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宣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訊息,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從此,一個嶄新的中國出現在世界上,過往的屈辱與無數的壓迫都成為歷史,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在當時的北京,無數的人親眼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中央為了籌辦開國大典,更是做出了巨大努力,經過我黨的不懈努力,大典順利舉行,而且還邀請了無數名人,民主人士參加。
能夠參加開國大典,無疑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我黨的諸多要員名將,也都出席了開國大典現場,這時的北京,可謂是名人彙集,將星雲集。然而,有人就發現,在當時的主席臺上,並沒有葉劍英元帥的身影,這也讓人覺得非常奇怪。當時,天安門上雖是將星雲集,可還是有不少重要將領缺席,他們沒能親身經歷開國大典,也是很遺憾的事情,然而,葉劍英元帥確實應該在現場,可他也沒能參加。
開國大典少了他,實在是太可惜了,因為在北平解放之後,葉劍英元帥就擔任北平市長,他也成為新中國第一任北平市長。當時,北平的情況比較複雜,傅作義部仍有一些人不安分,國民黨還有很多潛伏的特務,在黨中央轉移過來之後,就發生過散兵攻擊毛主席別墅的事情。可見局勢有多麼不安定,這種情況下,葉劍英頂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恢復北平社會秩序,另一方面開始從政府機構到各階層全面整頓。
經過他的努力,終於讓北平漸漸平靜下來,恢復到往日的和平。作為首任北平市長,卻錯過了這個在北平舉行的盛典,確實是太遺憾了。那麼葉劍英沒能參加開國大典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葉劍英元帥在開國大典之前,他的工作重心就已經轉移了。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已經土崩瓦解,解放軍很快渡過長江,又打破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美夢。全國解放已成定局,可在開國大典舉行的時候,國內依舊有一些地方還沒有解放。
因此,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自然就不可能把所有的將領都調回北平參加開國大典。葉劍英元帥當時的任務是負責解放廣東,廣東對於中國近代史來說,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這裡是孫中山先生重要的革命基地,也被國民黨看作聖地,更是黃埔軍校的所在地。即便敗局已經無法挽回,國民黨還試圖做最後的頑抗,他們在廣東安置了十五萬大軍,還把殘餘的政府遷到這裡。
雖然解放軍已經勢如破竹,但中央仍然不敢大意,這才在49年8月委任葉劍英,9月,葉劍英元帥來到贛州,組建華南分局,並擔任廣州軍區司令。他與陳賡大將等人,負責制定解放廣東的方案,由於準備工作還未完成,中央沒有下達進攻指令,葉劍英元帥自然就沒機會趕回北平參加盛典了。
全國勝局已定,並不代表解放廣東就會輕鬆,當時負責守衛廣東的國民黨將領,是粵軍出身的將領餘漢謀。餘漢謀此人早年也曾與紅軍打過交道,不過他帶領的粵軍並不是紅軍的對手,甚至在圍剿的時候,差點被紅軍俘虜。但餘漢謀還是很能打的,抗戰爆發後,他負責廣東抗戰,不僅派出大量粵軍支援武漢,上海等地抗戰,還在兩次粵北大戰中打得勇猛無比。此時他率軍守衛廣東,也想要複製之前的勝利,為此他們利用粵北地區,重兵打造了一條堅固的防線。
蔣介石先後三次飛到廣東,重點指揮佈置廣東防線。當時的廣東防線主要分為三道:第一道由39,63軍在曲江,南雄等地負責防守;第二道由第四軍團在英德等地佈防;第三道由109軍與諸多警衛團負責拱衛廣州。為了確保防線穩固,國民黨還安排了第十二兵團在汕頭等地策應作戰,同時佈置兵力保衛廣州與海南島的通道,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可以說,此時的國民黨還是非常自信的,防線的重點是粵北的五嶺山脈。然而,和解放軍打了這麼多年交道,蔣介石還是沒有搞明白,解放軍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擅長山地作戰的部隊,後來在朝鮮,更是靠著山地作戰能力把美軍打得狼狽不堪。想拿山地防線去阻擋山地戰專家,實在是太天真的想法。
葉劍英與陳賡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兵分三路:第4兵團作為東路軍,沿粵漢路南下攻韶關,進而直逼廣州;第15兵團為中路軍,攻翁源等地,與東路配合夾擊廣州;兩廣與粵中等縱隊組成西路軍,直逼東莞地區,從後方截斷敵人。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主要由四野,二野與兩廣縱隊組成,部隊戰力十分強悍,大家鬥志昂揚,都想著要拿下廣東,作為新中國成立的賀禮。
葉劍英等人的方案很快就被批准,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中央下達了命令,廣東戰役正式爆發。果然,解放軍去打國民黨的山地防線,就屬於降維打擊,從10月2號開始,短短几天的時間,三路大軍進展神速,國民黨粵北防線土崩瓦解,部隊紛紛撤退。7號,韶關等地失守,廣州城門戶洞開,解放軍迅速挺進。面對解放軍恐怖的攻勢,餘漢謀徹底慌了神,他試圖利用粵漢鐵路分層阻擊,依託江水,靠著炸橋等手段做最後的抵抗。
可他的種種努力,都未能阻止解放軍的攻勢,戰役從開始就失去了懸念,這讓國民黨的心裡防線徹底崩潰了。於是,戰場就出現一個有意思的變故,葉劍英與陳賡等人指揮部隊順利挺進,白崇禧等人正在衡陽等地準備與解放軍決戰。廣東大局已定,如果葉劍英,陳賡部先不打廣州,轉而西進,就有可能與湘桂地區的解放軍合力圍殲白崇禧的主力。一時間,中央與廣州前線也有了分歧,無論怎麼打都有道理。
葉劍英在和陳賡等人商量之後,還是給中央發了電文,表示:“各兵團正以每日行軍一百三十里以上向廣州猛進,如向桂林直接距離有一千三百多里,不如其他兵團的速度快。因此不如直下三水,打下廣州。”在得到他們的彙報之後,毛主席也陷入了思考,主席想讓他們西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解放軍的打擊下,廣東的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他們撤退的方向除了海南島外,就是西邊的廣西。
要是大批的國民黨部隊向西逃竄,他們與白崇禧等人的部隊匯合,西面解放軍的壓力就會更大。思考再三,主席還是給出了回應,同意繼續打廣州,前提是確保敵人主力不會大舉西撤。這一次,葉劍英他們的堅持也沒有錯,由於解放軍大軍壓境,國民黨已經認清現實,李宗仁等人開始撤出廣州,這就使得廣州城漸漸失去了戰意。從12日得到主席批示,確認繼續攻打廣州,到14下午,解放軍用了不到兩天,就順利解放了廣州。
葉劍英完美完成了解放廣東的任務,隨後他又成為新中國第一任廣東主席兼任廣州市長,開始重新建設發展廣東,並長期負責在華南地區剿匪的工作。葉劍英對廣東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經過他多年的努力,為廣東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也基本肅清了華南地區的匪患,確保了一方平安。
那麼,中央為何要把葉劍英調到華南,負責解放廣東的戰役呢?因為廣東對於葉劍英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這裡不僅是他的家鄉,更是他革命開始的地方。如今他指揮著解放軍,解放廣東,為家鄉實現了真正的革命,這也是一件美事。沒有誰比他更熟悉這片土地,1897年,葉帥出生在廣東梅縣,在近代史上,廣東客家人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名將,葉劍英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外出留學回國之後,就立即參加軍校,隨後就投身革命之中,成為孫中山先生身邊的革命戰士。廣東是葉帥革命的起點,在這裡,他見證了革命家與粵,桂軍閥多年的混戰,也見證了黃埔軍校的誕生,也第一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這裡,更是他動身北伐的起點。然而,隨著412事變之後,葉劍英元帥堅定追隨共產主義,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他也徹底告別家鄉,踏上了一條全新而異常艱難的道路。
在解放廣州之後,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回來了,當初的他帶著對革命的熱情,對中國未來的夢想離開了家鄉。如今,他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為自己的家鄉帶來了真正的解放。因此,對葉劍英元帥來說,因為戰事沒能參加開國大典確實很遺憾,但能親眼看著家鄉解放,把革命成果帶到自己夢開始的地方,這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