺得孩子開始開啟心扉去跟小朋友們相處了,真的很欣慰。”
“有天放學我去接她,還看到她主動給更小的朋友拉拉鍊,我猜,這應該都是和平平哥哥學到的。”
蒙臺梭利說過:把人根據年齡分隔開來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對於兒童也是這樣。這樣也就會打斷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絡,使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學習。
其實,混齡教育能給孩子帶來與不同年齡層次的情感交流的機會,對小朋友而言,“小老師”正面的行為對其可提供良好的榜樣作用,透過日常的交往,可在榜樣的感染下克服自己的消極情感。
在伊頓,孩子們在操作自選教具時,老師會將“小老師”和年齡小的朋友分在一組,引導他們合作,“小老師”輔助年齡小的朋友操作,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小魔王”有了「規則」意識,悄悄變身“收納達人”
“一一在沒有上幼兒園前,簡直就是光華里社群的頭號‘小魔王’。每天早上我們沒睜眼,就聽到他在‘開演唱會’,不一會,他就開始亂翻那一筐筐的玩具,搞得家裡到處都是,從不自己動手收拾,有時被玩具絆倒就哭,哭完了下次依舊不長記性,每次我都在心裡默唸:親生的,親生的,不能打!同社群的小朋友裡,也數他最能鬧騰。”
但是送一一去幼兒園後,一一媽媽發現這個調皮的“小魔王”正在悄悄發生變化,“上幼兒園的前兩週我還沒發現他有什麼變化,最近,每逢週末他在家玩玩具,我都會在一旁偷偷觀察他,一一不會一股腦把所有玩具都攤在地上啦,而是想玩哪個就去拿哪個,玩完之後就立馬放回去,簡直和變了個人似的。”
在伊頓幼兒園, 規則的概念貫穿於教學、生活的各個環節。伊頓幼兒園每個班級的牆上都會掛著class rule,這些規則大多是關於學生個人行為習慣和教養方面的內容。
比如在孩子們的小毛巾和口杯處貼上標記,以便孩子們有序地取放;要學會有次序地拿取教具,使用完之後放回原位;在睡覺時要自己拿小被子、小玩偶,自己入睡,讓孩子們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學會獨立做事。
其實,步入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這一刻起,孩子就邁出了小家庭,走進了小社會。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進入新的環境,孩子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改變,試著去了解他們,及時和老師溝通,我們一起幫助孩子成長。
(文章中的名字為化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