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認識兵馬俑
那是大學畢業那年即1990年,系裡組織我們去西安古都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一站就是秦陵,解說員把秦陵說的神話般的美好:說秦陵頭枕驪山,腳踩白帶(渭河),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又說秦始皇陵裡修著水銀河,秦始皇棺木放在船上,船在水銀河裡遊……唯獨沒有提秦始皇的宏偉陪葬品——兵馬俑。我們去參觀的是一號坑,當時國家保護意識沒有現在強,我們能跳下坑內和兵馬俑親密接觸,坑內主要是些步兵,還有些車,有的俑的頭和身分離,我們當時什麼也不懂,覺得就是土疙瘩,沒什麼。現在想起來真後悔,錯過了良好的欣賞的機會,如果放在今天能這樣近距離接觸,一定要好好把握,好好感受感受先人陶俑製作工藝的精美。可惜時不再來!
現在心目中的兵馬俑
透過國家的宣傳和自己不斷的學習,對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知道它今天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無論一、二、三號的那個坑都是珍貴的研究秦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掀開了中國雕塑史的重要一頁。
就拿陶俑來說,身高1.75至1.95 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俑又按兵種的不同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步兵俑身著戰袍,背挎弓箭;騎兵俑大多一手執韁繩,一手持弓箭,身著短甲、緊口褲,足登長統馬靴,準備隨時上馬拼殺;車兵俑有馭手和軍士兩種,馭手居中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戰車兩側,保護馭手;弓弩手張弓搭箭,凝視前方,或在立射,或在跪射;將軍俑神態自若,表現出臨陣不驚的大將風度。這些陶俑的服飾、神情因其兵種、年齡的不同各有差異,但個個傳神,栩栩如生。
總之,無論陶俑還是陶馬以及木質戰車,向我們展示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情況以及古代戰車的陣法。同時也從另一面揭示了素始皇的專制與奢華,折射出了老百姓沉重的勞役和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