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隨著英法等傳統殖民國家實力的大幅衰落,世界上絕大多數曾經是這些殖民國家的殖民地紛紛掀起了獨立浪潮,打倒曾經的殖民侵略者,建立一個主權國家。大部分宣佈獨立的國家都分佈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憑藉人民的不懈努力最終擺脫了殖民者的控制,最終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然而這些獨立國家的獨立步伐尤為艱難,除卻大量的流血和犧牲之外,在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了“二次革命”的現象,初期建立的政府不堪重負,引起分裂對峙,並造成嚴重內亂,這大多見於非洲的一些政治制度相對原始的國家。而此文,則著重分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西非東南部國家奈及利亞共和國的一場分裂內部戰爭,並講述其經過和結果,以及其重要意義和寶貴的教益。
三黨分治
奈及利亞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建立了文明和政權,豪薩族和約魯巴族自古以來就是奈及利亞的統治民族,但是在1472年和16世紀奈及利亞古國分別遭到了葡萄牙和英國的入侵,並最終在1914年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最終奈及利亞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契機得以獨立,取得了自治權,並最終在1963年成立了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然而獨立後的奈及利亞,由於多民族的歷史原因,在執政方面也深受影響。來自北方地區並信奉伊斯蘭教的豪薩族組建的北方人民大會政黨因佔據全國一半多的席位,成為第一大黨;來自東南地區的信奉基督教的伊博人建立了奈及利亞國民民族會議政黨;而來自西南地區同樣信奉基督教的約魯巴人則是成立了相關政黨行動團體。因此剛剛獨立並建國的奈及利亞實際上是一個三黨分治的多民族國家,而執政黨又因為宗教信仰的區別而矛盾重重,暗地裡埋下了導火索。
治國矛盾
建國後的奈及利亞南北主要政黨和民族及其宗教信仰大相徑庭,因此實際上的治國方法也有所區別,南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差異明顯。而執政黨是在三黨之間中選拔,因此佔據最多席位的北方人民大會往往握有更多的實權,因此更加傾向於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大量的經濟資源都被向北方地區傾斜。這樣的利己主義自然引起了其他南方兩黨的不滿,都想要爭取更多的利益,因此為了治理國家在議會上與北方黨派經常爆發爭吵,從此議會治國的手段往往無法正常執行。
北方經濟發展了,政治地位提高了,自然也畏懼南方兩黨聯合起來反抗自己,於是北方黨派決定先發制人,率先限制南方黨派權力和其地區經濟發展。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爭奪人口這一重要的生產力資源,雙方几乎大打出手。而隨之到來的大選中更是體現了奈及利亞的政治混亂性,選舉作弊的現象層出不窮,這直接造成了掌握軍事權利的將領不滿,後來發動了政變。
軍事政變
出於對政治形勢的不滿,一部分握有軍權的將領發動政變,暗殺了領導者及其副員,政變的組織者是恩澤奧古少校。而隨後因為政變勢力內部矛盾重重,政變的勝利果實最終被伊龍西准將奪取,並掌握了第一屆軍政府的實際大權。然而伊龍西准將實際上是代表南方政黨的利益,他並不懂政治,其目的是透過軍政府統治來武力控制北方政黨。這自然引起了北方政黨的恐懼,而在1966年3月伊龍西宣佈推翻聯邦制,轉為軍政府統治,隨即引起了軍政府中北方勢力的譁變,殺死伊龍西,推舉戈翁為軍政府首腦,代表著北方政黨的利益。
然而,正是因為戈翁當政,導致了原來伊博人為主要力量的東南部政黨的反對與宣佈獨立,伊博人軍政府統治者奧朱古決定發動獨立,鎮壓了當地北方勢力軍官。而這樣的行為自然引發了北方勢力對北方地區的伊博人進行大清洗,數量眾多的伊博人被殺死。因此,奧朱古對北方的仇恨與日俱增,並以此為藉口在1967年5月宣佈獨立,購買武器裝備並改變政府制度,建立比夫拉共和國,奈及利亞南北戰爭正式爆發。
南北內戰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比夫拉共和國的實力實際上是遠遠不如北方軍政府的,作戰開始就遭遇了大潰敗,幾乎是一邊倒的戰局。從七月初發動進攻作戰,僅僅三個月就攻下了十幾個城市,甚至長驅直入攻佔了比夫拉共和國的首都。而到了第二年就已經控制了大部分的比夫拉共和國,將殘餘的東南部伊博人軍隊包圍壓縮至一個狹小的區域,比夫拉共和國殘部因失去了絕大部分的補給與經濟來源,幾乎餓殍遍野。
事情看似如此塵埃落定,但是奧朱古憑藉其曾經與歐美國家打交道的經驗,打起了難民牌。大肆宣傳比夫拉國內的難民狀況,並將奈及利亞聯邦汙衊為難民的罪魁禍首,最終甚至被認定為種族屠殺的元兇。很快,出於人道主義,大量外來援助被源源不斷地送入比夫拉境內,甚至一些歐美國家發起了募捐活動來支援比夫拉國,但是實際上,這些外來援助大多數救命糧食都被奧朱古充當了軍糧,援助資金也被換成了武器裝備。看似是因為奈及利亞南北戰爭而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瀕臨死亡,實際上是奧朱古個人的原因使奈及利亞人民遭受無妄之災。奧朱古以難民為自己的“戰略資源”,來換取國際社會的同情,透過這些同情獲取的資源來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來同奈及利亞聯邦政府發動戰爭,並不去理會平民的死活,甚至拒絕了接難民出境的人道主義援助,他要利用這些難民戰鬥到最後一刻進行負隅頑抗。
內戰結束
奧朱古儘管費盡心思,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堅持多久,饑民邊野的比夫拉國最終在1969年12月被髮起總攻的奈及利亞聯邦軍隊打到了窮途末路,最終在第二年一月以奧朱古的落荒而逃宣告戰爭結束,比夫拉國正式滅亡。
奈及利亞內戰從此告一段落,但是這個國家的平民仍在受苦。在分裂地區比夫拉,最開始有將近兩百萬的難民無家可歸,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有五百萬難民忍受飢餓的威脅;瘦的皮包骨頭的整整一代伊博難民兒童度過了殘忍地獄般的童年;每天都有幾千名難民餓死在骯髒破舊的帳篷中......奈及利亞內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戰爭結束之後政客們卻仍然為權力的分配問題而爭執不休,完全不去管人民的死活。而這不僅僅是奈及利亞的悲劇,整個非洲大部分的國家獨立後人民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完全看不到希望。
原因分析
對於這場人間地獄般的內戰,其原因是多元化的,不僅僅是因為宗教矛盾或者是民族衝突,究其本源可以理解為一種“政治幼稚病”。剛剛脫離殖民統治的奈及利亞,顯然是缺少一批擁有成熟治國經驗的官員和領導者,依然用殖民時期甚至部落時期的老辦法來治國。同時沒有在實質上形成統一的中央政府,南北之間依然是分離崩析的狀態,缺乏一致性的政治目標和治國理念,甚至可以用各自為政來形容。
而除此之外,作為聯邦制政體,最重要的就是統一的國家目標和治理方向。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建國之後的美國也是聯邦制國家,但是因為南北地區對黑奴的態度以及奴隸制的存廢問題產生分歧,同時因為缺乏一個統一的治國方針,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奈及利亞建國初期和美國幾乎有著相同的處境,都是從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政體,民族和宗教信仰都比較複雜,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和政治環境的相關矛盾愈演愈烈,引起了“二次戰爭”。
所以,這場戰爭的真正責任應當歸咎於政客和統治者的不作為與互相之間的爭端沒有做到比較好的解決,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加上殖民地時期積累的歷史問題和宗教衝突,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不信任使得政客之間的矛盾火上澆油。最後在一名起義軍人點燃導火索之時全面發生爆燃,爆發了這一場南北分裂內戰。
民生疾苦
透過三年的戰爭,奈及利亞聯邦成功地劃分了勢力範圍,重新將這個飽經磨難的國家統一。聯邦統治者戈翁上任之時不過才31歲,並沒有絲毫從政經驗,卻要領導一個國家。因此,奈及利亞的人民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在獨立前受到殖民者的剝削壓迫,在獨立後又一次爆發的內戰中成為比夫拉分裂分子奧朱古的“武器”,以難民的痛苦和生命來換取西方國家一絲施捨,從而滿足奧朱古個人的戰鬥慾望和仇恨,難民所受到的痛苦之慘重可見一斑。
而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奈及利亞民眾的痛苦,更是整個非洲的痛苦。事實上,獨立後的非洲諸國,受到“政治幼稚症”毒害的國家人民並非僅僅奈及利亞一國,比較臭名昭著的“非洲三大暴君”即是如此。三大暴君,1971-1979年在任的烏干達前總統阿明、1972-1979年在任的中非皇帝博卡薩、1961-1997年在任的扎伊爾(今剛果)傀儡總統蒙博託,這三人將政治幼稚性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僅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黑暗,更是有著對人民的殘酷迫害和專制統治,比奈及利亞更加殘忍和嚴酷。所以,非洲諸國的獨立實際上是從一個黑暗時代步入到了另一個黑暗時代,沒有絲毫政治經驗,僅憑一己私慾治國的統治者必然使得民不聊生,從而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這場戰爭中,因為百姓疾苦,也有人性的光輝閃耀之處,這就是“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建立。法國醫生庫什內,作為紅十字會的代表人物,在奈及利亞內戰烽火燃燒的時期來到比夫拉地區,看到這裡的人民因飢餓和戰火而深受折磨,整整一代的孩子幾乎瘦的只剩皮包骨,這給庫什內醫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回到法國後,他立即組織了一些同事,成立了“無國界醫生組織”,目的是快速有效和公正地為世界上的天災人禍提供無償的醫療援助。這一組織至今還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也許是能給飽受苦難的人們的一些告慰吧。、
結語
今日的奈及利亞是非洲的第一人口大國,2.01億人口和5099億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整個非洲屬於佼佼者。因為富饒的資源如礦產和石油資源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生活,同時實施民選政治後發展狀況也相對穩定,總體呈上升態勢。然而這片土地依然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威脅,未來的光明道路依然希望渺茫。幾十年前那場浩劫雖然已經過去,但是恢復和平的奈及利亞因為種種原因依然無法觸及到崛起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