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上位後,也想使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因為誰也知道,汴梁就不是一個適合與敵人決戰的地方,尤其是敵強我弱的背景下。
但大家對此都是齊聲反對:我們支援你取代老皇帝,是為了讓你率領大家保衛汴梁城,絕不是為了幫你奪權。
詔引綱立於執政之末,因啟奏曰:“聞諸道路,宰執欲奉陛下出狩避敵,果有之,宗社危矣。且道君皇帝以宗社之故傳位陛下,今舍之而去,可乎?”帝默然。
雖說汴梁絕不是一個決戰的好地方,但朝廷投入的資源越多,守住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徽欽二帝都堅決坐鎮汴梁主戰,那麼帝國的資源自然會最大限度地往汴梁方向集結。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說決戰的結果依然是凶多吉少,但是誰也不敢說它肯定會敗。
問題是,如果宋徽宗和宋欽宗先後率人離開汴梁的話,他們不但會帶走大量的軍政資源,更不可能讓更多的軍政資源向汴梁方向集結了。
在這種背景下,汴梁城能不能淪陷,就只能求老天爺保佑了。
關鍵是,一旦朝廷採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對於留守的軍政官員來說,那將是一種災難。因為,朝廷玩空間換時間,你留守在兵微將寡的汴梁城,應該怎麼做呢?
逃跑?你可千萬別這樣衝動。如果你敢逃跑,朝廷直接賞你一個臨陣逃脫的罪名,你的腦袋估計是保不住的。
投降?你也千萬別這樣衝動。因為,朝廷現在是以空間換時間,你敢投降金國,除非金國願意時刻保護你,否則萬一某天朝廷的軍隊殺回來,直接賞你一個漢奸的罪名,你的腦袋估計也保不住。
對此,只要看看後來張邦昌的下場就可以知道了。
按行軍五大要素來說,朝廷以空間換時間後,留守的官員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了。第一種選擇是堅守城池,第二種選擇是以身殉職。
這兩種選擇也許都會死,但朝廷會追認你為烈士,你的老婆孩子還會享受烈士遺屬的待遇。所以應該何去何從,你可得考慮好了。
基於汴梁城老百姓的利益,他們也希望皇帝留守在汴梁城內。因為只要皇帝留下,他肯定會盡全力調動帝國各地的軍隊前來護駕。這樣一來,城內老百姓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全。
我們知道,不論怎麼折騰,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也不可能背井離鄉、拖家帶口的向後方轉移。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朝廷搬遷了,大多數老百姓恐怕只能留在開封城附近,接受前途未卜的命運。
而且,在各種宣傳中,金軍早已成了殺人魔王,所以,人們自然希望朝廷會全力保衛汴梁城,自然不希望皇帝會率眾離開汴梁城。
當然了,你也千萬別想著,金軍來了也是為了統治這裡,絕不是為了燒殺搶劫,所以金軍來了,我就和金國親善友好。
因為你這種想法,就是標準的漢奸想法,如果你真這樣做了,那就是標準的漢奸行為,等朝廷的軍隊明天殺回來,你能有好果子吃?
只要我們知道上面的道理,自然就會明白,如果汴梁城陷落了,普遍官員、老百姓的命運,通常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們似乎只能在夾縫中左右為難。
既然如此,大家自然不會希望朝廷遷都,當他們一聽宋欽宗也打算逃跑(美其名曰空間換時間),當然是紛紛勸阻,而勸阻的理由永遠是冠冕堂皇的。
總而言之,希望皇帝率領我們保家衛國,帝國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皇帝千萬要以國家、民族、祖宗大業為重啊。
更主要的是,什麼叫汴梁不適合戰略決戰?因為古話早就說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堅守汴梁怎麼了?
更主要的是,汴梁的城牆不夠高嗎?汴梁的護城河不夠深嗎?汴梁的儲備不夠多嗎?皇帝您呆在這種地方都沒有安全感,跑到其它地方就有安全感了?
敵人既然可以渡過黃河,當然也可以從汴梁一路追到江南去;敵人既然可以從幽州一路打到汴梁,當然也可以從汴梁一路追到長安去。
關鍵是,敵人是騎兵,您想遷都,能不能跑到目的地都是個問題啊。到時,您讓金軍的騎兵在路上給堵住,就更危險了。
千言萬語一句話,我們必須得堅守汴梁城。
更主要的是,宋徽宗逃跑時,時間已非常緊迫了。宋欽宗再想逃跑,也根本沒有時間啊。因為金軍的前哨已到了汴梁城下,逃跑估計更沒有好下場。
既然如此,大家自然只能堅守汴梁城了。
只要皇帝留在汴梁城內,宋欽宗基於自己的安全,肯定也會想方設法,讓最多的軍政資源向汴梁方向集結,因為就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和別人死活,還考慮自己的死活呢。
你也別說,宋欽宗奪權成功,而且還在大家的勸說下留在了汴梁城,所以大量的軍政資源,開始源源不斷的向汴梁方向集結。
總的來說,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大宋軍隊的陣容還是非常豪華、強大的。
更主要的是,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金軍的準備也不充足。
金軍是兵分兩路南下的,現在殺到汴梁城下的,只是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宗翰率領的西路軍,因為沒有拔掉太原那個大釘子,所以一直無法南下。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在汴梁城下的軍事力量,本身就不是太充足。問題是,即使如此,宋軍也讓金軍打得不敢露頭。
宋軍為什麼不敢露頭呢?按許多人的想法,自然是皇帝、執政官膽小怕死。對此,我前面分析過,皇帝、執政官從來不會因為這種理由不敢出戰。因為,只要他認為能打勝,就是死一百萬人,也輪不著他們死啊。
所以,決策者不敢讓軍隊出戰。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如果不開戰,大宋皇帝直接指揮的軍隊,就會佔據汴梁城附近的眾多據點。
在這種背景下,大宋皇帝無論是戰是和,都會擁有足夠多的籌碼,
如果開打了以後呢?大宋皇帝可以直接指揮的軍隊,可能會很快一片狼籍的,到時,大宋皇帝無論戰和,都會因為缺乏籌碼而處處受制。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大宋皇帝、執政官,都不敢輕易下令讓軍隊出戰。
既然宋軍不敢出戰,就只能和談了。而金軍統帥宗望(完顏宗弼的二哥),提出的和談條件,那就叫一個獅子大張嘴:要金5百萬兩、銀5千萬兩,牛馬萬匹,稠緞百萬匹。
這個數字,實在可以稱得上驚人了。
要知道,大宋給遼國一年的歲幣也就是三十萬兩匹。金國現在開的這個數字,估計相當於大宋給遼國二百年的錢。
割讓黃河以北三個軍事重鎮(太原、中山、河間)。要知道,答應這種條件,就等於喪失了整個河北地區。
而且,為了證明你們和談有誠意,讓親王、宰相來當人質。
這些條件,哪一個也是大宋難以答應的。但是,現在為了讓金軍趕緊離開,只能試著與他們和談。
在這種背景下,康王趙構、副宰相張邦昌便代表朝廷,進入金國軍營展開和談。
拋開先入為主的內容,當時的趙構、張邦昌都是有一股英雄氣的。因為在當時背景下,進入金軍軍營,實在稱得上前途未卜。
因為在主戰聲音響徹雲霄的時候,到金營負責和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們隨時會成為死間的。
想當年,酈食其到齊國談判,韓信突然發動偷襲,直接就把齊國打了個濫七八糟;後來,唐儉到突厥那裡談判,李靖突然發動突襲,直接就把突厥打得一厥不振了。
現在,康王趙構、副宰相張邦昌在金營談判。如果大宋軍隊發動偷襲,會是什麼結果呢?從理論上,應該可以把金軍打得大敗。
當然了,這樣一折騰,負責談判的人會是什麼命運,只能求老天爺保佑了。
從國家的利益來說,犧牲一個親王和副宰相,就可以取得一場重大戰役的勝利,這種犧牲應該是可以考慮的。
因為趙構後來修成正果了,所以據說,趙構在到金營前,就對自己哥哥(宋欽宗)說,如果國家需要,不要顧慮我的生命安全。為了國家、民族、百姓,必要時請向我開炮。
如果張邦昌後來修成正果,張邦昌在到金營前,肯定也會留下類似的豪言。為了國家、民族、百姓,必要時請向我開炮!
從情理上,趙構、張邦昌都會留下類似的豪言。因為,在當時背景下出使金營,本身就存在著太多的風險,而且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更好的完成相關的工作。
否則,你肯定是還沒有出城,就因為自己嚇自己,而弄出各種醜態,最後誰也會認為,你不是一個適合這項工作的人。
因為,你現在是代表朝廷的形象,如果你還沒有出門,就副魂不守舍、兩腿發抖的樣子,到了金營,讓金國人拿刀一恐嚇,那還不敢定做出什麼醜態呢!
如果出去和談的人,就這副德性,大宋帝國與金國談,能談出什麼好條件來?
一個人接受類似的工作後,那與走上戰場的人一樣。你越怕死,你越死得快。因為,你真的怕的要死,恐怕腿也是軟的,心也是亂的。就憑你這種德性,還怎麼應對各種未知的問題呢?
看到趙構、張邦昌進入金營後,大宋帝國就開始玩死間計了。
總而言之,我們的親王、宰相在金營中,金軍肯定認為我們不會偷襲。我們這樣發動一場偷襲,肯定能取得大勝。只是這樣一來,我們的親王、宰相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當然了,為了國家、民族、百姓,他們肯定也願意接受這種犧牲的。
結果呢?偷襲敵營的軍隊,被金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這次軍事行動的規模有多大?後世史書上各種版本都有。
據主和派所說,這次軍事行動規模非常大。總而言之,主戰派誤國誤民,所以再也不能讓他們瞎指揮了。因為,我們的軍事資源,會在他們這種瞎指揮下,損失殆盡的。
帝滿意平仲必成功,既而失利,宰執臺諫交言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敵所殲,無復存者,帝大驚,有詔不得進兵。
據主戰派所說,這次軍事行動規模非常小。總而言之,也就損失了幾百人罷了。所以,只要皇帝願意,我還可以天天晚上,都給金軍這樣來一下,總而言之,不把金軍打得逃離汴梁城下,絕不罷休。
蔡懋會問,行營司兵所失才百餘人,而西兵及勤王之師折傷千餘人,餘並如故。
據金國方面的記載時,當時是四十萬大軍偷營,讓金軍打了個落花水。
二月丁酉朔,夜,宋將姚平仲兵四十萬來襲宗望營,敗之。己亥,復進師圍汴。
哪方的說法可信呢?我們難以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大宋最高指揮官,在這次偷襲戰結束後,就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
平仲劫寨不利,傳者以為亂兵所殺。靖康末,復忠州刺史。帝思其才,命所在訪之。或雲平仲隱九江山中。
而且,這是一次計劃重創金軍主力的偷襲。從這層意義上,它的規模肯定不會太小。
當然了,這次軍事行動,估計也沒有主和派說的那樣大,也沒有金國方面記載的那樣大。因為,損失真有這樣大,金軍估計就趁勝一鼓作氣,攻破汴梁了。
不管怎麼說,這件事結束後,金國直接就質問大宋朝廷:你們也太不講信義了吧?我們誠心誠意和你們和談,你們怎麼就偷襲我們?
朝廷的解釋,這是李綱揹著皇帝做出的決策,現在朝廷已把他撤職了。
聽到李綱被撤職的訊息,北宋境內一時群情激憤,因為李綱組織軍隊一心與金軍打仗,皇帝怎麼可以撤李綱的職呢?
問題是,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李綱負責這樣重大的一項任務,居然以徹底失敗結束,並且讓朝廷的外交工作陷入困境,能不接受一定的處罰嗎?
更主要的是,這樣重大的外交危機發生後,大宋和金國總得有個說法吧。
當然了,主戰派那是紛紛高呼,我們大宋帝國憑什麼要給金國一個說法,反正已撕破臉了,我們就繼續攻打金軍吧!
問題是,就宋軍一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皇帝哪敢這樣做呢?
對於皇帝而言,他並不怕聽到巨大傷亡的戰報,因為帝國家大業大,死個十萬二十萬人,那就是毛毛雨雨。真正的問題是,我方巨大傷亡的背後,是敵人有多大的傷亡?
說得簡單點,大宋傷亡一萬,金軍傷亡三千,宋欽宗也敢壯起膽子繼續和他打。因為,我大宋體量多大,你金國體量才多大?我拼血也把你拼死了!
問題是,宋軍的失敗常常是潰敗。這種失敗,宋欽宗即使只是想一想,也會有些絕望。在這種背景下,你如果強迫軍隊繼續發動進攻,肯定會讓三軍充滿恐懼不安的氣氛。
在接受採訪時,大家都是不怕死的,都是願意為國家、民族犧牲自己的。問題是,真的上了戰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軍從收復幽雲開始後,所面對的失敗,都是潰敗。這種失敗,本身就會讓三軍將士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因為,當他們被驅趕上戰場時,他們恐怕都會問自己,我們這是去打仗呢?還是去送死呢?
戰鬥一旦開始,士氣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士氣沒有了,三軍將士到了戰場,恐怕都是想著如何逃命。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時候,一旦野戰開始,就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接受屠殺。
在這種背景下,讓軍隊選擇一些城池、險要地形,和敵人周旋,是一種最優的選擇。這種選擇,也許會讓朝廷處於被動,但數量龐大的軍隊存在,佔據著眾多有價值的點,敵人再牛,也無法席捲廣闊地區。
最簡單而言,這樣眾多的朝廷軍存在,有幾個人敢出來當漢奸呢?問題是,當這些朝廷軍消耗殆盡後,哭著喊著要當漢奸的人,也許都會漫山遍野。
這個宋軍偷襲金營的軍事行動,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是康王趙構。
因為,宋軍偷襲金營失敗後,金軍統帥就把康王趙構叫過來了。總而言之,你們朝廷昨天偷襲我們的軍營。你知道,你作為人質,意味著什麼嗎?
趙構一臉坦然的神情,讓金軍統帥感覺有點困惑。
在此前,金軍統帥就發現,趙構有著過人的體能和騎射能力。現在看到趙構這種坦然的神情,實在有點不敢相信,他是一個深宮中長大的皇族親王。
更主要的是,朝廷好像也沒有在意這個人的死活啊。否則,他們怎麼敢輕率的偷襲我們呢?
以金軍當時的情報,實在無法判斷趙構的真實身份。所以,他們實在有點懷疑,趙構就是一個冒充皇族親王的將門之子。
於是就讓大宋朝廷換一個人,他們可以確切知道身份的皇族親王。
如果不是金國要求換人,趙構恐怕就無法擺脫金國的控制了;這樣一來,隨後的南宋開國君主就不可能是他了。
最後,朝廷面對撲天蓋地的輿論壓力,還是與金國達成了和議。於是,皇帝下詔割讓河北三鎮給金國;至於金國要的金銀,經過討價還價,湊了一大筆銀子;並且讓肅王進入金營當人質,總算把金國人打發走了。
看到金國軍隊拿著戰利品撤走時,主戰派更是豪情大發了,應該追過去打金軍,絕不讓他們這樣逃走。
但是,膽小怕事的皇帝,哪敢支援這種行為呢?
當然了,看到主戰派這樣豪情大發的樣子。軍方的大佬們,自然也紛紛表態。請皇帝下令,讓我們去追擊金軍。但是,膽小怕事的皇帝,哪敢支援這種行為呢?
甚至而言,從南方返回的徽宗皇帝,進入汴梁後,責備欽宗皇帝的第一句話也是,金軍撤走時,你們怎麼不追擊?如果我當時在汴梁城,我肯定會下令追擊金軍的。
李綱說,當時肅王在金營中當人質,所以我們沒有派軍追擊金軍。宋徽宗當時就火了,為了國家、民族、天下蒼生,犧牲我一個兒子算什麼?你們竟然因為這種理由,錯過全殲金軍的機會?
道君曰:“敵退,師方在河,何不邀擊?”綱曰:“以肅邸在敵營故。”道君曰:“為宗社計,豈復論此!”
看到宋徽宗這種大言不慚的樣子,主戰派李綱的第一反應,恐怕就是想吐。至於主和派,恐怕就更想吐了。因為,你這麼牛,為什麼連敵人的面也沒有看到,就直接選擇跑路呢?
如果別人這樣大言不慚也就算了,就你這種怕死鬼也說這種話,真不怕被雷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