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自夏商周上三代開始,就強調君權,君王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腦,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特權,特別是進入封建帝國時期,隨著君主集中制度的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一步步走到最尖端,皇權被無限放大。
而皇權被放大後,自然就會引來野心之輩的覬覦,這種覬覦是方方面面的,底層百姓或許沒有很明顯的感觸,但是那些嘗試過特權的階級自然就會有更多的想法,只要皇族出現混亂,很多貴族會以反叛的形式參與奪權。而體現在皇室宗族的,可能就會篡位。然而這些成本太高,並且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這些並不常發生。
而最普遍的就是皇子奪嫡,畢竟爭奪繼承人相比直接奪皇位,風險性要小很多,雖然嫡長子制度早已根深蒂固,但是很多特殊時候,因為皇帝偏心、或者其它皇子能力太強、還有就是皇帝對於立儲君選擇上的猶豫,都會引發皇位繼承人爭奪戰,強如李唐,第一次嫡長子繼承皇位也是在立國百多年之後,由此可見奪嫡之劇烈。
接下來,我們就簡要了解一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幾次奪嫡之爭。
1、武觀之亂
武觀之亂,一場僅僅存在於史料傳說中奪嫡之爭,同時也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奪嫡之爭。大禹之後,其子啟違背父命,發動叛變奪取統治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同時也開啟了我國世襲制的時代。
然而夏啟晚年,在選擇繼承人上卻犯了難,因為距離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確立還有上千年的時間,所以夏啟的五個兒子就發生了慘烈的奪嫡之爭。而季子武觀因為奪嫡之爭也被夏啟放逐,到了西河。
夏啟末年,武觀也許是感覺時不我待,於是在西河發動叛亂,想要效仿其父親夏啟透過兵變奪取王權。此次叛亂影響巨大,對夏王朝之衝擊是極其深遠的,雖然彭伯壽率師出征西河平定了此次叛亂,但是巨大的消耗卻給了東夷族機會,最終太康在奪嫡成功即位之後不久,被后羿趕下了王位,史稱太康失國。
2、五公子之亂
春秋時期,齊國率先崛起於東方,稱霸諸侯,尊王攘夷,齊桓公得以被尊為春秋五霸之首。對於齊國的崛起,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齊國重用管仲,對經濟、政治和軍隊都進行了重要改革,使得齊國在短期內積累了極大的財富和資源,隨即向西引領眾諸侯,北驅戎狄,難御荊楚,稱霸諸侯。
但是對於齊國在齊桓公之後迅速衰落,很快便丟失了霸主地位的原因,很多人卻知道得不多。齊國之所以在桓公之後迅速衰敗,主要是因為一場繼承人奪嫡之爭,致使齊國國力大衰,丟失了霸主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公子之亂。
齊桓公去世之後,六位公子相互征伐,其中有五位公子在三十年內先後登上國君寶座,首先是公子無虧,透過巴結齊桓公晚年寵信的佞臣易牙、豎刁,從而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即位國君之人。然後公子昭逃亡宋國,在宋襄公和齊國軍民的幫助下,裡應外合,誅殺佞臣和公子無虧,登上國君之位,為齊孝公。
齊孝公在位十年去世,其弟公子潘指使齊桓公寵信的三大佞臣中最後一位衛開方殺死齊孝公之子,然後順利即位為君,史稱齊昭公。齊昭公在位二十年病逝,其子即位,但是被其弟公子商人設計誅殺,公子商人即位,史稱齊懿公。齊懿公荒淫無道,在位四年後,被下屬聯合宗室誅殺,最後迎回了逃難在衛國的齊桓公小兒子公子元迴歸即位,史稱齊惠公。
3、曹丕和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七步詩,以一個煮豆子之事為題,全篇沒有一個殺字,卻能看見刀光劍影,人間慘烈。就是曹植這首小詩,寫盡了歷史上奪嫡之爭的慘烈狀況。
東漢末年,曹操打破了漢代非劉氏不能稱王的祖訓,逼迫漢獻帝冊封其為魏王,定都鄴城,加九錫,假節鉞,為下一代篡漢建國,改朝換代鋪平了道路。然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英明一世的曹操卻犯了難,由於曹昂早年間戰死於宛城,原配正室丁夫人因此與曹操結怨,從此負氣離開,再也沒有回來。卞夫人便成為了曹操名義上的正室,卞夫人有子曹丕、曹植、曹雄、曹彰。再加上最聰明的兒子曹衝早夭,所以曹操嫡出兒子就剩下卞夫人的四公子。
曹彰乃是一員猛將,所以不適合做君王,曹雄自幼多病,英年早逝,所以更不用考慮。所以曹操繼承人只能是曹丕和曹植二人,關鍵是這兩個人分別繼承了曹操部分優點,曹植主要繼承了文采和心胸,曹丕則主要繼承了政治才華和馭人之術。
曹植手下有丁儀、丁廙、楊修、邯鄲淳,除了楊修之外,曹植的核心幕僚大都出身寒族。而曹丕手下則是陳群、曹真、司馬懿、華歆,不難看出,曹丕身後真正代表著團隊核心的勢力乃是世家大族。所以曹丕和曹植一方面是奪嫡之爭,另一方面也是寒族和世家之間的一次對抗。
當然,曹丕團隊明顯更強大,儘管曹操有意偏私,但是也很難均衡,再加上曹丕的政治才華遠在曹植之上,所以最終曹丕在歷經數年的精彩奪嫡之爭後,最終取得了王位繼承權,同時也拿到了皇位的兌換券。
4、玄武門之變
歷史上最著名的奪嫡之爭,大概就是李唐初年的玄武門之變了,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後,準備良久的李淵,趁瓦崗軍在中原掀起滔天巨浪,吸引了天下絕大部分注意力的同時。帶領奇兵自晉陽南下,偷襲關中得手,迅速控制了關中地區,而後迅速取代傀儡建立唐朝,登基稱帝,手握關中和河東,為之後的帝國一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時值亂世,李淵擁有兩個很是優秀的兒子,卻成為了之後繼承人爭奪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兒子李建成頗具文才,且深通政務,深得人心,眾多文臣都集中在太子手下。而二兒子李世民,前期雖沒有展現出過多的政治才華,卻是展現出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軍事才能,破劉武周,擊敗薛仁杲,進軍中原,掃平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股最強勢力,特別是虎牢關之戰,乃是李唐統一之戰的決定性戰役,所以眾多武將都明裡暗裡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
當然,在統一之戰的過程中,李世民自然是聲勢更高,畢竟只要有仗可打,李世民就是帝國的香餑餑。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之路漸漸走向了尾聲,畢竟李靖橫掃了南方,李世民的用處自然就不大了。李建成的優勢突然就變得空前巨大,很快,李建成便和李元吉還有羅藝等人裡應外合,更有魏徵都謀士籌謀,沒用多久薛萬徹和兄長薛萬均等人控制了關中地區的絕大部分軍隊,再加上李元吉的軍隊,李建成已經牢牢掌握了關中局勢。
李世民自此陷入絕境,團隊一步步被拆散,自己已經失去了關中的控制,如此下去,等待李世民的就只剩下被李建成屠殺。李世民和其團隊自然也清楚當下形勢,深切領會到,除了政變刺殺李建成之外,已經無路可走。所以,李世民事先埋伏在玄武門之外,最終成功殺死準備進宮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以人頭嚇退了薛萬徹的援軍,自此一戰定乾坤,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方式奪取了儲君之位。
5、鐵穆耳與甘麻剌
蒙元歷來就是奪嫡之爭最嚴重的時代,早在蒙古帝國時期,就經歷了數次血腥的汗位爭奪戰,如成吉思汗去世之後,窩闊臺、朮赤、察合臺和託雷的汗位之爭,即使在窩闊臺繼承了汗位之後,託雷仍然掌管著帝國絕大部分軍隊。而窩闊臺死後,汗位更是陷入血腥爭奪,最終蒙哥汗脫穎而出。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爭,又是一場大決戰。當然這些都是前傳,當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元朝之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皇位爭奪戰,仍然沒有間斷過,元朝的皇位爭奪堪稱歷史之冠。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深感皇權更迭的動盪,於是學習漢朝,創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奈何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忽必烈為了穩固大局,於是晚年決定將皇位繼承人傳給真金太子的兒子鐵穆耳。
但是這也留了一個隱患,因為鐵穆耳並非嫡長子,真金嫡長子乃是甘麻剌,雖然忽必烈比較喜歡甘麻剌,但是架不住真金太子妃闊闊真喜歡小兒子鐵穆耳,因為甘麻剌自幼都由祖母察必皇后養育,所以跟其母親不親。正因為在強調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同時,又立了幼子繼承皇位,於是就引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最終鐵穆耳才得以成功即位,而之後他們的子孫在皇位爭奪上更是激烈。
6、九子奪嫡
康熙朝九子奪嫡,乃是歷史上最漫長且最盛大的奪嫡之爭。康熙二十四個兒子中,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皆參與了奪嫡。
最開始二阿哥胤礽因為嫡長子的緣故,被封為太子,不過到了康熙中後期,胤礽做事出格,再加上背後勢力索爾圖被罷免,所以胤礽失了皇太子之位,大阿哥胤禔是其中最積極的一位,但是經過一系列操作之後,反而令康熙生惡,所以轉而支援八阿哥胤禩。而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致使康熙也不喜歡胤禩,八爺黨一派支持者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
八阿哥失勢之後,轉而全力支援十四阿哥胤禵,畢竟康熙很喜歡這個作戰勇猛且極具膽識的兒子。而十三阿哥胤祥和四阿哥胤禛一直繫結在一起。不過康熙61年逝世之時,因為十四阿哥遠征,只有四阿哥在近前,所以胤禛順理成章坐上了皇位。
到了雍正時期,奪嫡失敗的八爺黨成員,大都慘遭迫害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