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從公元196年1月一直使用到公元220年的3月。這一時期正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風光時刻,曹氏一族的文治武功皆達到了頂峰,當時的文壇風流人物,要麼是直接出自曹家,要麼就是出自於曹操麾下。同時,建安年間也是東漢末年最混亂的一段時期,發生了許多歷史上著名的重大戰役,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渭南之戰等。
作為東漢王朝使用的最後一個年號,建安年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歷史名人,除了享譽文壇的建安七子之外,各諸侯間的連年大戰也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謀臣武將。得益於《三國演義》的流行,這些三國名人的故事至今仍然家喻戶曉。可有一點令人驚奇的是,東漢末年亂了上百年的時間,可為何很多三國名人卻在建安二十五年扎堆去世呢?原因有3點:年齡、戰爭和瘟疫。
建安二十四年對於半生顛沛流離的劉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劉備奪取漢中之戰勝利,自封為漢中王。同時,這一年也是對孫權至關重要的一年,因為孫權在這年年底終於拿下了一直心心念唸的荊州。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他們都在建安二十四年得到了好處,唯獨曹操成了建安二十四年的輸家,不但丟失了至關重要的漢中地區,還接連損失了夏侯淵和龐德兩位大將,而他本人也在不久後去世。
建安二十五年的春天,雄霸三國二十餘年的曹操去世。在這一年裡,同時去世的還有夏侯惇、黃忠、關羽、法正、程昱、呂蒙和蔣欽。如果對三國曆史有所瞭解的話,都應該會明白這幾人在三國時期的地位,他們在各自所屬陣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尤其是對於劉備來說,法正、關羽和黃忠的接連去世,簡直讓他感受到內心滴血一般的疼痛,在他剛剛奪取漢中正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卻損失了至關重要的謀臣武將。相對來說,孫權這一方的損失要輕微許多,雖然損失了呂蒙、蔣欽二人,可相對於劉備一方來說,這樣的損失可謂是微乎其微了。當然,損失最重的還是曹魏陣營,因為曹操也在這一年去世了。
其實,整個建安年間死的可不僅僅是三國名人。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東漢末年人口數量持續下降,至建安二十五年達到頂峰,這一年整個東漢的人口數量從5500萬降低到了1500萬。雖然這個資料出自於史學家的估算,可也從側面反映了東漢末年的混亂無序,這些都是造成東漢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對於東漢末年的普通人來說,戰爭和瘟疫是造成人口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僅僅是建安二十五年前後,就接連爆發了好幾場重大戰役,例如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這些戰爭不但造成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還導致了人口數量的銳減。而連年的戰爭又導致了瘟疫的橫行,根據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記載,“自建安以來,其亡者三分之二。”由此可見,戰爭和瘟疫對古代人口造成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當然,對於三國的那些歷史名人來說,他們雖然也受到戰爭、瘟疫的影響,可因為他們除了武將之外,其他人並不需要上前線作戰,所以受到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而且他們比普通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因此受到瘟疫的影響也最低。對於曹操、關羽、法正等等這些三國曆史名人來說,造成他們在公元220年扎堆去世的原因則是因為自身的年齡。
很多人在關注三國曆史時,往往忽視了這些風雲人物的具體年齡。比如說黃忠,雖然史書沒有確切記載他的具體出生年月,可他參加漢中之戰時,保守估計也有七十歲了。還有三國名將關羽,人們只看到他在襄樊之戰中威震華夏,卻忽視了此時仍在戰場拼殺的他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翁。換句話說,如果襄樊之戰時,關羽再年輕二十歲,恐怕會一路打到曹操的老巢許昌也不一定。
至於曹操,他威震三國數十年,去世的時候已經是一位65歲高壽的老人了。在平均年齡只有26歲左右的三國時期,曹操已經是相當高壽之人了。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總之一句話,建安二十五年,那些人們熟知的仍在戰場上拼殺的三國名人,大多數都已經是五十開外的白首老翁了。在平均壽命很低的三國時代,他們活了這麼大的年齡相繼去世也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