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是指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北部東港市大東溝海域的一次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導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重要海戰
小時候看過這部電影,老藝術家李默然所出演的鄧世昌至今還歷歷在目,甲午海戰是清朝北洋艦隊在黃海北部東港市大東溝海域與日本艦隊所發生的一次大海戰,在北洋水師損失嚴重的情況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下令撞沉敵旗艦“吉野”。
“致遠”艦全體水兵抱著必死的決心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日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拼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重要海戰,很多中華兒女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獻身,悲壯感人,可泣可歌,尤其是當看到傷痕累累的“致遠”不顧一切地撞向“吉野”時,人們的心被提了起來,整個劇場鴉雀無聲。此刻無聲勝有聲,所有人都被中國水兵大無畏的精神所感染,那一刻,英雄們精忠報國,氣衝牛斗,震古鑠今!
“致遠”未能撞沉“吉野”,252位英烈長眠海底,“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也犧牲了,他原本是可以不死的,但他沒有選擇生,而是與“致遠”艦252位水兵一起沉入海底,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士魂歸故里,永垂不朽。
有人說如果鄧世昌選擇生,他還可以繼續帶領水兵與日寇戰鬥,畢竟培養一個海軍管帶不容易,尤其是像鄧世昌這樣的艦長簡直就是寶貝,活著比死去更有價值。
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但是鄧世昌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他的殉國並不是一時而起,早在戰爭爆發之前,他就已經看淡了自己的死亡。他說過“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甲午海戰證明了他的豪言壯語,“致遠”重創敵艦“吉野”,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氣節,殉國時年僅45歲,連英法各國水師觀戰者皆感嘆鄧世昌之忠勇為不可及。
鄧世昌不留戀這個世界有二個原因,一是作為艦長,只要軍艦沒了,艦長必須自裁。鄧世昌視“致遠”艦高於自己的生命,軍艦沉了,水兵全部犧牲了,他也不會苟活於人世。另外作為一個軍艦的負責人,也必須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自覺,與戰友們生死與共,義薄雲天。
還有就是作為北洋水師的管帶,他早已經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敗,清政府當官發財,中飽私囊的將領都得到了重用。水兵們人心渙散,戰鬥力低下。慈禧太后為修建頤和園和辦壽宴,縮減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導致軍艦上甚至連炮彈,彈藥都準備不足,談何戰鬥力。加上北洋水師“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北洋水師實際上已經戰敗了。
鄧世昌肯定是對這個腐敗無能政府失望之極,不願意眼看著北洋水師從此兵敗如山倒,一蹶不振,選擇自盡就是一了百了。我們能夠想象到他當時的心裡是多麼地絕望,水兵們全部身亡,留在他身邊的是一直伴隨他的狗,所以鄧世昌按犬頭入水,壯烈殉國。
今天,長眠於九泉之下的英雄鄧世昌們也可以瞑目了
也有人遺憾地說,如果“致遠”艦沒有中魚雷,如果“致遠”艦撞沉了“吉野”,歷史是不是可以重寫。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再者說即使“致遠”真的撞沉了“吉野”,也動搖不了日本人侵華的決心。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果然在1904年的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消極避戰,日軍完全控制了制海權,並很快攻佔了旅順。1895年1月20日,日軍入侵我國山東半島東端的榮成灣,後又向威海發起進攻,與北洋水師決戰。最後的結果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歷史是人寫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救亡圖存、上下求索的歷史。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蹟,一直鼓勵與鞭策著人民軍隊保家衛國,所向披靡。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多年以來,更是英雄輩出,他們與先輩鄧世昌一樣英勇頑強,料羅灣海戰、萬山海戰、頭門山海戰、“八·六”海戰、南海赤瓜礁自衛還擊等等,打出了中國海軍的威風。
今天,中國海軍噸位世界第二,盾艦數量第二,常規潛艇世界前二,核潛艇前五,是世界發展潛力最大和發展速度最快的海軍。今天,中國海軍一躍成為世界海軍強國,就像一把深海利劍,肩負著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甲午海戰的屈辱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長眠於九泉之下的英雄鄧世昌們也可以含笑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