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煩心事?
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楊絳先生給出過答案,“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細想一下,的確,經常讀書的人身上,大多有著一種恬淡、優雅的氣質。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1923年,隨全家遷往蘇州,進入振華女校就讀。1928年,進入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同年前往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了錢鍾書。1935年—1938年,留學英法。
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劇作《稱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創作的喜劇《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衝擊,被誣衊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幹校”。1978年,出版《堂吉訶德》中譯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幹校六記》。
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將飲茶》。1988年12月,出版長篇小說《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們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說《洗澡之後》。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105歲。
楊絳先生一些比較經典的語錄如下:
-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援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 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 我時常聽人吹牛,豪言壯語,使我自慚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偉大”一番,可是吹來卻“鬼如鼠”.因為只是沒發酵的死麵,沒一點空氣。
- 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剋制自己,就是修養。
- 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當然,這可能是我們在填鴨式的學習生涯中把讀書當成一種負擔,造成了看書樂趣大減,人均閱讀量墊底的囧狀。
讀書和旅行一樣,是靈魂在別處的一次對話。就算讀得到後來,看天還是天,看水還是水,看沙縣還是沙縣,看拉麵還是拉麵,我們卻可以構建不一樣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在清廉的環境中安靜生長而不沾染一絲銅臭,也可以在鋪滿黃金與鑽石的曠野裡綻放最炫目的光彩。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他積累的閱歷是有限的,特別是當他資本不足、缺乏人脈的階段。如果有位閱歷豐富的長者,可以適時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予以點撥,是會對他的人生軌跡產生有利的影響。
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
為什麼我常鼓勵大家讀書?因為我們的人生非常有限,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經驗,看到別人的人生是什麼樣子。一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抽離的能力。
”
“
培養抽離的能力,能夠讓我們跳脫當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較容易面對失敗。這個能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靠著我們不斷去摸索別人的人生,累積到足夠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隻有我一個人活著,還有無數活的可能。
”
我們為什麼讀書?當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簡單多了。
我們呼籲,或許不算是遲到的呼籲,而是恰逢其時的呼籲,今天的中國人變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們中有很多人擁有這樣的經濟實力,那就是———每人一個書櫃、每家一個書房。一人一書櫃;一家一書房。
這是一個期盼,也是一個夢想。如果真的實現了這一夢想,我們相信中國社會一定非常文雅、優雅、風雅,我們所見的人一定個個知書達理且高階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