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周總理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什麼是愛?什麼是大愛?——題記
(一)1973年,送別法國總統蓬皮杜
不是每一場雨都是寒酷的,但落在周總理身上的雨,每一滴都是可惡的。
1973年9月,75歲的周恩來總理在上海虹橋機場,為法國總統蓬皮杜送行。雨下得很大,秋意變得深沉。蓬皮杜穿著雨衣,周總理卻不肯打傘,他淋著雨,陪著蓬皮杜向前來歡送的群眾揮手致意。
那時的周恩來早已積勞成疾、重病纏身,他看起來很瘦弱,像要隨時被秋風吹倒。陪同人員都很擔心總理的健康,希望他在機場停留的時間短一點,可週恩來卻堅持淋著雨,等到蓬皮杜上了飛機,他還和歡送的群眾一起,向外賓揮手致意,許久不願離開。
此次蓬皮杜總統訪華,可謂意義重大。法國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既是法國也是西方國家第一位元首應邀訪華。
當時的蓬皮杜總統已經身患癌症,全身浮腫,時常出現頭痛、流鼻血的症狀。為了避免重蹈戴高樂訪華未成身先死的覆轍,他特地將訪華時間從原定的1974年4月往前提了大半年。
而此時周恩來的癌症也已開始惡化。1972年5月中旬,經醫務專家會診,確定周總理患了膀胱癌。然而他病重以來,從未養病修整,反而以超人的毅力,更加忘我地加倍工作。
蓬皮杜總統留給中方的話語誠意滿滿:“我雖身患癌症,但這並不影響我訪問中國,這是我和戴高樂將軍的終身夙願。”周恩來總理的回覆亦同樣熱忱:“我十分歡迎您的訪問,並且會全程陪同。”
9月14日至17日,周恩來陪同蓬皮杜在北京、大同、杭州參觀。兩位身負重痾的老人,去了天壇公園的祈年殿、迴音壁、皇穹宇;泛舟西湖,欣賞湖光山色,看花巷觀魚、三潭印月;去中國最著名的佛教藝術聖地山西大同,參觀雲岡石窟、嚴華寺和九龍壁;登上上海大廈頂層,觀看上海的城市全貌。
那些天,兩位老人彷彿忘記了病痛,比健康的年輕人還要精力充沛,他們相處得融洽愉悅,尤其是蓬皮杜,面對記者的鏡頭,常常露出開懷的笑容,而周總理總是一貫地儒雅謙和。
蓬皮杜和周恩來的經歷頗為相似,兩人都在中學時期就對文藝感興趣,後來都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殫精竭慮,走上政治舞臺。蓬皮杜擔任過總理,曾是戴高樂的左膀右臂。而周恩來一直是毛澤東的得力干將,是新中國的總理。
蓬皮杜訪華半年之後,在巴黎去世。周恩來於1976年1月8日駕鶴西去,距離此次外交活動也就兩年多的時間。
1973年9月17日上午,蓬皮杜結束對中國的國事訪問,乘專機回國。那天雨越下越大,轉眼的工夫,周總理的衣服已經全溼了。有工作人員上前為周總理打傘,周總理有點生氣地推開:“列隊在兩旁的軍人他們都沒有撐傘,這麼多群眾都在淋著雨目送法國代表團,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像群眾那樣?”工作人員趕忙把傘收了起來。
待蓬皮杜總統的專機起飛後,周恩來囑咐機場人員煮一大鍋薑湯,給送行的群眾每人發一杯,別讓大家感冒了。他卻來不及喝薑湯,即刻趕回了北京。
蓬皮杜總統走了,但法國記者還留在現場,他們目睹這一切很受感動:“周總理一絲不苟地禮儀待客,並體貼關心人民,真是可親可敬。”“周總理那麼平易近人,使人一見到他,心中就會有一股力量。”
(二)1957年,在錫蘭淋雨講話
1956年11月,周恩來開始赴亞洲和歐洲11國訪問,這是建國以來中國政府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這次訪問歷時75天,行程接近5.4萬公里。
1957年1月底,周恩來來到錫蘭首都科倫坡,這是此次訪問的最後一站。2月4日下午,周總理出席了在科倫坡獨立廣場舉行的慶祝錫蘭獨立4週年的群眾集會。
輪到周恩來講話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在場的很多官員打起了雨傘,群眾大多離開會場中心去周邊避雨,只有少數群眾還在冒雨參加活動。周恩來一直佇立在雨中,繼續講話。
有工作人員上前為他打傘,他拒絕了,他說:“大家都站在雨中,我要和所有沒傘的群眾一起同甘苦、共風雨。”
躲雨的群眾看到這一幕非常感動,紛紛又跑了回來,冒雨聽著周恩來講話,並報以熱烈的掌聲。周恩來一直淋著雨,直到錫蘭總理班達拉奈講完話,才雙手合十向在場群眾致意。
在場的群眾感到震撼,他們向中國客人揮手錶達感謝,齊聲高呼:“周恩來!周恩來!賈威伐 (百事順利)!”
周總理用真誠贏得了錫蘭政府和群眾的愛戴和尊重,當時錫蘭還沒有和中國建交,就在周總理講話後的第三天,錫蘭就宣佈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三)1958年,和軍民一起抗洪
1958年夏季,黃河下游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7月17日夜裡11點多,新一輪洪峰到達花園口。異常兇猛的洪流,一出峽谷就把鄭州黃河鐵橋沖斷兩空,致使京廣鐵路中斷。河南、山東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威脅。
當時周恩來正在上海開會,18日訊息傳來周恩來暫停會議,與鐵路部部長呂正操趕赴河南花園口。
到花園口後,周恩來馬上召集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有關專家開會,最後決定全力以赴加強防守,在不分洪的情況下確保安全。
會議結束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周恩來不顧旅途辛苦和會議的勞神,堅持要親自到河灘察看險情。當時正下著大雨,晚上11點多,周恩來來到黃河岸邊,朝正在緊張搶險的防汛大軍走去。
周恩來和同志們一一握手,他問一個頗有經驗的老工程師:“任何橋樑會不會永遠不壞?法國巴黎的鐵塔會不會幾億年不倒?”老工程師回答:“要倒的。”周恩來向專家提問是想告訴在場的所有人:世界上沒有永立不壞的東西,舊的橋墩毀壞了,新的橋墩一定可以建好。
他讚揚工人同志都是水上英雄,號召大家積極投入搶修大橋的戰鬥。工人們聽了這番話精神鼓舞,紛紛保障要日夜苦戰,一定要儘快把大橋修通。
夜雨很大,風變得冰涼,工作人員擔心周恩來被雨淋病了,要為他撐傘,周恩來謝絕了,他說:“你看,大家不都一樣淋雨嗎?我願和工人同志們一樣。”他的短袖襯衫被雨淋得溼透了。
周恩來來到河灘,巧遇幾隊運送石料的縴夫,他們正在拉著一艘艘裝滿石材的漁船,喊著號子,淌水前行,每一步都走得艱難。周恩來見狀趕緊上去幫忙,不少人上前去搶周恩來肩上的纖板,縴夫們紛紛喊道:“總理,使不得,使不得!”周恩來卻跟大家說:“這裡沒有總理,我們都是黃河縴夫!”說完,又和大家一起拉縴前行。
後來,周恩來到動員大會現場,在瓢潑大雨中,他鼓勵大家要不怕困難,和洪水作鬥爭,要齊心協力戰勝洪水。開完會後,他和專家一起研究修橋方案,一直工作到凌晨兩點。從離開上海到河南指揮抗洪,他連續工作了18個小時。工作安排部署好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回了上海。
在周總理的鼓舞下,河南、山東200萬軍民,經過了10晝夜的辛勤努力,終於馴服了這場洪水。8月1日,黃河鐵橋修復,京廣線恢復暢通。
(四)1974年,住進305醫院
1974年5月,又是在機場,又是一個雨天,周總理淋著雨,歡迎塞內加爾總統桑戈爾訪華。初夏的雨並不冷,可落在重病的周總理身上,總是叫人心疼。這是周恩來最後一次在機場迎接外賓。
1974年6月1日,周恩來在處理完最後一批檔案之後,離開了他曾經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中南海西花廳,住進了305醫院。從此,中南海西花廳的男主人再也沒有回過家,醫院成為他生命歷程中最後一年零六個月的居所。從此,中國外交再無周恩來的身影。
周恩來患癌住院的訊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般公眾是不知情的。1974年7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總理會見外國客人,首次提到會客地點是在醫院,大家才恍然明白,原來周總理住院了。而此時的周恩來,病情惡化,雙腿浮腫,連抬腳走路都非常困難。
周恩來病重以來,他以超人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從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他共做過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就要動一次手術。手術剛完,只要一清醒,就是談工作。住院期間,他想到雲南錫礦肺癌多,囑咐李冰,要去雲南調查情況。
“我要多吃幾口飯。”這是周總理住院後期常說的一句話,因為化療影響了他的胃口,吃飯成了一大困難,連咀嚼吞嚥都很難受,有時吃一頓飯要花幾十分鐘,累得滿身是汗。
生命最後4個月,是周總理最艱難的日子。開始還能活動,他就堅持起床進行簡單的鍛鍊,到了後期,他常常痛得渾身冒汗,卻忍住不叫一聲。有時實在受不了,他就問醫生:“我能哼一下嗎?”
當年和蓬皮杜總統參觀雲岡石窟時,他曾對工作人員說:“雲岡石窟的維修工程要三年搞完。時間太長了我們都看不到了。死是自然規律,我是活不到21世紀的。”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只是笑談,後來反觀從前,只覺得遺憾蔓延,難以釋懷。
(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50年代,周恩來與鄧穎超共同商定,決定死後不留骨灰,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經無法治癒時,一再叮囑鄧穎超:一定要遵守過去的約定,死後不留骨灰,要將骨灰全部撒到祖國的江河裡、土地上。關於喪事,葬禮要從簡,規格不要超過中央任何人,一定不要特殊化。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十里長街送總理,百萬群眾用眼淚和他告別。周總理那些年淋過的雨,都成為了人們眼裡的淚。
1月16日晚8點15分,安2小型飛機平穩地起飛,將周總理的骨灰分別拋灑在四個地方:北京上空、北京的密雲水庫、天津的海河和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
在骨灰拋灑之前,鄧穎超捧著骨灰盒,含著眼淚說:“恩來同志,你的願望就要實現了,你安息吧!”
大地無言,江河有情。周總理的骨灰留在了他曾經學習、奮鬥、工作、留戀過的地方。他沒有墓碑,我們不知該去何處拜祭,但是他真的活在我們的心裡。
他這一生心底無私、一心為民,不搞特殊化,不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親朋好友謀私利,他說:“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裡任職。”他說:“我要為人民服務而死,要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完全做到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說周總理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什麼是愛?什麼是大愛?
看了周恩來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愛就是心甘情願地付出,大愛就是心甘情願、不求任何回報的付出。周恩來就是這樣,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生前鞠躬盡瘁,生後不留骨灰。
2014年,廣州圖書館辦了一場關於周總理的展覽,許多人在留言簿上書寫感想,一位女孩的留言被很多人記住了:“何其有幸,讓我這一平凡的女孩,經過大量的書籍,透過歷史的長河去遇見你。對於你,我有太多的敬仰。即使在有你的年代不曾有我,但慶幸的是在有我的年代依然有你。感謝這土地上曾經有你。”
感謝這片土地曾經有他,感謝從前如此貧困艱難、而今已然富足的土地上,有過這樣一位完美的人物,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可以偉大無私到什麼程度。
愛人者,人恆愛之。其實他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們,他只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永遠陪伴激勵著我們。
古詩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周公,亦是彼周公。這真是千古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