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因心智聰慧而興起,但也多因心機太深而敗亡。
人生的境界應該是從無知到複雜,再到簡單的一個過程,但是當大多數人不能駕馭自己的智慧時,或許能夠從無知走到複雜,但很難再從複雜走到簡單。
當他從無知走到複雜的時候,就是因心機而興起的時候,但是當他無法將自己的心智狀態由複雜化為簡單時,最終便因心機頗深而敗亡。
對於世間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總是以自己的心機來謀劃自己的事業、生活,甚至自己的感情,有的時候或許不相信命運,但大多數人都不會懷疑自己的心智精神,總以為自己的心智慧夠給自己帶來想要的人生。
看上去這一切無可厚非,但從客觀角度來說,心機未必能給人生帶來真正理想的結果。
有一句很通俗的話叫做: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
當我們站在自己的主觀角度去衡量事物時,其實是帶著分別心對事物作出的主觀判斷,太過於執拗的人,才會在這個基礎上生出了自己的偏見,不管一個人的心智聰慧的程度有多深,都不可能站在絕對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所以此基礎上,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用心越深,反而越會走向偏頗。
人之所知,皆為自己所見之處,而所見處恰是蔽者之端。
一個人的思維意識是由自己的出身、經歷等多種因素共同形成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存在侷限的。人生時刻都是處在變化的狀態中,若是拿固有認知去衡量一個永遠在變化的人生,甚至過度以主觀意識妄圖主導客觀自然,這也終究是自作聰明的小伎倆。
《格言聯璧》中有一句話,叫:機者禍福所由伏,人生於機,即死於機也;巧者鬼神所最忌,人有大巧,必有大拙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災禍與福祉都潛藏於心機之中,人因心機而興起,也註定會因心機而敗亡;魔鬼和神明都忌諱太過聰明,因為人一旦變得極其聰明,也必定會變得極其愚蠢。
古時,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好友,兩人最初從鬼谷子那裡學習兵法,交情甚厚。
後來龐涓先去輔佐魏王,使魏國強盛一時,等孫臏到來的時候,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便想除掉孫臏,以免他妨礙了自己的晉升之路。
後來龐涓想出毒計,陷害了孫臏,當孫臏僥倖脫險之後,在馬陵之戰之中使龐涓兵敗身死。
所以,在任何一種環境或者個體身上,聰明本身都不是一個壞事,但是一個人要擁有能夠駕馭聰明的智慧,這樣才不會因為自己的聰明讓自己鑽入一個偏執的“複雜”狀態中。
如果一個人長久地陷入思慮複雜的狀態之內,那麼他所行使的心機往往會使事物朝著與自身期待恰恰相反的方向發展,哪怕暫時的呈現是自己所期待的結果,但最終結局的發展也和他所期望的相違背。
二、
所以當一個人活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要懂得從自己的人生中捨去一些東西,捨去的也就是自己多餘的私心雜念,其中就包括那些看上去十分睿智,但實際上毫無用處的心機。
不管是我們常聽到的“捨得”智慧,又或者是“斷舍離”的概念,其中所闡述的境界都是捨去自己的多餘執念。
能夠由複雜到簡單,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境界。
莊子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要製造人工的自然,而是順應原來就如此的天然。順應天然的能養成良好的道德,有意人為的就會產生歹毒心理。不要滿足於天道的涵養,不要忽視人為的害處,百姓就會接近自然並按天性辦事。
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就是人在很多時候,是很難理性去駕馭自己人生的。
世人雖有智慧,但更多的卻只是念頭,所以許多人在多數情況下都只是貪嗔痴欲這些複雜念頭支配的傀儡。
當一個人被錯誤的念頭支配時,就很難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所以很多人才會在苟且的生活中用淺薄的手段,一味使簡單變得複雜,使輕鬆變得沉重,最後讓自己身陷愚痴之中不能自拔。
正是因為一個人深陷於這種錯誤的狀態之中,所以才會企圖用自以為是的聰明去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結果,而這樣的狀態必然不能讓他獲取期待的人生。
就好像一個人方向一旦錯了,那麼不管他在過程之中怎麼努力,最終都不會到達正確的目的一樣。
所以放下自己自以為是的心機,有的時候簡單一些,或許才能通達你所想要的狀態,越複雜人生則會越糟糕。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