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4年,西漢平帝元始四年,群臣奏請加封大司馬王莽為宰衡。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官名大宰,輔佐商湯的賢相伊尹尊號阿衡,故以“宰衡”之號來表彰王莽的貢獻,位在眾臣及諸侯王公之上。
王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在握,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們的擁戴。不久後,眾臣們再次集體上疏,奏請為王莽加九錫。一年後,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己稱“攝皇帝”“假皇帝”,代天子執政;到公元8年,王莽正式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也是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錫的大臣。
自此,受九錫者之後大多篡位,加九錫也與篡位緊密聯絡在一起,成為權臣篡位前的最後一道工序。
九錫(cì,通“賜”)是皇帝封賞的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懸、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和秬鬯(juchang)。這些物件按照禮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其形式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任何人得到了九錫的賞賜也就意味著他所能從皇帝處獲得的榮譽與封賞已經到頭了,無法再高了。
除非,取天子以代之。
王莽開了這一惡例後,後世功高蓋主有異心者,多在生前加封九錫而後篡位稱帝;許多並無異心擔心皇帝清算的功臣也會拒受九錫,以示避嫌。
王莽之後加九錫者是東漢末年的曹操。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這已是臣子極高的榮譽了。
一年後,忠於漢室的荀彧已經去世,生前曹操曾向他保證永不做魏公,此時已無障礙。漢獻帝正式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安廿一年(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立曹丕為世子,公然違反劉邦曾立下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距離踢翻漢室皇座僅一步之遙。
曹操雖然終生未篡位稱帝,但其征戰四方、統一北方,實與皇帝無異,有實無名而已。生前面對眾臣的勸進,曹操也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其實已經表露心志了,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便篡位稱王,曹操是在暗示自己的兒子去稱帝,自己當婊子還立牌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十月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建立曹魏。
曹操之後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了。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剪滅曹爽一黨,控制曹魏政權。司馬昭繼其父司馬懿、其兄司馬師之後主導司馬氏,繼續主政曹魏政權,並於公元256年進為大都督,奏事不名;同年進爵高都公、加九錫,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但司馬昭惺惺作態沒有接受。《晉書》記載:
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夏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又固辭不受。秋八月庚申,加假黃鉞,增封三縣。
公元258年,司馬昭被封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自置官署;司馬昭成為又一被加封九錫的權臣,距離篡位也只是一步之遙,司馬氏代魏之勢已無可逆轉。
但司馬昭也效仿曹操沒有生前稱帝,而是留給了兒子。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
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氏宗親自相殘殺亂成一鍋粥,西晉朝廷也是風雨飄搖、血雨腥風。
期間,晉惠帝加封趙王司馬倫九錫,司馬倫矯詔晉惠帝禪位,自己稱帝;不久,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起兵反抗,司馬倫兵敗身死。
齊王司馬冏誅滅趙王司馬倫,迎晉惠帝復位,功蓋天下,率甲士數十萬入洛陽威震京都。晉惠帝拜司馬冏為大司馬,加九錫。司馬冏大權在握卻不思進取,沉迷酒色,被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擊敗斬殺。
之後,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東海王司馬越消滅了其他對手,掌控西晉,升為丞相,後被封為皇太弟,加尚書令,加九錫。司馬越專擅威權,把持朝政,統御軍隊,不臣之心眾人皆知。但其也是飯桶一個,加之北方湧入的少數民族政權勢力愈來愈大(也是被西晉司馬氏開啟的潘多拉魔盒),最終憂懼而死。
北方進入“五胡亂華”時期,碎成了一地,各自為政。
匈奴前趙皇帝劉曜加封前涼張茂為涼王,加九錫;前涼相對前趙是獨立政權,只是受到前趙的軍事壓力,張茂才向其稱藩,接受其官爵。劉曜還拜羯族將領石勒為大司馬大將軍,加九錫,但當年石勒就稱趙王,建立後趙,與前趙分庭抗禮。
石勒死後傳位其子石弘,但其侄子石虎掌握兵權,生性殘忍,石弘成為傀儡皇帝。石弘也加封石虎九錫,不久後石虎篡位稱帝,並將石勒後代盡數誅殺。北方如前秦、後秦等國家也曾授過九錫,影響都不大。
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南方,琅玡王司馬睿在王導擁立下,於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
東晉名將桓溫的幼子桓玄獲封九錫,之後起兵作亂,篡晉建楚。桓玄承其父蔭德,奪取荊州,率兵攻入建康,掌控朝政,自封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兼領豫州刺史,同樣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並於公元404年正式篡位稱帝,建立桓楚。桓玄篡位後驕奢淫逸、不得人心,劉裕等人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身死。
之後的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過九錫,也都同樣地篡位自立,各自稱王。北方的高洋受東魏九錫,篡位建立北齊;楊堅受北周九錫,篡位建立隋朝;李淵受隋朝九錫,之後建立唐朝。
歷史上有謀求九錫的,自然也有拒絕九錫的。與諸葛亮同為蜀漢託孤大臣的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勸其應該接受九錫的賞賜,進爵稱王,但被諸葛亮拒絕,知道這小子沒按好心,想讓我在火上烤,回信說:“若有天消滅魏國、斬曹睿,漢帝歸還故居,那時再與諸位一齊晉升,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況於九錫呢!”
唐朝末年,曾經隨黃巢叛亂的降將朱溫勢大,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皇帝禁軍神策軍,控制皇室,並於公元901年被封為梁王。朱溫早有篡位之心,而加九錫是約定俗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便指使宰相柳璨、蔣玄暉謀劃加封九錫,蔣玄暉與太常卿張廷範認為天下未定,不可操之過急,引起朱溫的不悅。但這沒有擋住朱溫篡位的腳步,於公元907年廢唐哀帝,建立後梁,結束了唐朝近三百年的統治,開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時期。
九錫的魔咒從西漢一直持續到唐代,成為篡逆的代名詞,唐朝之後九錫之禮開始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