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勾出牡丹花的輪廓、一筆填上豔麗的色彩、又一筆把顏色洇出濃淡明暗……在山東菏澤鉅野縣洪廟村農民書畫基地,46歲的王善花三支畫筆輪番上陣,在畫紙上“綻放”出朵朵牡丹花。這一筆又一筆,湧動著文化生命力,更讓身患殘疾的王善花脫了貧,過上了好日子。
近年來,山東積極發掘深厚資源,既讓優秀傳統文化老樹發新芽,更令現代文化產業雛鳳鳴清聲。
“畫一幅牡丹圖,能掙四五百元。一個星期差不多能畫一幅,還不耽誤家裡的活兒。”王善花2014年才開始學畫,她拜當地本土畫師為師,從勾線條、描小樣、打底稿的基本功開始練起,慢慢可以臨摹成品,再然後自由發揮。如今這位農家婦女靠畫畫,一年就能掙到3萬元。
鉅野縣,是中國農民繪畫之鄉,同時還被中國工筆畫學會命名為中國工筆畫之鄉。在這裡,繪畫產業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緊緊相連,孕育出多家農民畫基地。許多像王善花一樣的人,被培養為能自食其力的職業畫工。
3月20日,在鉅野縣麒麟鎮洪廟農民繪畫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在繪製工筆牡丹畫。(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而鉅野往東300多公里外的青州市,比王善花年長4歲的馬秀花也是一位農民畫家。她畫的不再是雙鉤、平塗、分染的工筆牡丹圖,而是色彩更為活潑、內容極具鄉土氣息的農民畫。
今年的農民豐收節,馬秀花創作了一幅《歡歌》。畫幅上,是果實顆粒飽滿的玉米,是被沉甸甸穀穗壓彎腰的高粱,是天空中高興得張開嘴的飛鳥。奔放的大紅與昂揚的金黃,在畫上衝撞著、交融著,像一首豐收的歡歌。
目前,青州市農民畫協會會員數超2000人,年創作一萬餘幅,年書畫商品交易額約4000萬元。鉅野縣有1個農民繪畫培訓基地,4個繪畫專業鎮,50多個專業村,1000餘個專業戶,並在全國建立了600多個銷售網點,每年銷售書畫作品120餘萬幅,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6億元。
回想起不久前第二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孔府印閣銷售經理孔超不由得感慨傳統文化無與倫比的魅力:“半天時間,銷售額就達到兩三千元。作為從業者,我們時刻都感受到老百姓對傳統文化越來越喜愛。”
孔府印閣,是曲阜一家老牌印章雕刻企業。在博覽會上,孔超帶來了數百件篆刻作品,既有傳統的玉石印章,還有滿足年輕人個性化需求的彩繪銅印。他們還現場篆刻定製印章,展櫃前總是人頭攢動。
4月16日,在濰坊市楊家埠村,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紅衛正在扎制風箏骨架。(新華社記者朱崢攝)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中,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鄆城水滸好漢城,“感受”英雄好漢快意恩仇;在淄博聊齋城景區,體味“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在臺兒莊古城,追憶當年炮火連天抗日血戰……依託深厚的底蘊,山東文化旅遊產業正重煥勃勃生機。
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正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更蓬勃的力量。今年上半年,山東已累計發放文旅產業貸款534億元,貸款餘額1719億元,同比增長5.3%。近幾年,以重點專案為抓手,山東省在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和高質量發展方面成效明顯,夯實了文旅產業發展的基礎。
記者:閆祥嶺、蕭海川、張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