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清朝基本上仍沿用康熙皇帝設立的軍事制度。在康熙和他的孫子乾隆統治時期,這套軍事制度的運作非常有效,令人讚歎。但到了1850年,他的運作已極為勉強,如同一個原本設計精密的時鐘,丟失了主發條和其他重要的零部件。這套軍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大清的統治,防止各省官員互相勾結以對抗朝廷。按照設想,它只服從於皇帝一人的旨意。那麼為什麼說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後來成為清軍沒落的根源呢?
話說清朝在乾隆之後,清軍發展開始停滯不前,從未增添或引進任何新式裝備,軍人缺乏訓練,軍紀鬆散,軍隊士氣也尚未凝聚。所以當遇到真正的危機之時——首先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然後是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保衛大清江山的則是18支漢人軍隊和大大小小的滿族駐軍,但事實證明他們都缺乏戰鬥力。這樣一來,康熙精心設計的制度如今只有一處還能達到當初的設想,那就是各地力量始終無法凝聚起來。康熙做夢也不會想到,面對此起彼伏的內亂,他保衛皇權的設想會以這種方式實現:不但漢人的綠營軍隊各自為戰,喪失了凝聚力,滿族八旗軍隊也是如此,甚或更加糟糕。
當時清朝全國的正規軍分為兩種不同的軍事組織:其一是以各旗的方式組織而成的滿族軍隊,通常稱為“八旗軍”,這是帝國軍事力量的核心;其二是全部由漢人所組成的“綠營”。八旗軍隊由大清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創立。隨著清廷入主中原,意識到滿人的人數根本無法和漢人相比,為確保其統治地位,決定讓滿人成為世襲的軍人階層,只服軍役,由國家供養,且阻止滿人與漢人通婚或有經濟方面的競爭。
儘管並非所有滿人都要上戰場,但所有到了兵役年齡的滿族男子都要隨時做好應徵的準備。這意味著非戰時滿人就無事可做,這套制度讓這個原本剽悍無比的馬上民族逐漸失去了所有的銳氣。當國家處於危急關頭、皇權亦岌岌可危之時,能保衛清朝的卻根本不是八旗軍的軍事力量,而是來自一種早於努爾哈赤兩千多年的道德力量,它來自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群體——漢人計程車大夫階層。
滿人的策略是把軍力集中在北京附近地區,另有小規模的駐軍分散在全國各地。各省份的駐軍人數不多,只駐守在具有戰略意義的據點以作警戒之用。八旗軍有五分之三的兵力都駐紮在首都所在省份直隸,而其他省份的駐軍只有總兵力的五分之一。除了雲南和貴州兩省以外,其他各省的總督駐地都派兵駐守。廣西、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沒有設滿族駐軍。值得一提的是,在總督轄區內的滿族將軍級別高於總督,直接聽命於皇帝,但他只能行使軍事權,且只限於滿族駐軍。
漢人軍隊綠營屬於志願軍,分派至全國18個省份,由滿漢兩族的官員共同領導,其中以漢族官員為主。綠營直接受朝廷兵部的管轄,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應是政府軍,但它實際上成了18個省份各自的軍隊。各個省份的綠營軍由本省財政供給,而且完全獨立,與其他省份的軍隊互不相干。
統率每省綠營軍的將軍稱為“提督”,他的地位與巡撫相當,但如果當地有總督,這個提督就要聽從總督的命令。因此朝廷在總督和滿族將軍之間、巡撫和提督之間達成了分權的目的,以防止高層官員互相勾結,威脅朝廷統治。巡撫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提督,因為是由他負責當地軍隊的供給。而實際當中,總督和巡撫只對他們各自的護衛有直接控制權,而通常衛隊的人數都不會超過5000人。
漢人的軍隊分散在各地,基本上每個縣都有一些。在提督或將軍之下是“總兵”一級,級別相當於道員。漢人的軍隊在實際運作中更像是充當了警察的角色,而非是軍事武裝力量。這樣的軍隊可以用來對付一些散兵流寇,但要是真遇上暴動,實際上毫無用處。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綠營吃空餉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大多數士兵都是的素質極為低下。當有緊急情況出現的時候,綠營的慣常做法就是匆匆忙忙地招兵買馬,所徵召的人數甚至超過額定人數。徵兵時幾乎沒有經過篩選,土匪流氓常常被徵召入伍。儘管許多地方的駐點設有兵營,但士兵們平時都住在家裡,只有特殊情況出現時才回到軍中。他們基本沒有受過任何訓練,裝備很差,而且毫無士氣可言。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早期,朝廷曾經嘗試調動漢軍,把相當規模的軍隊集結在一起。每當有士兵奉命背井離鄉去參戰,他們的前途大多是凶多吉少,他們知道自己肯定要戰死沙場,往往痛哭流涕。除了少數守城戰,因為有堅城可以仰仗,這些軍隊表現尚可外,但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太平軍還沒到來之前就已倉皇出逃。實踐證明,從不同省份集結軍隊是不可行的,他們之間無法合作。
更嚴重的是,官員之間互相猜忌,倘若某人打了勝仗,其他人就對他懷恨在心;倘若某人吃了敗仗,其他人則看他笑話,且幾乎從不會施以援手。文官和武將歷來不和,衝突不斷。當太平軍橫掃江南半壁時,很難再找出一支比綠營更有人心渙散的軍隊,當然,八旗軍的情形更為糟糕。
當太平軍到達長江沿岸之時,整個軍事局勢的無望已昭然若揭。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保衛大清皇朝的責任本應由從前所向披靡的八旗軍承擔,再由綠營軍加以輔助。但此時徵兵冊上有近百萬人的清政府卻發現,自己對敵人毫無招架之力。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是在乾隆年間,創下赫赫戰功的百戰勁旅,其為天子所征服的疆域之廣和人口之多,為中國歷史上罕見;如今卻在區區半個多世紀以後,淪落到完全沒有戰鬥力的境地,令人唏噓。
就在這樣的緊要關頭,部分漢族文官挺身而出,以地方團練的名義,組建了一支新的軍隊,此後基本沒有依靠其他已有軍事力量的援助,努力挽救了整個王朝。這支新軍就是由曾國藩建立的赫赫有名的“湘軍”,隨後又有一支軍隊加入拯救大清王朝的行列,就是由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這兩支軍隊構成了中國近代軍隊的雛形。
那麼湘淮軍為何戰鬥力強悍,成為挽救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比起八旗綠營,它們都有哪些獨特之處呢?筆者將在下文詳細介紹,歡迎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