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秦國之所以能成為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必須要歸功於衛鞅,這是毋庸置疑的。衛鞅起初是魏國國相公叔痤的侍從之臣,喜好刑名之學,由於其在魏國擔任中庶子官職,可以閱讀和了解到魏國甚至是晉國各個法家名士的著作和思想。衛鞅受郭偃、李悝和吳起的影響最大,其到秦國說服秦孝公時,所提及的就是郭偃之法。
魏國流失的人才有很多,如魏武侯時期的吳起,魏惠王時期的孫臏、商鞅和張儀等人,魏安釐王時期的范雎。這些賢士在投效他國後,都讓魏國受到了相當嚴重的損失。魏國流失人才始於魏武侯時期,吳起之所以離魏附楚,除了公叔痤是罪魁禍首外,魏武侯也是主要責任人。
魏國自從強盛起來後,就不像還未正式成為諸侯國時那樣尊崇人才了。魏國之所以能在戰國中前期如此強盛,就是因為魏文侯重用李悝、翟璜、吳起等非貴族出身計程車子。可當魏文侯選擇國相時,任用的不是李悝、翟璜而是其弟魏成。魏成雖有才名且賢德,可其貴族的身份亦是魏文侯任其為相的根本所在。
而到了魏武侯時期,在國相的兩個有力競爭者中,魏文侯選擇有名而無大才的田文,繼續將吳起留在河西地區用來對付秦國。而當田文離世後,由外戚公叔痤繼任國相。公叔痤雖繼任為相,可害怕吳起會奪走他的國相之位,於是便設下連環詭計,逼走了吳起,公叔痤也由此坐穩了國相之位。公叔痤並非不明白吳起對魏國的重要性,其只是出於一己私利,將自身利益放在魏國利益之上。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才造成了吳起和衛鞅棄魏而投楚/秦。
戰國中前期魏國的強大,也讓孫臏頗為心動,他與龐涓一樣,首選國家都是魏國。孫臏受龐涓迫害並離開,對魏國造成的損失無疑更大。吳起投效楚國進行變法後,楚國雖實力大漲,可隨著楚悼王的離世和吳起被貴族害死,楚國的強國夢至此中斷,對魏國造成的損失不是很大。可孫臏不一樣,其投效齊國後,接連兩次打斷了魏國以武力整合三晉的戰略,讓魏國損失慘重,且讓魏國失去了阻止秦國變法的最佳時機,最終在秦國和齊國的夾擊下,徹底衰落了。
而至於衛鞅,如果僅從開始變法單方面來看,衛鞅對魏國的作用不是很大。魏國的前身晉國自晉獻公時代起,就任用士蒍和郭偃進行變法,其後歷任晉國君臣幾乎都會變法進行適當的調整,且晉國是法家的發源地。魏國立國後,魏文侯、魏武侯以及魏惠王都積極進行變法,魏國是最瞭解變法的了,且魏國公族甚至君主在耳濡目染之下,都對如何變法瞭如指掌。
魏惠王之所以能即位,就是因為戰勝了公仲緩和趙韓幹涉軍。魏惠王在殺死公仲緩入主安邑後,只是處理了數位公仲緩的頑固親信分子,公仲緩的其餘追隨者照常錄用,此舉與晉文公入絳即位後的舉措如出一轍,迅速穩定了朝局。
在朝局穩定後,魏惠王選擇提拔了龐涓、魏卬、龍賈等青壯派將領。魏卬根本不是不學無術的膏粱子弟,在其幼年時,魏昂就拜公叔痤為師,公叔痤雖無德,可其才學卻是貨真價實的。魏昂也曾任河西太守。河西在魏昂的治理下,官紳百姓遵紀守法,糧食豐收武備富足,學術氛圍濃厚,且老幼孤寡皆有所養。魏昂之所以敗在衛鞅手下,主要原因就是魏昂相信衛鞅而親身赴險,沒有盡到主帥應盡的職責,才致使河西守軍喪失指揮機構才最終戰敗的。
魏惠王本身就主持了變法,數百年後的楚漢分界的地方—鴻溝就是魏惠王開鑿修建的,目的是從圃田澤引水灌溉良田,且增強了新都大梁和各諸侯國的經貿往來,讓大梁城在十餘年中,就成為了與齊都臨淄不相上下的繁華都市。魏惠王還透過放棄逢忌澤的控制權,讓利於百姓施惠於民,不僅如此,魏惠王繼續維持魏武卒,並賞賜吳起後人二十萬畝良田。魏惠王想透過種種措施,來延續魏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魏惠王雖不像衛鞅那樣熟知變法,可其只需要延續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變法舉措就足夠了。不過這並不代表魏惠王不需要衛鞅,魏國只是不需要衛鞅開創變法,需要的是衛鞅對魏國變法措施進行改正和革新。
春秋時期的晉國之所以強大,與百餘年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變法革新脫不了關係。魏國本身的變法大方向雖無大錯,可其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改正。除了衛鞅,魏國沒有任何人能完成這項任務的。
其次衛鞅行政才能卓越,衛鞅在秦國進行變法後,讓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實現了巨大飛躍,如若衛鞅在魏國的話,那麼所創造的成就無疑更加輝煌,亦能讓戰國時代提前結束。
再者衛鞅雖是衛國公族後裔,可其地位必定不高。如若魏惠王能任用衛鞅為國相的話,必定能起到像燕昭王時期千金買馬骨那樣的作用。大量賢才無疑會投效到魏惠王麾下,那麼魏國絕對會更加強勢,恢復到魏文侯時期那樣的唯魏獨大的現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或許會更加強盛。況且衛鞅若為國相的話,孫臏也許就是魏國大將了。以衛鞅為首領政變法,龐涓、孫臏為將統軍攻伐,再佐以龍賈、魏昂、惠施等大量賢才的話,以當時魏國強大的綜合實力,再加上沒有齊國和秦國掣肘的話,魏惠王即使是用武力整合三晉,也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不過這只是如果,魏國最終還是失去了這些人才。由於魏國缺少完善人才選拔和晉升機制,致使大量人才流失。在魏國衰落的同時,周遭其他諸侯國利用這些人才提升國力,並對魏國造成致命性的打擊。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後,魏國沒有及時利用這難得的空窗期,改善魏國的地緣政治環境,讓魏國立於不敗之地。等其他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後,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終究讓魏國受到重創,讓魏國在衰落後再無崛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