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甘肅省崇信縣黃寨鄉何灣村出土了一件新朝王莽時期的文物,名字是:“月氏”銘貨泉銅母範,這是一件鑄錢幣的銅模具,模具底部刻了“月氏”二字,這個銅模具應該是王莽時期賜給月氏用來鑄錢的模具。
1983年,在新疆巴里坤蘭州灣發現了一處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些青銅器和陶器。
1991年,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來到西安西北大學作學術報告,其間樋口隆康問道: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裡?要知道,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這一發問刺痛了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家們。
2001年,西北大學考古學教授王建新率隊再次來到新疆巴里坤蘭州灣,經過研究專家推測這是一處月氏人的遺址。
2017年,王建新教授率隊來到烏茲別克,與烏方組成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拜松市拉巴特墓地發掘了52座古墓葬,出土了青銅器、陶器、鐵器、海貝、串珠、骨器等文物,聯合考古隊認定遺址的時間在公元前2世紀末期至公元1世紀前期,並認定這批遺址屬於西遷後的大月氏人的。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中國是月氏人的故鄉,但是月氏人卻一步步遠離中原西遷到中亞一帶,他們從何而來?又為何不斷西遷呢?
一、月氏的來源
月氏是生活在中國西北的一支古老遊牧民族,月氏沒有文字,所以關於月氏的記載只能看中國的歷史記載,根據中國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的考證,月氏是《逸周書 王會》 中的記載的“禺氏”﹐西晉學者孔晁註解禺氏是生活在西北的戎夷。
《管子 揆度》中記載了禺氏產玉,而月氏傳統的生活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到敦煌以及新疆一帶,所以被中原認為是產玉的地方,《周穆王遊行記》中記載的“禺知”或“禺氏”,也通常被認為是月氏,月氏的拼音是yuè zhī或者ròu zhī,禺氏的拼音是yú zhī,上古讀音有些類似,所以通常都被認為是月氏。
如果史記記載屬實,那麼從西周開始,月氏人就已經存在並生活在中國西北一帶了,可能月氏人與華夏人一樣古老,至少在西周時期就是華夏人一同生活了,由於月氏沒有文字記載,沒有人知道月氏人的準備來源。
根據出土在西域一帶的木乃伊的DNA測試,也就是樓蘭國附近的小河墓地中的古屍體檢測所知,這些人大多是混血人,父系是歐洲人,母系是北亞人,因此推測月氏人也可能是混血人,畢竟古代不同族群之間早就產生了交流,還有不斷的戰爭與不斷的融合,基本上沒有純種人。
月氏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失敗西遷
二、大月氏與小月氏的由來與區別
漢朝第一次聽說月氏卻是匈奴冒頓單于給漢文帝的信,冒頓單于在信中說匈奴已經滅亡了月氏,並且征服了西域包括樓蘭、烏孫等26個國家。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最西邊的疆域只到隴西郡一帶,再往西就是河西走廊了,秦始皇沒有向西擴張,反而把匈奴作為攻擊的物件,命令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驅逐盤踞在黃河河套地區的匈奴,秦始皇肯定知道他的西邊是有其他政權生存的,而這個政權就是月氏。
月氏最為強大的時候,是在秦末漢初,當時西北一帶有三個最為強大的政權,分別是西邊的月氏,盤踞在河西走廊及祁連山一帶,東邊的東胡,盤踞在山西、河北與內蒙古南部一帶,中部的匈奴,盤踞在河套及蒙古高原一帶。
匈奴還是頭曼單于時期,月氏比匈奴還要強大,並且強迫匈奴頭曼單于把兒子當人質送到月氏,頭曼就把冒頓送到月氏,然後頭曼發兵攻打月氏,月氏人很生氣,就想殺了人質冒頓,結果冒頓自己找了匹馬逃回了匈奴。
後來冒頓單于殺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成為匈奴新的單于,匈奴開始強大,冒頓單于以主動示弱的方法讓東胡驕傲自大,首先向東滅亡了東胡,然後匈奴又向西打敗了月氏,佔據了河西走廊與祁連山,並且打通了西域,還臣服了26個西域國家。
月氏被打敗後,其族人開始西遷,後來冒頓單于又派出右賢王攻打西遷的月氏,這個時候月氏人一分為二遷移了,第一部分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這一部分被稱為大月氏,另一部分向南遷移到今甘肅及青海一帶,被稱為小月氏,大、小月氏的區別就是遷移地不同,然後月氏就永久分裂了。
1、大月氏
大月氏因為打不過匈奴,又面對匈奴連年的戰爭威脅,只能一步步向西遷移,他們放棄河西走廊優良的牧場,經敦煌出玉門關向西,來到了伊犁河流域,並且打敗了原本居住在此地的塞種人,塞種人屬伊朗語支、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別,也就是白人的一種,月氏雖然打不過匈奴,但是打塞種人卻是很輕鬆,然後大月氏佔據了伊犁河流域。
伊犁河一半在中國,一半在哈薩克,當時的大月氏人就生活在這裡,大月氏雖然打敗了塞種人,迫使塞種人南遷,入侵了今印度與巴基斯坦,但仍然有一部分塞種人臣服月氏人仍然生活在伊犁河一帶,雙方進行了一次融合。
大月氏人在伊犁河居住後,匈奴並未放過月氏,後來匈奴聯合烏孫人一起攻打大月氏,大月氏再一次被打敗,於是伊犁河流域就被烏孫人佔據,烏孫最早居住在敦煌與祁連山一帶,被月氏人打敗逃走,其首領的兒子被匈奴人收留,後來烏孫聯合匈奴復仇,打敗了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
大月氏人再次南遷,經過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來到了阿姆河北岸,到了公元前1世紀,大月氏繼續向南遷移,並征服了阿姆河南岸的大夏,大夏就是巴克特里亞王國,也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部將的後裔所建立的國家,大夏是希臘化的白種人建立的國家。
之後大月氏人就在阿姆河流域一帶建立了政權,其大致範圍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南部以及阿富汗的北部,這裡是中亞的咽喉地帶,扼守南北,控制東西,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之後,大月氏人一直生活在這裡,直到被後來的貴霜帝國所取代。關於大月氏人的故事,與漢朝、張騫及絲綢之路還有很重要的關係。
話說漢武帝準備與匈奴作戰時,擔心匈奴的強大,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的原則,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了大月氏是匈奴的敵人,匈奴搶了月氏的地盤,殺了月氏王,月氏被匈奴趕到西域一帶,於是漢武帝派出了以張騫為首的使者團到西域尋找大月氏,並說服對方聯合漢朝一起攻打匈奴。
張騫出發後,很快被匈奴俘虜,一關就是十年,後來張騫找機會逃走了,到達了大宛,大宛國王派人送張騫到達了康居,康居王又派出人送張騫到大月氏,張騫見到大月氏王,但是這個時候的大月氏生活在阿姆河一帶,遠離匈奴,不想再與匈奴為敵,只想安寧地生活。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說服月氏與漢朝一起聯合對付匈奴,他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個驚喜就是:得知了西域廣闊的世界,開拓了視野,並開闢了絲綢之路。也因為張騫的遭遇,讓漢朝的史書詳細地記載了西域的情況,包括大月氏的遷移史,否則後人都不知道大月氏人去了哪裡。
2、小月氏
居然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被匈奴打敗後,一部分月氏投降了匈奴,成為匈奴的別部盧水胡的一部分,一部分月氏人投降了漢朝,與漢人交錯居住,當時月氏的服裝、飲食、語言與羌人差不多,《後漢書》對此有記載,更有一部分月氏人繼續向南遷到了今甘肅及青海一帶,這裡屬於羌人的生活區。
《後漢書 西羌傳》:及驃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於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
這裡申明一點,匈奴也不是純種民族,很多臣服於匈奴的其他民族,也被稱為匈奴別部,比如東胡、鮮卑,都曾經是匈奴的別部,盧水胡的組成也非常複雜,有羌族、匈奴族、月氏族、羯族、氐族等等。
小月氏人在當地不斷與其他民族混居,不斷地混血,後來就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隋書》記載,昭武九姓就是小月氏人的後裔,昭武九姓分別是:康、安、曹、石、米、史、何、穆,昭武九姓在西域與河西走廊一帶建立了很多政權,比如康國、曹國、石國等。
昭武九姓在隋唐時期非常活躍,唐朝後期逐漸消亡,融入了其他民族,小月氏的名字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並不是消亡了,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漢族、匈奴族。
三、大月氏與貴霜帝國的關係
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後,統治了阿姆河流域,為了方便統治,大月氏王分封了五個翕侯分管國事,分別是:休密翕侯、雙靡翕侯、貴霜翕侯、肸頓翕侯、高附翕侯。
《後漢書 西域傳》: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高附,凡五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從這段記載來,五翕侯是原大夏國貴族,不是月氏人,大月氏王把原來的大夏分為五個翕侯來管理,最後,貴霜翕侯強大起來,不僅兼併了其他四部,也把大月氏給吞併了,到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翕侯兼併其他四部,建立貴霜帝國,鼎盛時期,貴霜與大漢、安息、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帝國,其勢力可見強大。
從這些記載來看,大月氏與貴霜帝國的關係應該是彼此融合了,也可以理解為大月氏與大夏融合了,雙方通婚混血,形成利益共同體,貴霜嚴格來說,是大月氏與大夏的混血後裔,大月氏作為統治者,而五翕侯共同統治,後期貴霜強大起來,又取代了大月氏,但還是那群人,屬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到了東漢時期,班超征服西域的時候,貴霜帝國派出使者見到班超,向漢朝進獻珍寶,並請求與漢朝和親,結果被班超一口回絕,貴霜王很生氣,於是派出大將率軍七萬攻打班超,班超避而不戰,以消耗戰來面對貴霜大軍,結果沒多久,貴霜將領頂不住,大敗而回,而班超則威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