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矇”和“曚”,這三個漢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使用時容易傻傻分不清楚。
“朦”、“矇”和“曚”三字都屬於形聲字。右邊的部件“月”、“目”和“日”是形旁,表示“朦”、“矇”和“曚”這三個字的字義分別和月亮、眼睛、太陽有關係。左邊的“蒙”字是聲旁,所以三個字都讀作“méng”。
其實,“蒙”字在“朦”、“矇”和“曚”三個字中,不僅僅是表音的作用,也起到了表意的作用。
在古代,“蒙”也寫作“冡”。“冡”讀音是“měng”。甲骨文寫成這樣:
甲骨文“冡”字,可以拆為兩個部分,下部分是一個“隹”字,表示一隻“短尾鳥”;上部分是“冒”字。兩個部件組合,表示將帽子罩在鳥的頭上,使鳥看不清楚。
有的甲骨文,也把“冡”字寫成這樣:
這個甲骨文,把下部分的“隹”改成了“豕”(讀作“shǐ”),上部分字形不變。“豕”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豬”。上下部件的組合,表示用帽子之類的東西罩著了野豬,使之看不清。
將帽子之類的東西罩住或矇住禽獸的眼睛,是古人馴養在野外捕獲的禽獸的一種方法。這樣能讓野禽野獸安靜下來,避免它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拼命地掙扎或逃脫。
後來篆文“蒙”字,又再“冡”字基礎上加了草字頭,表示用草木的枝葉遮蔽眼睛,使之看不清。
所以,“蒙”字的本義是“遮蓋(罩住眼睛),使之看不清,看不見。”
“矇”——在“蒙”字的基礎上加“目”字,說明字義和眼睛有關係。組詞“矇矓”:形容在快要睡著或剛剛睡醒的時候,兩眼半開半閉,看東西模糊不清的樣子。比如“睡眼矇矓”。“矇矓”也可以寫作“矇矓”。
“朦”——在“蒙”字基礎上加“月”字,說明字義和月亮有關係。組詞“朦朧”:形容月光不明。也可以形容景物模糊,看不清楚。比如“暮色朦朧”、“煙霧朦朧”。
“曚”——在“蒙”字基礎上加“日”字,說明字義和太陽又關係。組詞“曚曨”:形容日光不明。
“濛”——在“濛”字基礎上加“三點水”,說明字義和水(雨)有關係。組詞“濛濛”: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比如“雲霧濛濛”——雲霧濃厚,像下著濃密的毛毛細雨,所以用三點水的“濛”。所以,“濛濛”又用來形容“雨點很細小”,比如“濛濛細雨”。今天,“濛濛”和“濛濛”通用。“濛濛細雨”一般寫作“濛濛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