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兵家謀略,往往以精通“六韜三略”歸之,是為“韜略”。立足於政治,順應於民心,識別於奸佞,撥亂於反正,以達到天下寧盛之勢。
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略分為:上略、中略、下略
韜
一、文韜
文韜講究的是人心,戰前的人心所向。
姜太公在渭水之濱垂釣,周文王打獵時看到姜太公在釣魚,吊鉤上沒有魚餌,那姜太公釣的是什麼?釣的是謀。謀什麼呢?謀天下!
文王很奇怪,請教太公,太公回答: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能為天下人謀利,就是道,道所在之處,天下就歸順在哪裡,這其實就是文韜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心所向。
堯治天下的時候,不追求金銀珠寶,不講究綾羅綢緞,不聽靡靡之音,不裝飾宮殿樓閣,官員廉潔愛民,百姓尊老愛幼,贍養天下所有喪妻、喪夫、幼年喪母或喪父無依無靠的人,大力發展農業,於是“國安而民治”,天下太平。“國安而民治”為國之大務,中心思想是“愛民”,待民如親,才能得到國之大治。
然後是“大禮”,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cou)並進,則明不蔽矣。”
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萬物,就能無所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聽取意見,就能無所不聞;用天下人的頭腦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就像車輪的輻條集中在車軸一樣,君主就能洞察一切,不被矇蔽了。
接著是用兵之道,周武王問太公:“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什麼意思?就是說,所謂兵道莫過於指揮高度統一,不要成為散兵,各自為政,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必敗無疑。或者命令受外界干擾,這是用兵之大忌。黃帝曰:“一者皆於道,幾於神。”如果做到指揮統一,用兵就幾乎到了神出鬼沒的境界,然後查明敵情,把握有利戰機,快速出擊,必勝!
二、武韜
武韜講究的是克敵制勝的策略。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深藏大義,深藏不露,為天下人謀利,天下人都擁護他,為天下人招災禍,天下人都反對他。這是武韜的基本點,首先武韜的出發點是為大義。
商周時,紂王寵信妲己、暴虐殺戮,引起老百姓的怨恨。周文王請教姜太公對紂王用兵之謀,太公說:“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人皆有分肉之心。”所以,不從天下掠奪利益,卻能從天下獲得利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武韜最重要的是文伐,什麼是文伐呢?主要有以下謀略:
第一,摸清敵對勢力的喜好,利用其喜好的弱點剷除對方。
第二,拉攏賄賂敵方的臣子,削弱對方的實力。
第三,使用美人計,助長敵方荒淫享樂的慾望。
第四,以不同的態度對待敵國的忠臣和姦臣,離間敵方君臣之間的關係。
第五,與敵方國家共謀第三國,共同獲得利益後,敵國會為我所用,瓦解敵方對我的敵視。
第六,把敵方君主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使敵方妄自尊大、無心國家的治理。
第七,吸收敵國的謀士、秘密結交敵國的勇士,使得敵國君主閉塞耳目。
第八,扶持敵國作亂的臣子,觀察有利時機,謀奪敵國。
三、龍韜
龍韜主要是軍事指揮與部署。
王者帥師,必有肱骨羽翼,以成威神。凡舉兵帥師,必須先有一位高瞻遠矚的大帥,然後輔助將帥的得力干將,這樣的軍隊就會成為勇威之神,無往而不勝。
那麼怎樣選擇這樣一位虛懷若谷的大帥呢?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考察:
1,詢問問題,看這位帥才如何應答;
2,連續追問問題,看帥才的應變能力;
3,利用間諜看帥才是否衷心,畢竟能力再大,跑偏了失之大焉;
4,明知故問考察帥才是否隱瞞;
5,管理錢財觀察帥才是否廉潔不貪;
6,用面臨困難看帥才是否勇敢;
7,用美人計看帥才是否貪圖美色;
8,用酒灌醉帥才觀察其是否神態自若。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這樣選出來的大帥必將砥礪而行,能堪大任。
在軍事部署上,古人擅長用天象、地勢、音律、火攻,假扮敵方使者潛入敵方、瓦解敵方軍心,或者穿和敵方同樣的衣服迷惑敵人、給打仗撤退時做好準備等等各種作戰策略,以期出奇制勝。
四、虎韜
虎韜是指作戰時的戰術問題。
凡用兵打仗必先有佈陣的能力,佈陣有三種方式:天陣、地陣和人陣。
天陣就是根據日月、星辰、天災來佈陣。
地陣就是根據地形利用丘陵、溝壑、水澤來佈陣。
人陣就是根據軍中的車、馬、武器裝備,以及軍隊的實際情況採用對敵人誘降的方式或者採用武力奪取來佈陣。
佈陣時,天陣、地陣和人陣同時佈局最為可靠,勝算最大。但僅僅佈陣還不夠,在率兵出征之前必須作周密的部署,準備好各種武器裝備,一定要提前進行軍訓,讓軍隊計程車兵熟悉作戰技術,發揮巨大的戰鬥力,方能為作戰勝利打好基礎。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所以說,在作戰時,將帥的認知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登高來觀察敵情的變動;然後眺望敵方的堡壘,就應該知道其內部軍中虛實;觀望敵軍的來去動態,就應該知道敵軍兵力調遣的情況,然後趁虛而入,一舉殲滅敵軍。
五、豹韜
豹韜是指在山地或者狹窄地形作戰時的戰術。
豹韜講究作戰時要布鳥雲之陣,那麼什麼是鳥雲之陣呢?
鳥雲者,鳥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所謂鳥雲之陣,陰陽皆備,或屯其陰,或屯其陽。這裡的陰陽是指山南山北,山南是太陽照射的地方,為陽;山北為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為陰。鳥雲之陣就是在屯兵駐紮的時候,對山南山北各方面都要戒備,如果屯兵在山南,一定要防備山的北面,如果屯兵山北,一定要注意山的南面,凡是山上敵人能攀登上來的地方,都要派兵把守。
而且,一定不能讓軍隊在山頂安營紮寨,這樣容易被敵軍圍困孤立。
同時,如遇既有山地又有水澤的地方,仍可以運用鳥雲之陣。
騙過敵人假裝撤退,留下伏兵斷後,敵軍渡河追擊,布鳥雲之陣對敵軍發動進攻,分成三軍,中軍衝鋒,左翼和右翼包抄,並肩作戰,向前推進。
六、犬韜
犬韜是指步兵、騎兵、戰車作戰時的戰術問題。
犬韜的要領就是利用戰車、驍勇的騎兵和精銳的步兵,尋找機會,對敵軍發起攻擊。
那麼尋找什麼樣的機會呢?
1、敵軍剛剛集合,立即發起攻擊;
2、敵方人馬沒有進食,發起攻擊;
3、敵軍未佔據有利地形,可以發起攻擊;
4、敵人沒有戒備,立即發起攻擊;
5、敵人疲勞時,可以發起攻擊;
6、敵軍將帥離開士卒時,發起攻擊;
7、敵軍長途跋涉時,可以發起攻擊;
8、敵人正在渡河,可以發起攻擊;
9、敵人行列不整時,可以發起攻擊;
10、敵方軍心渙散時,可以發起攻擊。
泓水之戰中,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準備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向宋國發起進攻,雙方在泓水相遇。楚軍開始渡河,向宋軍衝殺過來,司馬目夷對宋襄公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時消滅他們吧。”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河邊佈陣,目夷說:“我們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布好陣再說。”結果楚軍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受了傷,
宋襄公打仗不懂韜略,這是不用犬韜打仗失敗最典型的例子。
六韜所用得當,取得戰爭勝利,接著就要治理天下。治理天下也跟四季變化一樣,春天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夏天萬物生長,繁榮茂盛;秋天收穫時節,碩果累累;冬天潛藏蟄伏,期待來年萌生,就這樣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當天下太平時,要潛藏而隱,積蓄力量;天下動亂時,要利劍出手,順勢而發,保家衛國,國泰安寧,讓老百姓過上富足安穩的日子。
略
黃石公,秦末下邳(pi)人,被譽為下邳神人。當時張良刺殺秦始皇不成,隱姓埋名,也藏在下邳。一天,張良路過沂水橋頭,遇到黃石公,石公故意把鞋丟在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心下不悅,但看到黃石公年紀大,就下橋把鞋拿上來,跪著給他穿上。黃石公穿上鞋,笑著走了。大約走了一里地,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約定五天後的清晨和張良在這裡見面。前兩次張良都來晚了,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在橋頭等候,這次黃石公來了很高興,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讀此則為帝師矣。”張良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後人稱此書為《黃石公三略》。隨後,黃石公飄然而去。後張良與劉邦在陳留相遇,助劉邦成就建漢大業。
一、上略
上略所論為政略,政略的首要任務是“別奸雄、設賞罰、著成敗”。
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將帥是國家的命脈,所以將帥是忠是姦非常重要。忠誠的將帥能使國家安定。
《軍讖(chen)》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將帥要能清廉,能沉靜,能公平,能嚴肅,能納諫,能處理訴訟,能容人,能博採眾言,能瞭解各國民俗,能繪山川地圖,能標誌艱險,能控制軍權。所以說,仁賢之人的智慧、聖明之人的考慮,負薪砍柴之人的言語,朝堂之人的議論,朝代更迭興衰之事,將帥都應該知道。
如果能達到這樣要求的將帥,那必定是清正嚴明的忠臣,對這樣的將帥要有禮賞,禮賞不倦,則士爭死。給予他們足夠的禮遇,將帥們會為了國家,視死如歸。
二、中略
中略所論為“審權變、御將統眾”。
中略的中心是網羅英雄,儲存社稷江山。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聖王要統御天下,觀察世道盛衰的變化,權衡得失,據此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果一代君王,不算計策劃,就無法解決疑難問題;不運用詭詐手段,就無法遏制邪惡消滅賊寇;不運用陰謀,一代聖主就無法成功,這就是韜略。
中略多為聖王御世之道,御世也必須行一些詭計,陽謀和陰謀同時使用,方能儲存社稷。
三、下略
下略所論為“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明盛衰之源”。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無就之節。”什麼意思?是說聖人和君子,都會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曉成敗的起因,洞悉整治動亂的時機,知曉沒有危害的節點。
就是說聖人和君子一眼就能看透問題的實質,明察安危之時及安危之事,能辨別是非觀念,這是下略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洞察問題的關鍵,才能解決問題。
韜略之謀雖為兵家謀略,是國主和將帥治國和統御軍隊打仗所用,但歸根結底還是歸結於江山社稷的奪取和穩固問題。“韜”是姜太公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殷商以及周朝安定所用的謀略;“略”是黃石公送給張良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及維持漢朝穩定的謀略;但是這種韜略不但不是國主和將帥的專利,它也適用於任何領域的任何事,對於平常人來說,你所做的任何小事都潛藏著韜略之謀,用好,則事成;運用不好,則事敗。所以,學習一些韜略之謀,有助於你人生的得失和成敗!
插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