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戰國後期,秦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戰國時期結束。那麼“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是如何界定的呢?
其實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權威,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是也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使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它的分水嶺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為標誌的。
春秋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是因為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間。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簡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叫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魯國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他仍是天下共主,因此沒有哪個諸侯敢公開違反周禮的約束,春秋五霸當中的首霸齊桓公稱霸於諸侯的原因,就是在於他採取了名相管仲的“尊王攘夷”的策略,替周天子討伐西夷,維護了周天子的權威,因此其霸主地位也被周天子承認。大家誰不按照規矩來齊桓公就代表周天子來討伐他。同樣,晉文公要求自己死後按照王的禮節來安葬自己的時候,也被周天子拒絕,因為這是不符合規矩的,儘管晉文公也是當時的天下霸主。但是,也不能公開反對周天子的決定,因為那就意味著叛逆,成為天下討伐的物件。因此,誰也不敢先破壞規矩,都是要遵守周禮的。
而戰國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由秦統一中原之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和春秋不同,這個時候沒有了周禮的約束,各國紛紛吸納人才,變法圖強,互相征伐,導致戰爭不斷。
戰國時期稱霸靠的不是周天子的認可,而是自身實打實的實力,有實力就可以和諸侯會盟,讓大家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魏文侯率先稱霸,除了天時地利,最為仰仗的是人和,魏文侯其人心胸寬廣,能納人言,因此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這些人裡既有帝王之師,也有變法之臣,更有攻伐之將和治世之人,各個層次的人才都有,這樣的國家不稱霸有點兒說不過去。
對外魏文侯推行“三進一家”的策略,避免魏國成為眾矢之的,可以放開手腳發展壯大。但是到了魏武侯的時候,魏國的霸權開始衰落,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魏武侯和魏文侯治國理念和個人能力上的差異。魏國霸權衰落,其他諸侯國開始崛起,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最終,在戰國混亂期間,位於西北邊陲之地的秦選擇了堅持變法,統一了天下,成為最後的贏家。中國也結束了長達200多年的戰國時期,迎來了大一統王朝秦朝。
中華上下5000年多少人的努力才鑄造了今天的盛世。這段歷史你怎麼看?我在評論區等你。歡迎留言共同探討,喜歡的話點個關注,謝謝!你們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