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快速閱讀很是流行,無數一年讀幾十本書、一年讀幾百本書的讀書達人湧現出來,對此有人羨慕,有人鄙夷,快速閱讀究竟是好是壞,並沒有一個定論。
對於一年能讀100本書的人,我曾經羨慕不已,覺得他們相當於比我多活了幾輩子,我還曾跟風學習過,結果只是證明了我真的做不到。
能爬上金字塔的動物只有兩種,一種是鷹,另一種是蝸牛。如果把成長當作一個攀登金字塔的過程,必定有人適合用鷹的方式,有人適合用蝸牛的方式,而我,屬於後者。
相對於苦練一年閱讀100本書的快速閱讀術,我更適合讀適量的書並認真實踐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兩本值得我用10年去實踐的書,它們就是周嶺的《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
《認知覺醒》是周嶺的第一本書,2020年這本書上市時,周嶺還只是一個寫作剛滿3年的新作者,在業內沒有什麼名氣,但新書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11個月內加印15次,銷量突破15萬冊,如今還在持續增長中。
《認知驅動》是周嶺今年的新作,《認知覺醒》的姐妹篇,上市後也收穫了無數好評。
究竟是什麼樣的書,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根據名字或許大家也能猜出來,這是兩本講解個人成長方法的書,《認知覺醒》講的是內向成長,《認知驅動》講的是外向成長,這兩本書的受眾,很多是受到“間歇性躊躇滿志”困擾的人,而《認知覺醒》能成為暢銷書,是因為帶來了切實可行的成長“捷徑”!科學的成長方法。
下面我首先來介紹一下《認知覺醒》中的內向成長方法。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不妨把內向成長看作培養習慣。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內向成長的方法,那就是:在拉伸區努力。
拉伸區這個概念可能有點陌生,不過舒適區這個概念大家都很熟悉,因為網路上鋪天蓋地的雞湯都鼓勵你走出舒適區。
但“走出舒適區”這個說法太過簡陋,甚至很多人陷入“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狀態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走出舒適區”的方法太簡單粗暴。
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佈(如下圖),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也就是拉伸區,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下面是一個完整的持續性在拉伸區努力的攻略:
一、憑感覺找到自己的拉伸區
你沒看錯,就是憑感覺!
學習專家李曉鵬在《學習高手的三駕馬車》提到了一個看起來極其不靠譜的學習方法:他讀中學的侄女趙璐向他請教學習的秘訣時,他只說了3個字:憑感覺。
這個答案讓趙璐簡直不敢相信。對此,他解釋道:“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水平,這一招都管用——就是憑感覺!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題目,不用理它;一眼看過去就頭痛、不知道在說什麼的題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但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這個就是中間地帶,是你能夠進步最快的地方。”
周嶺在《認知覺醒》一書中引用了這個案例,用此例來展示高手學習的方法:先用感效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效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憑感覺”之所以被稱為頂級的方法,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並需要的東西,即找到自己的“拉伸區”。
你可能會懷疑,憑感覺不太靠譜吧?在學生學習上可能還行,憑感覺找到我成長的拉伸區?是不是太隨意太不負責了?
其實恰恰相反,如果單純運用理性,反而容易貪多貪全,而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
以我們讀書為例 ,如果單純運用理性,你看完一本書肯定覺得要全部吸收其中的知識,於是你要做思維導圖,要寫深刻的書評,可其實忙活了半天,你的收穫也並不大,該忘的,還是會忘。
而如果你試著運用感性,只取書中最觸動自己的點來吸收實踐,把知識化為己用,你會發現這些知識真正變成了你的一部分,再也忘不掉了。
理性思維雖然很高階,但在判斷與選擇方面可能實在無法與靈敏快速的感性媲美。所以,先用感性選擇,再用理性思考,你才能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的拉伸區。
二、佔領拉伸區以擴大舒適區
找到拉伸區了,下一步該怎麼做呢?
拿下它!
在《認知覺醒》中,周嶺提供了一個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早冥讀寫跑”。
早是早起,早起可以讓你擁有整塊的成長時間,如果每天早起2小時,按一天8小時工作時長計算,每年可以多出約90個工作日,如果堅持40年,就相當於一個人全年無休工作10年。
要注意的是,要做到早起,不要與強大的惰性硬槓 。
想明白了早起的好處,在情感上就願意早起;
清楚明白地安排一些早起時該做的事,早起更容易成功;
提前規定不用早起的特殊情況,早起偶然中斷後就很容易繼續。
冥是冥想,冥想可以提升專注力,而普通人和聰明人最大的能力差異,正是是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的能力。
讀是閱讀,這裡的閱讀更多是指以成長為導向的非虛構類閱讀。
既然找到了拉伸區,那閱讀自然也要在自己的拉伸區閱讀,閱讀的目地就是改變——或許是改變了一個看法,或許是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寫是寫作,這個寫作,並不是要圓兒時的作家夢
,而是成長的輔助工具。
學了一個知識,只有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才證明你是真的懂了,透過寫作檢驗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是很高效的成長方法。
跑是跑步,更準確地說是運動。
放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吧,《認知覺醒》告訴我們,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
科學證明,運動能夠使大腦長出更多的新的神經元,這意味著運動可以在物理上讓人變得更“聰明”。
只不過我們平時都是運動過後就休息,白白浪費了變聰明的機會。
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所以有效的模式是這樣的:在運動後的1~2小時內進行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等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或是接觸舞蹈、鋼琴,這些需要複雜技巧的體力活動,也可以參加不同於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
這五種方式只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成功經驗給出的懇切建議,作者也說了,只要學的東西是能觸動自己並解決實際問題的,不管是讀書、上課,還是自我反思或與人交談,都是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
在拉伸區的學習不僅是高效的成長方式,而且非常“接地氣”,很容易消除學習的焦慮。
三、不要停,繼續尋找新的拉伸區
我在閱讀這件事上,曾經走過兩次彎路。
第一次是學生時代,看書只看經典名著,因為理性告訴我看最好的書才能有更大的收穫。但讀了很多年的名著之後,我發現我並沒有獲得很大的進步,遇到事情我依舊不會解決,“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出現,整個人倒是充滿了“書呆子”氣質。
轉機出現在做了媽媽以後,我需要學習育兒知識,於是放棄了“只讀經典書”的宣言,開始讀自己感興趣的與孩子有關的書;也因此發現自己也需要成長,所以開始讀個人成長類的書;還發現不開心的時候,看一個好看的網文也不錯,所以我也看過不少網文。
但閱讀的“降級”反而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我帶孩子更得心應手了,更善於溝通了,也更快樂了。
我為此興奮不已,覺得自己懂得了最高效的閱讀,從此拋開了經典書,大量閱讀各類實用型的書,幻想著我很快就會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全才,絲毫沒有意識到我第二次走了彎路。
現實一直都是骨感的,看了那麼多實用型的書,我在生活中還是手忙腳亂,我也已經開始厭倦那些書了。
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我無意中翻開了一本以前很喜歡的經典名著,神奇的是,竟然能從虛構的故事中看出中看出生活的智慧了。
嗐,原來以前的拉伸區已經被我佔領,淪陷為舒適區了,我卻沒有及時向新的拉伸區進軍啊!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偷偷變厲害的過程,當你的力量蓄集夠了,別忘了及時再上一個臺階哦。
以上就是《認知覺醒》中我所理解的內向成長的方法,因為能力有限,並沒有把書中的精彩的見解全部呈現出來,感謝你的閱讀時間,如果對成長有困惑,請移步《認知覺醒》,你一定會收穫顛覆性的認知。
下一篇文章,我會講解《認知驅動》中的外向成長方法,內向成長與外向成長結合,才是完整的進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