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模指的是城市的大小差別,不同的城市其規模大小各不相同。形成和影響城市規模大小的因素很多,除了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外,還與城市本身的地位及城市相互之間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城市的規模正是這些要素的綜合體現。就一個區域內所有城市的總體地理特徵而論,城市的規模大小及其地域差異乃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清代新疆的城市數目較多,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規模差別也很大,就是同一城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其規模大小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以清前期以及新疆建省後這兩個階段主要城市的城池及城廂面積為代表,對清代前後期新疆主要城市的規模大小及其地域差異進行分析。
一、城池與城廂的概念及其面積統計
城市地理學中一般把城市建成區的面積大小稱為城市的用地規模,並以之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同的城市,其用地規模往往不相一致。因此,透過研究城市的用地規模就可以確定和比較城市的大小。但對清代新疆城市而言,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資料,都沒有關於各個城市用地規模十分完整系統的材料,自難以之作為衡量城市規模的指標。但是文獻中卻有大量關於城市的城池周圍城牆總長即城周裡數的記載,儘管不同的文獻對同一個城市的記載不盡相同甚至互相牴牾,但透過考證我們仍可以獲得一份較為系統完整的各城市城池周長的統計資料。另外,清代新疆城市的回、漢城平面佈局除個別形狀不規則者之外,大多呈長方形、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這樣,由各城市的城周裡數即可推求出其城池的面積。
一些城市的市區僅有一個城池,而許多城市市區則有漢、回城之分,除個別城市之外,同一個城市的漢、回城往往相距不遠甚至相互毗連,我們就可以將其看成一個地域整體,城市的城池佔地面積即可用所擁有的漢、回城面積之和求得。於是便可以得到一套較為完整的清代新疆主要城市城池佔地面積的統計資料。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每個城市的關廂位置及其面積。清代新疆的城市多數附有商民街市,其一般位於各城的四門之外,有些商民街市則處在漢城外圍或漢、回城之間,如哈密的商業街即是如此。少數城市的商業區域則處於回城中,如葉爾羌。後來以這些城外的商民街為主形成了城關周圍或繞城牆外圍分佈的商業區及居民區,我們稱之為關廂。這些關廂的佔地面積一般都相當大,有些甚至成為所附城市的主要居民區及商業區。核實而論,這些關廂實際應看作城市的市區地域,因為其地域功能及景觀往往與城池內部不相上下,甚至其繁華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由每個城市的城池面積加上其所附的關廂面積,就可求出二者的佔地總面積,稱之為城市的城廂面積。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兩套有關城市佔地規模的資料。一套是城市的城池面積(S1),另一套是城池城廂的面積(S2)。應該指出,這兩套資料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城市用地規模的地域構成特徵,但它們各有利弊。就城市的城池面積資料而言,它是由城市的回、漢城池面積相加而得的,據統計,屬於這種型別的城市約佔新疆城市總數的41%。對於那些漢、回城毗連或相距較近的城市來說,這種計算方法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如喀什噶爾的舊城與徠寧城、古城的靖寧城與孚遠城,後來都分別聯為一城,那麼城市規模就可以大致視為其所屬的兩個城池的總規模;但對有些城市出入就大些,如烏魯木齊的鞏寧城與迪化城,不僅二城池相距達八里之遙,而且後來鞏寧城在同治年間毀於戰火,那麼,以二城池的面積之和籠統表示烏魯木齊規模就不客觀。但是,鞏寧城建城時周9裡3分,規模宏大,居於當時新疆城市規模之前列,僅次於伊犁惠遠城,是當時烏魯木齊城市的政治中心區域,在烏魯木齊近代城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為了反映出它對烏魯木齊規模發展的影響我們可以劃分同治前及新疆建省後這兩個時期分別統計烏魯木齊城市的佔地規模,同治前以鞏寧城與迪化城面積相加,建省後則以劉錦棠合併迪化漢、滿城後所形成的新城池面積為準。這樣烏魯木齊城市規模的統計就有兩個數字,其後者就比較科學,第一個就含糊些。這樣看來,用城市的城池面積來代表城市用地規模以分析城市大小,對於個別城市而言就會有一些誤差。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多,對大多數城市來說這種誤差就極小,因此我仍將其作為一種方法從一個方面分析清代新疆城市的規模特徵。
另外一種方法即用城市的城廂面積表示城市佔地規模的大小。這個面積考慮到了城牆外圍以關廂為主的區域,這些區域後來大都演化成了城市的功能地域,如喀什噶爾舊城與徠寧城之間的地域,哈密新舊城之間的地域等。如果對關廂面積舍而不計,那麼分析有些城市佔地規模時就會出現訛誤。例如和闐綠洲共有六城,較大的額裡齊城乃是核心城市,所謂“四大城”即有和闐,指的就是額裡齊城,但其城池面積僅為1.27km²,規模很小,如果僅以城池面積當城市規模就很不妥當,無法解釋和闐城在新疆城市中的地位。但如果考慮到關廂地域,則可明瞭其實際情況。和闐額裡齊城的城池面積儘管不大,但其關廂面積卻居於清末新疆各城關廂面積之首位,二者面積之和為16.1km²,顯然是大城市了。我在分析論述時有時用城池面積,有時用城池及關廂面積之和,視城市的實際情況而定。
新疆的城市尤其是南疆的綠洲城市歷史一般很悠久,其地理位置大都是在古代城址的基礎上逐漸確定的,加之綠洲環境的制約,其位置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化,就是說這些城市大多具有空間分佈的連續性,城市的地理位置在時間上有前後相承的關係。對這些有清一代具有連續性的城市,我就用其城廂面積表示城市佔地規模,否則不然。還有一種情況,即一座城市,其回、漢二城相距本不遠,可以視為一座城市內的不同街區,但在後來尤其是新疆建省以後,其漢城遷到距原址較遠的地方,如“南疆八城”之一的阿克蘇城,其址本在溫宿縣的溫宿鎮,即故阿克蘇回城所在地,光緒九年(1883)在其南13公里處(即今阿克蘇市所在地)另建漢城,作為溫宿府府治。這樣的話,阿克蘇的漢、回兩城已不再是同一城市內的兩個街區或城池了,而成了兩座城市。同樣,喀什噶爾的新回城(今喀什市)與其新漢城疏勒府(今疏勒縣)相距亦達9公里,也不能再視為同一座城市內的兩個不同的功能地域,而是兩座城市。象這樣的情況在其它少數城市中也有之。我在確定城市的佔地面積時予以區別對待,用該城市原址的城池面積及其關廂面積之和代表城市的用地規模,對遷至遠地的城池則不計之。
根據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經過文獻資料的考訂製成了清代新疆主要城市佔地規模統計表,以下兩節即據此進行分析論述。
二 主要城市城池面積及其規模分析
(一)清朝前期主要城市城池規模
由上一節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清代前期新疆城市的佔地規模,阿克蘇城市佔地規模以阿克蘇回城及其關廂面積之和表示;喀什噶爾城市佔地規模以喀什噶爾回城及其關廂面積之和表示。大小相差頗為懸殊,各級城市的分佈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別。透過對清朝中期各主要城市的城池面積進行比較,居於前十位的依次為:葉爾羌(2.832km²),惠遠城(2.259km²),巴里坤(2.139km²),烏魯木齊(2.134km²),惠寧城(1.125km²),吐魯番(0.624km²),阿克蘇(0.58km²),古城(0.499km²),寧遠城(0.442km²),哈密(0.437km²)。其中最大的城市葉爾羌與最小的城市哈密其城池面積相差達2.395km²,城池面積最小的精河城和熙春城其城池面積僅0.097km²,十分狹小。
在這些城池面積居於全疆前十位的城市中,北疆的六個城市平均佔地面積為1.435km²,而南疆的四個城市平均佔地面積則為1.118km²,有很大差別;在城池面積居於前五位的城市中,北疆共有三個,分別為伊犁九城之一的惠遠城及天山北麓的烏魯木齊、巴里坤,而南疆則有兩個,分別為葉爾羌和吐魯番。由此可見,清中期新疆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大小相差頗為懸殊,北疆城市城池佔地的平均規模比南疆為大;另外,除了葉爾羌這個全疆城池佔地面積最大的城市位於南疆之外,城池面積居於全疆城市第二、三、四位的惠遠、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城市則都分佈在天山以北地區,這種地理分佈狀況反映了清中期新疆城市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呈現北疆城市規模大,南疆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的總體特徵。
形成這種規模特徵及地域差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與清中期清朝政府經營新疆的戰略步驟和在南北疆城市建設中致力的大小差別有極大的關係。這裡統計的清中期新疆城市城池的主要資料除了個別城市的資料是依據道光前後的記載補充修正而來之外,其它大多數城市的資料反映的主要是乾嘉時期的情況。
乾嘉時期乃是清朝經營新疆的第一個高潮階段,先後平定了北疆準噶爾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亂,新疆的政局開始穩定下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疆的城市建設在這一時期也很有起色,南、北疆的許多城市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築或由舊城修葺改建而來的,據統計,僅乾隆中後期修建的城池至少就有三十多個。這些城池完全是為了適應當時經營新疆的政治、軍事及經濟等方面要求而興建的,許多城池分別成為軍事重鎮、墾區中心或地區政治中心城市,由於各城所處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政治、軍事地位和經濟發展水平自然也存在著高低之別,相應的城池也就出現了規模大小的不同。
伊犁九城的核心城市惠遠城為統轄天山南北軍政事務的伊犁將軍駐地,是全疆性政治中心,政治地位自然非一般城市可比,其城池面積相應就很大。烏魯木齊為都統駐地,統轄著東至哈密,西至庫爾喀剌烏蘇,南至吐魯番廣大地域的軍政及屯墾事務,清人甚至認為烏魯木齊都統堪與漢代西城都護相比。正因為如此,烏魯木齊城市發展很快,迪化、鞏寧二城池隔河對峙,城市內“字號店鋪,鱗次櫛比,市衢寬敞,人民幅輳,茶寮酒肆,優伶歌童,工藝技巧之人無一不備,繁華富庶,甲於關外”,城市規模之宏大概可想見。
葉爾羌作為清中期新疆城池最大的城市主要與其悠久的城市發展史和優越的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係。早在漢代莎車國即以之為國都,特別是十七世紀初葉爾羌又成為喀什噶爾汗國之都城,“商賈如鯽,百貨交匯”,是新疆西南邊境的貿易中心城市,其政治和貿易地位為其它城市所不及,這就大大促進了葉爾羌城市的發展,“規模宏敞,甲於回部”,成為當時新疆城池面積最大的城市。
相對而言,精河、喀喇沙爾等城市就沒有這方面的地位和優勢,其城池規模就頗為狹小,不多為人所稱道。
總之,城池佔地面積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規模的大小,是城市的政治、軍事、經濟地位及地理條件等方面的綜合反映。不同地區的城市其地位和環境條件各不相同,這就致使城市的規模諸如城池面積等形成了廣狹之別。
清中期北疆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普遍較大,而南疆城市城池規模則相對較小,呈現北疆的大城市數目較南疆為多的現象。這與清朝中期經營南北疆著力的不同有很大關係。漢唐等主要王朝經營新疆地區時都是重點經營天山以南各綠洲,使南疆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很快就走在了北疆的前面,到明末清初時北疆仍是牧區草原景觀,與南疆的綠洲農業區域迥異。清朝經營新疆的戰略與漢唐不同,尤其是清朝中期,一直是重點致力於北疆地區的開發建設,對南疆致力並不多。北疆地區自古為遊牧部族縱橫馳聘的樂土和攻佔南疆侵略內地的軍事基地,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北疆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這裡佈防了大量的駐防軍,一面執行防務,一面從事屯墾活動。當時全疆共有屯軍三萬七千人,北疆就有三萬二千九百多人,佔屯軍總數的89%。為了防止漢人與少數民族雜居,清政府把從內地遷移到新疆的民戶集中安排在烏魯木齊、巴里坤一帶從事土地墾殖,向西一般不超過綏來縣。到乾隆60年(1795),僅烏魯木齊和巴里坤兩地的移民人數已達17萬餘人。伊犁地區則主要組織南疆維吾爾人遷入,加之惠遠城為全疆的軍政中心,官僚機構繁多,人口也不在少數。這樣清中期北疆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巴里坤到烏魯木齊、伊犁縱橫千里的地區漢、滿官兵列屯住戍,卡倫、臺站星羅棋佈,社會經濟由以遊牧經濟為主體迅速轉化為以農業經濟為主體,興起了一批新興城鎮,巴里坤、烏魯木齊、惠遠等城池規模較大的城市就是其中代表。
南疆的情況則不同,乾嘉時期清政府固然也在南疆有所致力,但在行政體制上保留了伯克制,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在經濟方面著力也不大,基本上維持原貌。這與北疆欣欣向榮的開發形勢相比就顯得相當冷落,城鎮建設自然也不會有多大起色,除了葉爾羌這個在清初就已規模宏大的城市之外,其他各城市的規模都不是很大。清政府在南疆各主要城市設定了領隊或協辦大臣,對各城市的舊城或略事修葺,或新修滿城供各大臣及滿、漢官兵駐紮,但其規模都很有限。就喀什噶爾而論,本為總理南疆八城事務的參贊大臣駐地,但最初設定參贊大臣時也不過駐於原喀什噶爾舊城中,僅對舊城稍加整修而已,後來因人戶稠密,城內地域狹小才修建了徠寧城作為政治中心,其城周也僅有2.5裡,面積不過0.125km²。舊城拓展到城周3.7公里時,二城池面積合起來亦不過0.399km²。僅為惠遠城城池面積的18%。天山以南城池面積居於全疆前十位的城市阿克蘇其城池面積也僅0.58km²,佔惠遠城城池面積的26%,其它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就更狹小了。
總之,清中期清政府重北輕南的經營思想是形成南北疆地區城市的規模差別及分佈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清朝後期主要城市城池規模
新疆建省後隨著城市的發展,尤其是經劉錦棠對南北疆主要城市城池的整修之後,許多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發生了變化,其面積排列次序與清中期有了較大的變化。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由大到小依次是:喀什噶爾(3.326km²)、葉爾羌(2.832km²)、烏魯木齊(2.65km²)、惠遠(2.259km²)、巴里坤(2.139km²)、古城(1.132km²)、吐魯番(0.624km²)、阿克蘇(0.58km²)、寧遠(0.442km²)、哈密(0.437km²)。
這個排列次序及面積大小清楚地顯示了清末新疆主要城市城池佔地規模的基本特徵。據此可見,清末新疆城池面積最大的城市為喀什噶爾,而喀什噶爾的城池面積在清中期尚未排進當時城池面積較大的前十位城市之列,清末則一躍而居於各城首位,城池面積達到3.326km²,比原來城池面積最大的葉爾羌還大出0.49km²。尤其是清末新疆省會治所烏魯木齊的城池面積不過2.654MK2,與喀什噶爾亦相差0.672km²。喀什噶爾城市的迅速發展併成為清代新疆城池面積最大的城市,是新疆城市佔地規模方面的一個新變化。
喀什噶爾的城池面積與居於這十個城市之末位的哈密城池面積相比,相差達2.889km²,比清中期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中最大與最小的城市葉爾羌與哈密城池面積之差2.395km²還多出0.53km²,這反映了清末新疆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相互之間懸殊仍然很大,大城市的規模更加擴大,而小城市基本維持舊規。由此可見,不同地區城市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在清中期城池面積居於前五位的城市中,南疆地區佔有四個,北疆地區有六個。這個特點在清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一時期在城地面積居於前五位的城市中,南疆地區佔到兩個,即喀什噶爾與葉爾羌,北疆地區佔三個;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中,南北疆地區則各佔到一半,南北大城市數目均衡。這個變化反映了清後期南疆地區的大城市數目已經有所增加,在地域分佈上南北疆大城市數目不平衡的狀況已開始有所改觀。與前文所指出的一樣,這個變化與清代中後期先北後南的總體經營戰略是相吻合的。
從這十個城市的城池面積資料上也可以看出清代前後期主要城市佔地規模的一些變化。清中期城池面積居於十位的城市中,北疆六個城市的城池平均面積為1.435km²,南疆四個城市的城池平均面積為1.11km²,二者相差0.317km²;清後期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中,北疆五城的城池平均面積為1.725KM²,南疆五城的城池平均面積為1.559km²,二者相差0.166km²。由這個變化首先可以看出清後期新疆城市的佔地規模總體上有所擴大,北疆城市城池平均面積由1.435km²擴大到1.725km²,擴了0.29km²,即擴大了20%;南疆城市城池平均面積由1.118擴大到1.559km²,即擴大了44%。南疆城市的佔地規模增大幅度是北疆的二倍多,反映了清後期南疆城市發展迅速的特點。
另外,清代中期與後期南北疆城市平均城池面積之差由0.317km²變為0.166km²,減小了近一半,同樣也顯示了清中期南北疆城市佔地規模差別懸殊的現象到清後期已有了明顯的改變。清中期北疆大城市較南疆為多,呈現出城市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清後期這種不均衡的狀況已不再突出,各地區大城市的發展和分佈漸趨合理。
透過比較清朝中期與後期新疆城池面積居於前五位的城市可見,惠遠城在清中期居於烏魯木齊前,而在清後期卻退居其後。烏魯木齊的城池由2.143km²增加到2.654km²,增加了24%,惠遠城的佔地規模則維持舊規①。這兩座城市規模大小的前後變化充分顯示了政治軍事因素對城市規模的影響。
清代中期伊犁是全疆的政治中心,惠遠城為統轄全疆的伊犁將軍駐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將軍明瑞奏請在伊犁河北岸高阜之上建築城池後,城周9.3裡,面積1.73km²,為北疆面積較大的城池,其面積可排在當時全疆城市城池之第四位。隨著各級政府機構及駐防官兵的增加,城市人口發展較快,到乾隆五十八年(1779)時這座面積為1.73km²的城池已不敷居住,不得不在城東展築240丈,城池拓展到10.63裡,面積達2.559km²,成為當時城池面積僅次於葉爾羌的大城市②。其周圍又拱衛著惠寧、寧遠、綏定、廣仁、瞻德、拱宸、塔勒奇、熙春等八座衛星城市,相互聯絡,成為一個這裡的惠遠城實為惠遠新城。清中期的惠遠城已在同治時期因種種變故而毀廢,清朝收復伊犁後在其故址之北按舊城規制修築了惠遠新城,因其面積一樣,此處視為一城處理。整體,以惠遠城為這個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
除了惠遠城之外,在這伊犁九城之中就規模而論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座城池,分別是惠寧城和寧遠城。惠寧城地名巴彥岱,在惠遠城之東北七十里處,乾隆三十一年(1766)初建時城周就達6.3裡,面積0.79km²,排在當時全疆城市城池面積的第五位,後來因城東垣內外屢出水泉,城垣及許多兵房因受浸而傾圮。嘉慶十年(1805)將軍松筠奏請將城池向西移建,隔出南、北、東潮溼之地,向西拓展城池地域,修成後的新惠寧城城周7.5裡,面積1.125km²,堪稱當時全疆面積最大的五個城池之一,城內居住滿營官兵等。
寧遠城位於惠遠城東九十里的固勒札地區,乾隆二十年(1755)建,又稱之固勒扎回城。它的規模與惠遠、惠寧相比就小多了,城周4.7裡,面積0.44km²。城池面積排在伊犁九城第三位,排在當時全疆城池面積之第九位。清中期寧遠城在伊犁九城中的地位並不突出,不過是伊犁地區維吾爾人居住的規模較大的城池之一。但它的政治地位從清後期開始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代了惠遠城成為伊犁地區的中心城市,光緒十四年(1888)設寧遠縣,同年設伊塔道,其治都在寧遠城。這樣,惠遠城逐漸成為伊犁地區的經濟中心,而寧遠城則成為政治中心。1914年改稱伊寧。後來到民國時期邱宗會又將設在惠遠城的屯墾使公署遷到了伊寧,使伊寧的職能進一步完備。1952年設立伊寧市後,至今一直為伊犁哈薩克自治洲之首府,今已成為新疆十六座現代城市之一,城市規模之大概可想見。
順便指出,這裡論述的主要是政治軍事因素對清代惠遠和烏魯木齊城池面積大小的影響及城市規模的前後變化,但考慮到與惠遠城同為一個城市體系的惠寧城和寧遠城也是清代城池面積居於全疆城市的前十位者,惠寧城的由盛轉衰和寧遠城後來發展成為地區中心城市都深刻地體現了政治軍事因素對城市發展及其規模變化的影響,故而也將此二城一併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當不至影響到論述的主旨。
總之,清代中期伊犁地區乃是全疆政治軍事中心,致使其中心城市惠遠城成為當時城池面積僅次於葉爾羌的全疆第二大城市及北疆地區的最大城市,伊犁地區以城市經濟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也因之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內地之民爭趨之,村落連屬,煙火相望。巷陌間羊馬成群,皮角氈褐之所出,商賈輻輳。至紹興之酒,崑腔之戲,莫不坌至。較漢之戊已校尉,唐之四鎮北庭,不啻倍蓰過之”。
但這種盛況到了清後期由於時勢的變遷特別是全疆政治中心東移到烏魯木齊後就衰落下去,惠遠城的城池規模在清中朝位居全疆城市第二位,到清末則落後至第四位,而清中期城池面積位居全疆第五位的惠寧城也因回民起義及沙俄破壞而坍塌不堪,淪為廢墟了。但是烏魯木齊卻因為成為省會之所在而迅速發展起來,在劉錦棠等的主持下,以原迪化城為主體,將漢城東北之便門及滿城之南右門一律拆除,從滿城的東北隅起築牆接至漢城南門止,使漢滿兩城合而為一,並加固了其它三面城牆,將原四門闢為七門。擴充套件後城周達11.7裡,城池面積由清中期的2.143km²增大到2.832km²,增加了24%。佔地規模躍居於惠遠城之前。
三、清末主要城市城廂佔地面積及其規模分析
以上分別論述了清代中、後期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其佔地規模的基本特徵,對不同時期南北疆主要城市的數量變化、規模差異及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也一併進行了一些分析,初步揭示了清朝中後兩個不同時期新疆城市的規模特徵及其相關問題。可以說,從各城市城池面積大小入手分析城市佔地規模,以揭示城市總體規模特徵的方法有其相當的合理性。分析顯示的結論大致上與清代新疆城市規模的實際情況是相吻合的。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分析方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首先在各城市城池資料的統計上並非完全準確,因資料限制不得不對個別城市城池的城周統計資料及其平面形狀等作近似處理;其次,以城池面積大小來衡量城市的佔地規模大小對大多數城市是適合的,但對個別城池極狹小而實際上其城區卻較大的城市來說這種方法就不甚合理。只有從多角度和多種指標對城市的佔地規模進行分析,多種結果互相參比,儘量減小誤差,才能比較清楚地認識到清代新疆城市的總體規模特徵。下面以清末各主要城市的城池面積與其關廂面積之和所形成的城廂面積為標準來分析主要城市的佔地規模及其地域分佈特徵。
清末新疆城廂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和闐(16.1)、烏魯木齊(15.272)、惠遠(14.04)、吐魯番(12.88)、古城(4.216)、葉爾羌(4.186)、喀什噶爾(4.089)、阿克蘇(2.576)、庫車(1.71)、庫爾喀喇烏蘇(1.56),與清朝中、後期透過城池面積顯示出的城市佔地規模特徵相比有許多異同之處。
由這個排列可見,佔地規模最大的城市為和闐,面積為16.1km²,最小的為庫爾喀喇烏蘇,面積則僅1.56km²,二者相差達14.5km²。可見城市規模相差很懸殊,城市大小不均衡。這與上面兩部分論述的情形相一致,充分表明規模差別懸殊乃是清代新疆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城池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中,清中期南疆佔四個,北疆佔六個,清後期南疆佔五個,北疆佔五個;但在清末城廂面積居於前十位的城市中,南疆則佔到六個,北疆僅佔四個。由這一差異可知南疆城市的關廂規模大於北疆城市的關廂規模,儘管南疆城市城池較小,但其擁有較大的關廂,致使南疆城市的城廂佔地規模比北疆大。這一特徵除了與南北疆城市發展歷史有別、城市居民人數的多寡及社會經濟水平的差異有關外,還與南北疆城市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
南疆的城市所處的多為綠洲環境,城市主要分佈在綠洲的中心地區,綠洲與綠洲之間一般被戈壁荒漠分隔開來,故每個綠洲的中心城市附近也正是各種自然條件最優越的所在,越向綠洲邊緣自然條件越差。這就必然致使綠洲居民的分佈大都集中在本綠洲中央尤其是地區中心城市的附近,近城地帶的人口密度甚至與城池內的人口密度相比。這些居民最初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應看作為城市居民,但隨著他們在近城地帶經濟活動的變化,由經營農業為主逐漸轉變為從事商業貿易和手工業加工業,甚至修建鋪房形成商業區域,則其身份就逐漸發生了改變。一些城市的近城地帶往往比城內還繁華,雖與城內隔有城牆,實際上已連成一個整體,政治、經濟聯絡十分緊密,成為城池不可分割的地帶了。這就致使城市的實際佔地規模逐漸變大,甚至比城市的城池面積大出幾十倍。由此可見,僅用城池面積的大小對比分析全疆城市的佔地規模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佔地規模的,而用城廂面積表示城市佔地規模儘管也有本身的缺陷,但更加接近實際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也顯示了城市佔地規模的地域結構狀況。
除個別城市外,南疆一些大城市的城池與關廂還呈現這樣一種關係:即城池面積較大的城市,其關廂面積卻較少,而城池面積狹小的城市,其關廂面積卻往往很大。具體來說,葉爾羌的城池面積為2.832km²,在清代一直居於全疆城市城池面積的前兩位,但其關廂面積卻僅1.356km²,是城池面積的47.9%;喀什噶爾的城池面積在清末達到3.326km²,居全疆城市之首,而其關廂面積僅0.763km²,是城池面積的22.9%。這兩座城市城池面積都很大,但關廂卻很小。和闐、吐魯番的情況卻與之不同。和闐之額裡齊城在有清一代城池規模一直不大,僅有0.27km²,但它的關廂面積卻達到15.8km²,是城池面積的56倍;吐魯番城池面積不過0.624km²,其關廂面積卻達12.256km²,是城池面積的19倍多。可見,這些大城市的城池與關廂面積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互相協調的關係以維持城市的一種合理規模。核實而論,這種協調關係是由綠洲城市的自然環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其政治軍事地位決定的,是城市佔地規模儘量適應綠洲環境的體現。
南疆的有些綠洲儘管面積不小,但其相對於天山以南的沙漠戈壁等不適合人們居住利用的土地型別來說,無疑顯得極為狹小,而南疆眾多的人口,又集中在這有限的綠洲上,那麼綠洲上的人地關係就相當緊張。合理地利用綠洲土地資源就不得不成為一種客觀的自然選擇。綠洲上城市的佈局往往是綠洲的中央地帶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佔用的是最好的土地,城市的城池佔地規模主要是由其政治軍事地位決定的,如葉爾羌,其城池乃是由喀什噶爾汗國的國都演變而來,佔地規模必然較大;而關廂面積規模的大小卻往往由綠洲的社會經濟、人口數量及綠洲自然條件的優劣等因素決定的。就是說,決定城市的城池及其關廂面積的主要因素有一定的差別。城池建成後如果其政治、軍事地位不發生大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其佔地規模是基本不變的,而關廂面積則不然。如果城池面積很大,許多人口就可以居住到城內,商業區與街區也可以在城內設建,這樣關廂地帶就顯得冷落,其面積自然不會很大,葉爾羌、喀什噶爾這兩城市的情況即是如此。相反,如果城池面積較小,其政治、軍事地位又不是很突出,要擴大城池規模就頗為不易。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及商業貿易的不斷興盛,狹小的城池必然不能適應要求,這就必然致使城池的外圍即關廂地帶發展較快,形成小城池、大關廂的城市地域結構。總之,城市的城池與關廂之間的大小關係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較大的綠洲上表現的尤為典型,這是城市與環境協調的一種外在表現,也是清代新疆城市不同的功能地域佔地規模差異的一個方面。
上述這種情況在北疆地區的一些城市中也有表現。古城的城池面積僅1.032km²,其關廂面積卻達3.08km²,是城池面積的2.7倍,烏魯木齊與惠遠的城池與城廂面積似乎比較例外,城池大關廂也大,不存在這種反比關係。這似與此二城市先後為全疆政治、軍事中心及其城市腹地都比較廣大有很大的關係,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以上論述了以城市的城廂面積為標準透過對比分析所顯示的清末南疆大城市多於北疆的地域特點,並分析了一些典型城市的城池與關廂面積之間的比例關係及形成的影響這種關係的主要因素。透過分析可見,清代新疆城市的佔地規模由城池規模和關廂規模兩部分組成,城池規模主要受城市的政治、軍事地位的影響,而關廂規模則主要由城市所在腹地(如綠洲)的經濟水平、人口數量及自然地理條件決定。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和制約著城市的規模大小,使清代新疆城市不僅規模懸殊,而且這些不同規模的城市在地域分佈上也各有特色,呈現出一種迷離複雜但卻大小有致的規模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