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重用范蠡和計然。計然說“知道將要打仗就提前做好準備,瞭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就懂得了什麼是貨物,這兩種規律掌握了,那麼各種貨物的流通情況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歲在金,就會豐收;歲在水,就會歉收;歲在木,就會饑荒;歲在火,就會千旱。乾旱就要備好船隻以防洪澇,有洪澇災害的時候就要備車等待千旱,這是合乎事物發展的道理。逢六年就會遇上一次豐收,逢六年就會遇上一次乾旱,每十二年都會趕上一場大饑荒。出賣糧食,每斗的價格二十錢,農民的利益就會受損;每斗的價格九十錢,從事商人的利益就會受損。從事商人利益受損那麼財富就不會流通;農民利益受損,那麼田地就會荒蕪。糧食每鬥不能高於八十錢,不能低於三十錢,那麼農民和商人都能受益。穀物以平均價格出售,調整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是治理國家的原則。囤積貨物的原理,務求完好的物品,不要有停滿不流通的貨幣。以貨物相互貿易,容易腐敗的貨物不要存留,不敢積案起來等待漲價。討論貨物剩餘或充足的情況,就能知道它貴還是賤。商品昂貴到極點就會反過來趨於廉價,廉價到極點就會反過來趨於品貴。昂貴的時候,要趁機賣出,就像扔棄糞土一樣;低廉的時候,要趁機買進,就像愛惜珠玉一般。要讓財物和貨幣的週轉如流水-樣。”治國十年,國家富裕,用豐厚的錢財去收買兵士們為自己效死力,使戰士們不避箭石奔赴戰場,就像口渴時想喝水一樣迫切,終於報仇雪恨滅掉了強大的吳國,接著揮師北進,向中原諸侯炫耀兵力,成為“五霸”之一。
范蠡已經幫助越王勾踐一雪會稽之恥,喟然長嘆說:“計然的計策有七條,越國用其中的五條就能如願。既然已經施用於治國了,我想把它施用於治家。”便乘著一葉扁舟浮游於江湖之上,改名換姓,到達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到達陶邑改名為朱公。朱公認為陶邑處在天下的中心,與各諸侯國的交通便利,位置四通八達,貨物流通交易十分便利。因此在這裡經營產業,屯聚貨物,壟斷居奇,隨時追逐利益,而且隨機應變,而不必苟求於他人。所以,擅長經營生產和貿易的人,能夠擇用賢人,又能把握時效,十九年的時間裡,三次賺取到了千金之財,兩次分發給貧賤之交和遠房的兄弟。這就是所說的君子富有而喜歡施行恩德啊。後來范蠡年老力衰而聽任於子孫,子孫們繼承他的產業,並不斷髮展,最終累積了鉅萬家產。所以談論富有的人時都稱頌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