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相信很多小夥伴跟Maco一樣,從小就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所以,提到“諾貝爾”獎相信小夥伴們都耳熟能詳,畢竟這是科學界含金量極高的榮譽獎項。
而今天,Maco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諾貝爾”獎設立者——諾貝爾,他的成長之路和接受的家庭教育!
諾貝爾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也是炸藥的發明者,在他的頭上有很多頭銜和光環,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離不開母親對他的教育。
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出生於斯德哥爾摩,年幼時體弱多病,很多人對這個小生命失去希望時,只有他的母親堅定地相信自己能養活他,最終她成功了。
諾貝爾的母親阿爾塞爾出生於瑞典南部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家庭,她性格開朗,樂觀,精力充沛,有幽默感,這對諾貝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諾貝爾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母親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們穿上整潔乾淨的衣服,吃上熱乎的飯菜;但是,她並不溺愛孩子,總是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澆花、打掃房間等。
這些舉措,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了諾貝爾勤奮工作的習慣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當諾貝爾取得輝煌的成就後,他想讓母親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但是阿爾塞爾拒絕了。
她深知兒子太忙了,不能因為自己影響兒子的工作。
多麼偉大而真誠的母愛啊!這激勵著諾貝爾全身心地投身於他喜愛的科學事業。
雖然諾貝爾每年都給母親寄去許多錢,但是母親卻用這些錢去救濟生活貧困和不幸的窮人。
諾貝爾被他母親的博愛深深打動,在他最終決定設立“諾貝爾獎金”時,母親的博愛起到了關鍵作用。
晚年時期的諾貝爾,回顧自己一生的成就時,曾不止一次感謝自己母親對她的教導,母親不僅是教育他知識,更是教會他為人處世的道理,幫助他養成勤奮工作的習慣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其實不光是諾貝爾,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家庭教育才是讓他們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
今天,Maco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諾貝爾獎”獲得者背後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很大家長都習慣替孩子做選擇。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父親卻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
出生在中醫世家的屠呦呦從小就耳濡目染喜歡上了醫學。但是她在大學選擇專業時,並不是選擇中醫,而是當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感興趣的生藥學專業。
父親問她:
“呦呦,你選這個專業,那你積累的這麼多中醫知識,不都白費了嗎?”
但屠呦呦卻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
父親沉默了一會兒,說:
“我只希望你長大了做一個好醫生。沒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理想!爸爸相信你,加油,你會成功的!”
現實中,當我們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安排時,以為是在為孩子盡一份責任,幫助不懂事的孩子規劃未來,但是孩子未來的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怎麼可能完全按照特定的路線去走呢?
這樣只會給孩子設限,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說過:
“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而在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母親有著自己的看法。
她認為:“100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
那100分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沒有意義嗎?
我們來看另一個案例,在一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匯聚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可以說幾乎全世界的最強大腦都在這裡了。
但引起人們注意的卻是年僅15歲的談方琳,是這次科學家論壇最年輕的參會者。
2018年,14歲的初中三年級學生談方琳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了很多數學獎項。
談方琳因此被國家“中學生英才計劃”選中,並於去年應邀參加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當時,她是最年輕的參與者。
很多人都認為談方琳肯定接受了大量的培訓,可談方琳初中時的校長卻說:
“在初中階段,(談方琳)從來不在外補課,也不刷題。”
對於談方琳這樣的孩子來說,考試100分對他們的意義大嗎?顯然不大,因為他們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
光遺傳學創始人、沃倫阿爾珀特獎獲得者吉羅·麥森伯克回答了談方琳關於“做課題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麼?”
吉羅·麥森伯克認為:
“對於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學會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因為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要比成功多很多。”
簡單地說,就是專注力!當孩子對一件事情產生好奇,並想要不斷鑽研的時候,父母做了什麼顯得很重要。
有一個4歲的女孩非常喜歡大自然。有一次她好奇母雞是如何下蛋的,於是她一個人在臭烘烘的雞舍裡呆了四個小時。她出來時天已經黑了。
如果你是這個女孩的家長,你會怎麼做呢?
這個小女孩的媽媽雖然也非常著急,卻並沒有責備女兒,反而是認真傾聽女兒講自己親眼看見雞蛋掉在地上是怎樣奇妙的感覺。
這個小女孩就是珍妮·古道爾。
她曾親赴非洲原始森林38年,對黑猩猩進行觀察和研究,解開了無數生物學上的謎團,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動物行為學家。
當孩子專注起來,就連看“母雞下蛋”這種非常枯燥無聊的事,也能讓孩子沉浸在其中,而這種沉浸的感覺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心理學家發現,在童年時能玩得專注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學習也會很專注。
當我們責怪孩子為什麼靜不下心來學習時,不如問問自己,在孩子專注地做事情的時候,自己是否打斷過他。
比如孩子正在認真地看書,你給孩子送一杯水、隨口問孩子一句打算幾點鐘睡覺,這些小行為都可以將孩子從沉浸的學習狀態中拉出來。
不打擾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會被家長這些忽略的細節的干擾,他們的注意力在這種干擾中被摧毀。
雖然培養專注力的方式有很多,但最簡單的一種是學會不打擾孩子的專注。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幹擾孩子。”
有時候,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