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上,我們決定把政府機關遷到北京,並準備在恰當的時機舉行開國大典。當時開國大典的舉辦地有兩個選擇,南苑機場和天安門廣場,兩者各有利弊。南嶽機場的優勢很明顯,它地形開闊,能容納的人數遠超天安門。更重要的是,它位於郊區,在此舉行開國大典,對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干擾比較少。不過,天安門也並非一無是處。事實上,當年朱高熾就是在這兒舉行的登基儀式,所以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北京舉行大型活動的風水寶地。
而且,天安門的政治地位要遠高於南嶽機場,在這裡舉行開國大典,引起的國際、國內反響會更大、更好。所以我們最終決定將開國大典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據史料記載,接到通知的北京政府,當即對天安門進行了緊急維修。事實上,當時的天安門遠沒有我們如今看到的那種宏偉壯麗。在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和戰亂後,它已經變得破敗不堪。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並沒有對其進行徹底的修繕。只是對一些表面上看上去比較大的損壞進行修復,保證開國大典舉行時,領導人的安全和天安門表面上的光鮮亮麗。
建國之後,北京政府本打算請建築專家為天安門的維修進行方案設計,沒想到朝鮮戰爭又爆發了,此事就被擱置了起來。直到1969年,政府終於決定,將天安門拆除重建。在這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據史料記載,當時有個叫姚來泉的工匠,受命重新修復國徽,並將其按原樣掛到天安門城樓上。姚來泉接受了任務,並立馬著手進行修復。很快,國徽修復完成,姚來泉很開心,立馬拿過來仔細檢查一遍。結果這一檢查讓他嚇了一跳。原來,他在國徽的背面發現了幾個用鉛筆書寫的名字和日期。
叫來幾個人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在國徽完工時把自己的名字簽上的,本意是覺得國徽出自自己之手是無上光榮,想留個紀念。姚來泉拍了拍幾人的肩膀說:“你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當時總理說了國徽不能有絲毫痕跡,所以名字不能留。”說完後拿起砂紙細細打磨,直到國徽背面沒有了一絲痕跡。到了懸掛國徽這天,姚來泉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他先指揮工作人員用滑輪吊到大概位置,然後讓一個人站在中軸線上,用經緯儀幫助他進行測量。
這個人用旗語指揮姚來泉調整位置,就這樣幾個人一直忙活了3個多小時,終於將國徽完美地掛在了北京的中軸線上。至此天安門重建工程正式完工,在驗收當天隨所工人們對自己的手藝十分自信,可心裡還是不免有些緊張。本來一切進展得都十分順利,可是在檢查到一個斗拱時,探雷器突然響起了尖銳的警報聲。幾個小組的負責人瞬間面如死灰,後背一下就被冷汗浸透了。
按理說整個天安門沒有使用一根釘子,難道是有人故意破壞?這可是大罪呀。檢查人員也十分緊張,緩緩走向報警的地方,一伸手摸到了一個金屬物件,等抽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把木工鏟,看來是哪位師傅不小心忘在這裡的。虛驚一場之後再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整個工程順利透過驗收。1970年3月11日,周總理親臨天安門視察,和參加施工的工人一一握手,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