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 /文
阿拉伯歷史文化名城庫法坐落在幼發拉底支流欣迪亞赫河畔,距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約160公里,曾是正統哈里發阿里的首府,8~10世紀阿拉伯帝國有伊斯蘭文化和學術中心。。
最初的庫法
庫法一詞意為“集合”、“聚集”。關於最初的庫法,有三種傳說,一是軍隊集結的地方,二是沙石匯聚之地,三是居民村落。現據史料分析,第一種傳說較為確切,庫法起初是一座軍營。在第二位正統哈里發歐默爾·本·赫塔卜時期,阿拉伯將領薩德·本·艾比·瓦高斯於伊歷17年率軍赴伊拉克前線,大勝波斯帝國軍隊後,便駐軍庫法地區。不久,哈里發歐默爾獲悉,駐紮在那裡的穆斯林士兵身體日漸消瘦,便追問原因。薩德派人察報後回稟,稱是伊拉克的氣候與自然環境影響了士兵們的健康。哈里發歐默爾聞報後便質疑薩德,問為什麼讓士兵駐紮在駱駝都難以忍受的地方?遂命令薩德找一依水之地建新城,要求以清真寺為中心,然後是總督府,四周為士兵的營房。清真寺的規模按士兵人數的多少而定。城市街道的寬度分別為40腕尺(1腕尺約等於0.59米)、30腕尺與20腕尺,衚衕寬度不得少於7腕尺,城市的住宅不宜過高。奉哈里發之命,薩德及其助手們經反覆勘查,最後把希賴王國(伊斯蘭教興起前存在過的小王國)附近的幼發拉底河畔選為城址。至於興建時間,學界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應從巴士拉城建成第二年開始算起,也有學者認為巴士拉城是在伊歷17年至19年建成的,共花了三年時間。庫法城建成後,由薩德任總督。
建造庫法城時,由於阿拉伯人與波斯帝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為便於戰時軍民的轉移,最初的庫法城大都是用蘆葦搭建的小茅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薩德總督被免職,穆吉拉·本·舒阿卜接任總督。穆吉拉上任後,便開始使用乳白色的磚瓦蓋房,這才使庫法逐漸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值得指出的是,薩德興建的庫法清真寺被認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伊拉克最早建成的清真寺。
正統哈里發時期的庫法
第三任正統哈里發奧斯曼上任後,哈里發帝國內部出現分裂,一度成三分天下:形成了分別以先知遺孀阿伊莎、阿里、穆阿威葉為首的三大政治力量。由於阿里在希賈茲地區受到來自阿伊莎派系的巨大挑戰,便於656年12月初,被迫帶領自己的支持者離開希賈茲地區,來到庫法。後來他在巴士拉附近的駱駝戰役中,一舉擊敗了阿伊莎的武裝力量,並正式定都庫法,庫法就此成為當時阿拉伯帝國的首府。
在阿里的追隨者中,有許多思想家,科學家和文人,他們齊集於庫法,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對伊斯蘭思想、哲學和法學等各方面進行研究,為伊斯蘭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還在庫法開設學校,講授法學、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書法藝術等課程。據記載,經過艾布·愛斯瓦德的整理,最初的阿拉伯語語法便在庫法問世了,隨後還產生了法律學、教義學、化學、蘇非派學說等。庫法因此被認為是當時的學術重鎮,為伊斯蘭文化培育出了不少人才。
倭馬亞~阿拔斯時期的庫法
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庫法局勢一直很不安定,發生過多起反對倭馬亞人的教派暴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宰德·本·阿里領導的暴動。庫法的動亂直到阿拔斯王朝才平息下來,哈倫·拉希德任哈里發後,在庫法為阿里重修陵墓,並允許人們自由地去瞻仰阿里和侯賽因的陵墓。庫法在農業和手工業等方面的發展也較快。在紡織品製造業中,尤以頭巾的織造最突出,庫法頭巾馳名八方。此外,隨著來庫法瞻仰、遊覽的人日益增多,旅館、飯店和各種服務性行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當時庫法的經濟主要有紡織業、畜牧業、商業,以及椰棗、大麥和水稻等農作物種植。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庫法的城市建設,不但舊有的清真寺得到修葺,而且還新建了許多清真寺、陵墓及宣禮塔。由於正統哈里發阿里葬在庫法,故庫法又被稱作“蘇韋亞”(意為安息地)。
8~10世紀,伊斯蘭學者雲集庫法,宗教與學術研究蔚然成風,各種學派林立,在古蘭經學、聖訓學、教法學、語言學、文學等方面,湧現出大批著名學者。阿拉伯文的手寫書法藝術“庫法體”即發源於該城,早期作為《古蘭經》手抄體,後作為裝飾性字型盛行於伊斯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