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汕頭日報 (記者 許玉璇 文 林少然 圖)
開欄語
瞭解潮汕,一定要了解潮汕的華僑歷史,而很多僑史,就隱藏於一座座散佈潮汕各地的僑宅之中。華僑遠渡重洋,離家萬里,卻對家鄉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只要積累到一定的財富,都會回鄉建造房屋。華僑的造屋歷史,常常與他們在海外事業的發展歷程齊頭並進。走近僑宅,觸控歲月遺留下的印記,一磚一瓦去尋覓時光的痕跡,就能與先輩僑胞隔空對話,感受他們愛國愛鄉愛家的赤子情懷。
從本期開始,“潮汕僑宅”欄目與大家見面,本報記者將走訪潮汕多個著名僑宅,挖掘僑宅的往昔歷史,尋訪僑宅背後的華僑故事,讓珍貴的潮汕僑史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說起僑宅,不得不提的當然是“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陳慈黌故居位於汕頭市澄海區前美古村落。前美村傳統民居建築繁多,以永寧寨為中心,散佈著一座座各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建築格局有“駟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整個村子,堪稱是“潮汕古建築的博物館”。而在眾多古建築之中,最有特色的當數陳慈黌故居建築群。陳慈黌故居建於清末民初,是陳黌利家族於家鄉陸續建造的僑宅,歷經幾代人的接力打造,成為前美村一道最耀眼的人文風景線。
五百屋宇堪稱“潮汕小故宮”
很多遊客來到陳慈黌故居,無不被其宏偉壯觀的規模以及精美絕倫的建築工藝所震撼。而實際上,遊客所見到的只是整個故居四座宅第的其中一座——善居室,此外的郎中第、壽康裡和三廬,近年來正陸續修繕逐步開放中。
這四座建築共佔地25400平方米,有廳房506間,故居集古今中外建築藝術於一體,既古樸典雅、富麗堂皇,又成片成群,規模宏偉,因而被譽為“潮汕小故宮”,又稱“嶺南第一僑宅”。形容“陳慈黌故居”之大,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已是午飯時間,吃完午飯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
最早闢為旅遊區的善居室是“駟馬拖車”的建築格局,從南側門的售票處進入,首先見到的是一個大埕,正門位於大埕西側,坐西向東,所以這裡也叫“新向東”,正門對面是工人房、廚房等迴廊,迴廊後面的空地本來準備建造花園,因日軍入侵來不及動工。善居室有廳房202間。它始建於1922年,歷經十多年時間,至1939年日軍入侵,汕頭淪陷時被迫停工,都還沒有完工。所以這座驚豔世人的大宅子其實還是個“半成品”:基本框架已經完成,但很多木飾還沒來得及上漆,很多軟裝也還沒來得及佈置,花園也還沒開始建造。很難想象,這座建築如果順利竣工,會是多麼驚世駭俗。
壽康裡有一座“小姐樓”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躍子是前美村人,小時候的他就在陳慈黌故居中穿梭跑跳,聽著先輩們的傳奇故事長大,對這裡的一切既熟悉又充滿感情。他告訴記者,潮人聚族而居,具有深厚的宗族觀念。這一觀念,體現在村落建築上,就是以宗族為中心的圍合式格局,以立規模宏偉的宗祠為善舉,以建氣勢恢宏的“駟馬拖車”為榮耀。陳慈黌故居分屬於陳慈黌的三個兒子,宅第相連成片,兩座向東,兩座向南,除了附屬建築三廬是別墅式建築外,其它三座都是“駟馬拖車”建築格局,但又各有其獨特之處。
郎中第俗稱“老向東”,是次子陳立梅的宅第,始建於1910年,至1920年建成,陳慈黌在這裡居住了一年之後就去世了。這座宅第在“駟馬拖車”的傳統建築格局上,又增添了“雙龍虎、雙庭院”的建築特色,建築裝飾以中式元素為主,西式風格為輔。
壽康裡是長子陳立勳的宅第,俗稱“向南”,始建於1922年,至1930年建成。這座宅第在“駟馬拖車”的基礎上又有所變化,庭院前建成欄杆式圍牆,透過圍牆可看到大路邊過往的車馬和天然的護城河。陳躍子說,這片圍牆是陳慈黌故居的保護屏障,相傳民國時期有一批盜賊準備前來行竊,半夜在宅前點火一探虛實,發現壽康裡的圍牆內一排家丁早就荷槍實彈在那裡守望,嚇得他們連忙逃跑,邊跑邊把插上鋼針的蘿蔔放在路上,以防陳氏的家丁追上他們。壽康裡東北角有一座“小姐樓”,是未嫁姑娘的閨房,但這座小姐樓不像古代的深閨一樣藏於宅院深處,而是位於宅院一側,有高高的門樓,站在二樓的陽臺,可以憑欄遠眺大院外面的風景。由此可以看出,華僑家庭受西洋思想的影響,對女性並不像封建家族那般禁錮。三廬是壽康裡的附屬建築,是專門用來招待客人以及和族人議事的地方。
和壽康裡同時建造的善居室,是幼子陳立桐的宅第,陳立桐早逝,建造事務全都是他的夫人李彥芝主持的。這位從小不差錢的“細奶”,一心想建一座當時一流的豪宅,而陳家上下又憐憫她年輕守寡,由著她“有錢任性”,因而善居室在建造上極盡奢華之能事,遠遠勝過了兩位兄長的宅第。也正因如此,善居室建造持續時間最久,這處宅第在潮汕式平房上增加了南北書齋樓,以及亭臺樓閣和雙後包點綴,配以西式陽臺、拱門、圓窗,是陳慈黌故居中最大型、最宏偉、最壯觀,也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宅第。
挖一條小河運載建築材料
陳慈黌故居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西合璧,既是潮汕傳統“駟馬拖車”的建築佈局,又增加很多國外建築的元素。像善居室主座是“四點金”的房局,兩側火巷的廂房仿照北京故宮之東宮、西宮等中式建築形式建造,而院落外圍的騎樓式雙層小洋樓,還有角樓、天台、天橋、通廊等等,則都是以西式風格建造。
故居中大量運用了中式裝飾藝術,像潮汕木雕、石雕、嵌瓷、灰塑等,同時又大量採用了西方的建材及裝飾藝術,與中式元素巧妙地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像將英文字母綴入中式的簷梁花飾中,不少門廊、門窗既有中式嵌瓷裝飾,又有西式膏塑裝飾;有的門廊和窗套根本分不清是潮汕嵌瓷還是西方的馬賽克;裝飾花紋既有潮式的花鳥瓜果圖案,又有西式的幾何圖案。
陳躍子撫摸著一處石門斗框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精心挑選的上等石材,經過工匠手工精細打磨,石板既光滑又有質感,就像打過蠟一樣。他說,故居的所有用料都極盡考究之能事,哪裡的材料最好,就不惜重金將它們搬運過來。牆壁及地板上的釉面瓷磚,全部來自義大利,品種花式之多,難以盡數;為了夯實地基,甚至還將數萬根暹羅楠木原木打進了宅基地;為了運載建築材料,陳慈黌專門讓人挖了一條小河,從村前直通到南溪碼頭……
這裡流傳著一句俗語:“慈黌爺起厝,好慢孬猛”,在建築質量上,陳慈黌要求工匠們慢工出細活,做得不好就不計成本推倒重來,因而每座宅第的建造時間都歷時十年左右;故居每一處細節都力求完美,在李彥芝監督下建造的善居室,大大小小的瓷磚都要求工匠以繡花工一樣的耐心和精巧去張貼,甚至木桶裝飾的“紅毛灰”也需用做糕餅的工夫來注件。李彥芝還經常組織“鬥工”比賽,看誰的工藝好,優勝劣汰,以質計酬。
“天上取樣人間造,窗如畫卷門似詩”。正是陳黌利家族在造屋工程上的精細考究,才成就了這一曠世無雙的建築精品,使之成為潮汕僑宅中的典範,更成為潮汕獨特的人文景觀。
傳承七代擁有企業250家
陳黌利家族的奠基人、陳慈黌之父陳煥榮從當船工開始,慢慢發展了自己的事業。1842年,陳煥榮當起船主,行駛著紅頭船航行於中國和南洋各地,成為樟林港著名的紅頭船主,人稱“船主佛”。1851年,陳煥榮在香港創辦了乾泰隆行。陳慈黌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自小就熟悉航運知識和經商之道,長大後接管了父業。1871年,28歲的陳慈黌到暹羅曼谷創立了“陳黌利行”,並先後開設了幾個火礱加工大米。1900年,陳慈黌次子陳立梅又接過了父親的擔子,成為陳氏新一代掌門人。他進一步擴大了航運業,航行於新加坡、暹羅、越南和中國香港、汕頭之間;後來又在暹京、檳榔嶼、西貢和中國香港、汕頭等地設立黌利棧匯兌莊,同時也從事批館業。陳立梅在暹華工商界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歷任暹羅中華總商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副會長和第四屆會長,並連續擔任早期暹羅火礱公會會長多年。繼陳立梅之後,新一代傳人陳守明更是青出於藍,使黌利各埠企業蒸蒸日上,他於1933年創辦了暹羅吞武裡府第一家商業銀行——黌利棧銀行和第一家保險公司——鑾利保險公司。
陳躍子介紹說,陳黌利家族最輝煌的時期在二戰前,號稱“泰華八大財團之首”,是“富甲南洋”的豪商巨賈。該家族在泰國和中國汕頭的大片土地,大部分是在陳立梅掌門時期購置的。後來陳守明又動用了500萬銀元作為建樓資金,在汕頭小公園和中山公園一帶興建了400多座新樓房,佔當時汕頭市新舊樓房總數近十分之一。如今,黌利家族已傳承七代,仍富聲遠揚,據不完全統計,該家族現擁有企業超過250家。
運回一大火輪銀元建設“新鄉”
陳黌利家族從陳慈黌的父親陳煥榮開始,便在家鄉啟動了造屋工程,陳煥榮事業有成之後,最先在家鄉前美村建造了通奉第,家族三代人相繼建造宅第達十餘座,此中就包括了陳慈黌故居的四座宅第。
陳躍子說,陳慈黌有著非凡的膽魄和遠見卓識,他不但自己在家鄉建屋,還在鄉中發起了開闢新區的倡議,把大片田園圈起來,買下來,總體規劃,成片開發。19世紀90年代末,他為創新鄉,徵得6戶參股族人的同意,把新加坡的股份企業陳生利行變賣,將所得銀元裝了整整一大火輪運回家鄉,拆股分銀,銀元堆成小山,數都數不過來,只好用鬥來量,每位參股的族人至少分得15萬銀元。
在陳家的倡導下,分到大量銀元的族人紛紛跟著在新鄉擇地建屋。陳黌利家族一口氣在新鄉建了陳慈黌故居4座宅第,還聯合族人修建了聚星堂古祖家廟。不到三十年的時光,新鄉以“慈黌厝”為核心,一條火巷連著一條火巷,一座“駟馬拖車”連著一座“駟馬拖車”,到處是新瓦房,水泥路,到處整潔通暢敞亮。
以”無名氏“捐出鉅款賑災
陳慈黌情繫桑梓,樂善好施,僅先後為村裡及隆都修橋造路、築堤通渠就有數十處。至於幫助鄉親鄰里,則做到有求必應,村裡有什麼天災人禍,他都一一施以援手,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前美村素有“崇文重教”的習俗和傳統。陳慈黌晚年回村建宅第時,特地在郎中第裡建“舍南”和“舍北”書齋;後來的善居室裡也建了“蘭室”和“蘧廬”書齋,以供後輩讀書。20世紀初,為適應教育新潮流,陳慈黌擇址於自家的古祖家廟創辦“成德初等小學堂”,教授村民文化知識,培養人才。1912年,成德小學堂更名為成德學校,學校辦學得到陳慈黌的大力支援,每年為學校提供教學經費。
陳慈黌的次子陳立梅不但繼承了父親的經商才能,也同樣秉承了父親熱心公益的美德。清宣統元年(1909年),華東的江蘇海州三屬遭大水災,清廷議辦理賑濟,派員到南洋募賑。當時剛到泰國接管父業不久的陳立梅,憂國憂民,就應召捐出鉅款賑災,雖然他以“無名氏”認捐而不想揚名,但清廷還是照例褒獎,授予他“郎中”銜,因而他的宅第以此命名為“郎中第”。
陳立梅對中泰慈善公益事業做過很大的貢獻。他對中國上海紅十字會,香港、汕頭、暹羅等地多家醫院、善堂慷慨捐資。1918年秋韓江崩堤、1922年潮汕“八・二”風災,陳立梅都捐出鉅款賑濟。他同樣熱心教學,對家鄉前美成德學校及分校倍加培護,按年撥款以充經費。陳立梅也是暹京潮州女校和培英學校的創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