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劍琴在華清中學二三事
——華清中學老校友懷念權劍琴訪談錄
文 | 藺安興(提供線索·採訪)
呂穎(採訪·執筆)
驪山晚照,渭水歡騰,金秋時節,瓜果飄香,位於縣城東南角的華清中學,迎來了一位精神抖擻的年輕人。他風塵僕僕,眉宇堅毅,他就是曾任中共地下黨員,在陝甘寧邊區政府、西北軍政委員會、中央內務部工作過的權劍琴先生。
一九五七年九月,中央一級“整風反右”運動結束後,先生接到中宣部通知。一進門,接待他的首長開具了一封介紹信,秘書又遞過來一個密封檔案袋。首長語重心長,激勵的話語,讓他感到責任壓力的同時又豪情滿懷。關山路遠,近鄉情怯,坐在車上,他思緒萬千,心潮澎湃,隨著一紙調令,回到陝西,在距離出生地白水一百多里的臨潼華清中學,擔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一職。
風華正茂的權劍琴先生
“誓死赴國難,業績爭人先”的他,時年29歲,風華正茂,英氣勃勃。面對硝煙瀰漫的新中國教科文戰線,面對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華清教學環境,他說幹就幹,著手開展一系列事情。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二,教學多樣化,親自帶班。1 ,家貧的學生勤工儉學,設立獎學金。2,讓學生參與養豬等社會實踐。3,用自己工資給“右派”教師發獎金;三,開始著述《師道》,學子感恩回饋,為權先生撰寫《師魂》。
華清中學前身叫中正中學,權先生任職期間,一改頹靡的校風習氣進行改革,校區最東側有一坡名“東坡”,西坡叫“西北(柏)坡”,熟悉歷史都知道西柏坡在革命軍事上的重要意義。教工宿舍,叫“臥龍”,腹有良謀,輔佐天下;“飛虎”,龍騰虎躍,插翅翱翔;建築樓叫“韜奮”,奮發學習牢記革命先烈,‘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主教學樓上方,一進校大門,醒目“華清風範”是權先生手書。“風範樓”前象徵智慧的女神高舉一把金鑰匙,寓意讀書開啟智慧,智慧的光照見未來腳下的路。
華清中學傍依驪山,整個校區建在半山腰,教職師生出入也是上上下下,斜坡、大坡……尤其處於學校最後面,山根部分教師職工宿舍,最怕颳風下雨,校內樹大根深,枝葉繁茂,溼氣凝聚,致使地面牆壁石縫青苔縱橫,霧氣騰騰,走路一不留神,就會摔跤。
權先生牢記“革命模範”的主旨,作為一名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始終葆有“人民之光,我黨之榮”的高尚情操,具有“革命第一,工作第一”的強大責任感,給學校搞基礎設施建設為了省錢,權校長和師生們一起,親自從驪山上、從八二六(原來是河灘地),把石頭往上背,石塊把衣服磨破,肩膀磨出血,墊塊布繼續幹。從臨潼縣磚瓦廠(現在陳家溝附近)背磚塊,石頭磚運回來,自己動手砌牆,原先一上大坡,左四間右四間包括護坡的教學樓,就是權校長時期建起來的。現如今學校幾處石頭牆仍完好無損。還有,平操場,在學校空白地,建起學校第一個有模有樣的操場。一下課,學生們紛紛走出教室,在操場上鍛鍊身體,時常看見權校長打乒乓球的身影。“他是個乒乓球迷,愛打乒乓球。”原權劍琴校長學生,澄城縣王莊水窪村劉永和說。
權劍琴先生講話照
為鼓勵貧窮的學子入學,學校開辦校工廠,讓窮學生勤工儉學,利用課餘時間邊做工邊學習,這樣解決了學生的燃眉之急,又鍛鍊了身體,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年學生韓秀梅回憶,“我一九六二年考上華清中學。我們當時設初中、高中班。我就讀初中班,是班級裡入學後第一名共青團員,我對權校長充滿深深地敬意。學校每週都開大會,統一教學思想。權校長髮言,從不拿稿子,他向來是脫稿演講,廣大教職工和同學們都愛他,先生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他語言幽默風趣,語調變化起伏,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頓挫,為說明一件事,他舉例子打比方,寓意意味深長,談論問題一語中的,見解透徹見底,常常是臺上講一兩句話,就被臺下的鼓掌聲打斷。私下裡,他在工作中講究方法方式,對於不同的人,他時而春風化雨,時而暴跳如雷,善於鼓舞人心。水平之高,鼓動性之大,讓人有高山仰止的歎服。當時學校流行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權校長講話’。先生雷厲風行,果斷嚴厲的作風讓人既愛又怕,但的確受益終生。
一九六一,六二年,全國發生“糧荒”。權校長創辦校辦工廠,鼓勵學生“半工半讀”。教育模式的改變,上同下效,同學們放下書本,撈起餵豬盆,心理上不再感到彆扭和難為情。思想決定行動,學校要求同學們輪流去工廠餵豬,我跟男女同學紛紛走上街,在城區的各個大小食堂收集剩飯剩菜,拉回來煮熟煮透,喂廠裡的幾頭豬。我們放下“面子”,在社會實踐中不怕苦不怕髒和累,互相幫助,互相配合,這樣的精神頭應用到學習中,用到以後在學校在社會在家庭,甚至自我的意識範疇,都受益匪淺。在“餵豬”不久後,也就是六三年,我從華清中學畢業,考上了渭南師範。我感謝母校培育了我,我對權校長充滿感激,我有幸在他當校長的學校就讀,感受到華清中學嚴謹的軍事化管理,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影響了我的一生。”韓秀梅深情款款地述說,一位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的清瘦軍人形象如在眼前。
先生貫徹徐特立的“用教育來改革人心,從而復興我中華民族”的思想,在他看來,教育應該屬於全民共同享有的權利,窮苦百姓的子弟更需要教育來提升階層,改變命運。為此,先生開辦獎學金制度。最高獎勵是八元,學生搭灶伙食費是八元一角,一毛錢搭灶,這對吃紅蘿蔔纓攪麩皮吃的農家子弟楊建英來說,等於白吃,吃飽了他就有力氣,就把精力全部用到學習上。對於教師隊伍的“右派”賈勝德等人,他任人唯賢,只要書教得好,他就讓他們繼續代課,自己也直接給初中、高中年級代課。他利用校辦工廠一部分收入發獎學金,鼓勵學生在學習上當仁不讓奮勇向前;一部分給教師發工資,有時還用自己的工資補給,來提升教師待遇。這樣教師學生擰成一股繩,教學成績突飛猛進,連續幾年名列全省前茅。權校長後來到渭南地區教育局、陝西省教育廳擔任領導後,始終不忘提升華清中學的知名度,叮囑下一任領導班子必須嚴抓教學質量,同時在師資調配、政策扶持上大開綠燈。現年78歲的原中學學生會副主席房樹軒說,“沒有權劍琴,就沒有華清中學的省重點(榮譽稱號)。他創辦了學生搭灶“讓學生大冬天喝上煎火的苞谷糝,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大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權先生“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他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同志的教育思想,不斷推進教育改革,深入基層指導工作,在親自教書育人的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理論,他將平生所學,決定著手編撰《師道》一書,中心論題“師者,順人善性,順道而為,因材施教,解其疑惑”為內容。權先生的學生們,無比敬仰和愛戴他們校長,畢業後為感恩回饋先生的殷切之情,編寫《師魂》答謝先生,師生一唱一和,高山流水;一道一魂,相得益彰,一時傳為教育界佳話和美談。
權劍琴先生作為老一輩革命家,他有一顆勞動人民的心,他一個腳印一身汗,一片土地一片血。他用一雙鐵肩膀擔負道義,煉獄般實踐著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共產主義信念,成為“脫軛自奮蹄”的一匹白駿馬,在秦嶺大地,在渭水河畔,在八百里米糧川,譜寫了一首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共產黨的一首紅歌!他為人正直、廉潔奉公、學識淵博,30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