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汗青·劉欣華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哲人。在春秋戰國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他顯得鮮豔奪目,光彩照人。諸子百家之中,他是一朵奇葩,出語不凡,讓人覺醍醐灌頂。
莊子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這裡的“蒙”究竟在哪裡?莊子故里之“蒙”以及“漆園”又是什麼地方?學術界對這個問題可謂傷透了腦筋。因為古人寫文章惜墨如金,素以用字簡練著稱,導致今人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今之安徽蒙城,世稱“山桑,北冢,古漆園”,改名蒙城雖自唐代天寶年間,但蒙城之“蒙’卻由來已久。他們認為不獨盡人皆知,且有史據可證。南朝宋羅泌《路史》雲:“盤庚自奄遷於北冢;北冢,蒙也。”《嘉靖壽州志》還有記載:乾隆《穎州府志》“漆園城,在縣河北三里,即舊蒙城;莊子為漆園吏在此”。
反對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從《隋書·地理志》於“譙郡·山桑”下找答案。《隋書·地理志》記載:“後陶置渦州渦陽縣,又置譙郡,梁改渦州曰西徐州,東魏改曰譙州,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改渦州為肥水,大業初州廢,改縣曰山桑。又粱置北新安郡,東魏改置蒙郡,後齊廢郡置蒙縣,後又置郡,開皇初廢郡。又梁置陽夏郡,東魏廢。”他們認為:上面一段引文好像“山桑”(後為蒙城)也曾經稱“蒙”。其實,《隋書·地理志》說的是“譙州”之內(南北朝時州轄郡,郡轄縣)三個區域的建置沿革,其中渦陽、肥水、山桑的變遷,才屬今之蒙城,而北新安、蒙郡、蒙縣,仍屬今商丘。並認為“粱郡·守城”(今商丘)注云:“梁置北新安郡,尋廢”,這就是對上面的解釋和照應性的說明,由此推出,遲至隋代,今蒙城從未沾上“蒙”字。
唐代學者比較流行的說法則認為莊子出生地在山東曹州。李泰等著的《括地誌·冤朐縣》說:“漆園故城在曹州冤朐縣北十七里,莊周為漆園吏,即此。”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援引了這一記載,並說:“按:其地古屬蒙縣。”詩人李白居東魯,在其《贈從弟冽》一詩中說:“自居漆園地,久別咸陽西。”這裡說明唐代學者都把曹州漆園作為莊子作吏之地。這種觀點一直影響到近代乃至今天。若把曹州與河南之“蒙”都看作“古屬蒙縣”,尚還可說得過去,但兩者是否能連在一起,就比較牽強了,至少無材料足以佐證。
宋代學者朱熹對莊子故里有比較系統的考證。《朱子語類》說:“李夢先問:‘莊子孟子同時,何不一相遇?又不聞道及,如何?’曰:‘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然亦止是楊朱之學。但楊氏說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莊子去孟子不遠,其說不及孟子者,亦是不相聞。今亳州明道宮乃老子所生之地。莊子生於蒙,在淮西間,孟子只往來齊、宋,鄒、魯,以至於梁而止,不至於南。”在朱熹看來,莊子乃楚國蒙地人。“淮西”指皖北、豫東、淮河北岸一帶,安徽蒙城屬楚,也正處於這個位置。
蒙城是莊子故里諸說之一。原因首先是史記的記載,其次是莊子祠堂為證。蒙城莊子祠堂始建於宋,蘇東坡為之作《記》曰:“莊子者,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餘歲而蒙未有祀之者,縣令、秘書丞王競始作祠,求文以為記。”
明代學者李時芳,主張莊子故里安徽蒙城說,他的考證沒有多少新意和見解,只是維護王安石、蘇軾等見解而已。但他反對莊子是山東曹州人之說。談及蘇軾、王安石的見解,有學者持極強烈的反對意見。嚴格的講,蘇、王持“莊周故里為安徽蒙城說”是沒有幾分考據的,只是蘇軾曾經為安徽蒙城在宋朝時所建的莊子祠堂寫過碑記,也就是著名的《莊子祠堂記》,當代學者劉文剛則認為蘇軾的這篇碑記是“求文以為記”的應酬之作,不是什麼考據文章,蘇軾只是藉此發揮他對莊子的推崇和讚美之情,而對於安徽蒙城是不是莊周故里,他在碑記中“不置一詞,可見還是比較審慎的”。而王安石則是寫過一首《過蒙城清燕堂詩》,其中最著名的四句是“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憑藉一首詩裡的兩句話,即使作詩的人再有名氣,在一些學者們看來也不足以說明莊周故里即為蒙城。此一說。
莊子究竟是哪裡人?餘認為:《史記》載莊子為“蒙”人,《漢書》又列“蒙縣”於“梁國”。那麼,今天的蒙城在漢代是否叫“蒙”,是否又屬於“粱國”,弄清這個問題,莊子的故里紛爭就容易解決了。漢之“梁國”,原本秦之“碭郡”,即今河南商丘、安徽碭山一帶。其領屬範圍既包括商丘東北境的“小蒙”,也包括商丘東南境的“大蒙”,梁國曾是漢梁孝王的封地,“梁孝王好營造宮室苑囿之樂以通賓客”,在商丘建造了“梁園”。小蒙近商,雖有“梁園”,但無“漆園”,大蒙偏遠,卻素有“漆園”之稱,可見司馬遷筆下的“蒙”當為“大蒙”而非“小蒙”。“大蒙”疆域原來甚遼闊,西北邊境達雉河集(今渦陽)以北數十里,直至今豫、皖接界處,距商丘僅百餘里。隨著歷史變遷,又幾經分合,建置沿革也有變遷,但無論怎樣,大蒙與今之蒙城是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學者孫以楷、錢耕森等人的觀點傾向於莊子為安徽蒙城說是有道理的。
莊子的身世是個謎,老子的身世也是個謎,為什麼?而孔子和孟子的祖譜都很清晰,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對於老子、莊子的身世無所瞭解?關鍵就在於道家主張一切不落定處,讓一切都在大化中執行,文章和人生都是如此,所謂“超逸絕塵”。顏回的“亦步亦趨”,卻未能跟上,那就說明道家認為“道不可言”、“不可授”,因此才有了老子、莊子的書不可捉摸,只是因為它合道而不可確知。也可以說是典型的“不可知論”,“成也毀,毀也成也”。
老莊的思想淵源是在淮河流域。為什麼齊魯大地生儒家?為什麼淮河流域生道家?這是因為水土的靈性不同,所生長的植物動物也不同,時空變了,一切都會變。淮河流域的蒙亳地區,原為商湯故里。至今考古學家還在蒙城的壇城發現了商時的陶器。商亡,周分封諸侯,鄒公被分到魯國,而商之後裔則被留在了蒙亳地區,即今蒙城所在的地域。可以說,莊子不是宋國人,也不是楚國人,莊子應該是“商周”人。“莊子之楚”,說明莊子不是楚國人;從《莊子》文章中可以發現莊周好象是宋國人的證據。但與其說莊周是宋國人,還不如具體到莊周是宋與楚之間的“商周”人。“曹商得車”一段儘管說曹商“反於宋”,遇見莊子,並向其炫耀,那為什麼不能是在他返宋途中遇見了莊子呢?又有人說在莊子文章裡出現的“商之丘”就是指的今之河南商丘,那也未必武斷,可不可以看成是“商周”一地的一處小山丘呢?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最早見到“商周”這個地名也是在《莊子》一書中,孔子被困於“魏、宋、商周、陳蔡之間”,說明當時的“商周”是一個地名,而與“魏”、“宋”、“陳蔡”相提並論,至少可以說明“商周”是個小諸侯國。“商周”是商後裔所在地 ,而商朝的主流文化是天道,所謂“商人尚玄色”。“天道”是商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而鄒的整個主流文化則是“禮”。鄒公在魯國對整個禮進行貫徹,使其成為整個中央集權的象徵。這種文化土壤孕育了孔子和孟子。莊子所在的國家,即“商周”,整個天道文化盛行,殷商時期的天道觀也並沒有被取締。北京大學張翔龍先生所著《海德格爾與中國的天道》一書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可見當時天道思想之影響巨大。莊子長於此地,耳聞目睹的事情和自己所受到的傳統的天道教育產生極大的矛盾,因此就要力爭彌補,正如孔子“克己復禮”,維護禮教一樣,莊子有一種偉大的使命感,那就是維護天道,倡導人生的自由和自然的迴歸,反對統治者對人性的戕害。
所以,論斷是:莊子是界於楚、宋之間的商周國的蒙地人。要證明這個問題,先要判斷商周是商湯後裔的封地;其次要論證商周人崇尚天道這個事實;再次要論證莊周不是宋人也不是楚人,只是界於楚和宋之間的蒙地人;最後要論證商周一地就是位於楚、宋之間。 另外一種說法是不必要爭論莊子的故里問題,因為所謂“蒙人也”之“蒙”就是指的一個大的區域,其中包括宋地、楚地和山東。司馬遷之所以只說了一句:“莊子者,蒙人也。”就是因為他也搞不清楚莊子到底是哪裡人,只是說“蒙人也”,就說明司馬遷唯一有把握的就是莊子是蒙地人,而且“蒙”這個地方肯定不只是一個小國家或者小地方。這就夠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曾正式宣佈:安徽省蒙城縣是早商之都所在地。蒙城縣的壇城有很大的商代古城垣,是一直以來沒有找到的早商故都。另外,連續幾年的尉遲寺挖掘工程中,尉遲寺出土的陶器中有全國僅此一件的“鳥形神器”,據考證,屬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原始村落領袖或權利的象徵。尉遲寺為震驚中外的中國原始第一村遺蹟,那麼這個“鳥形神器”會不會是商代遺物呢?早商應該在黃帝、帝嚳時期就應該存在,而黃帝、帝嚳時期應該就是大汶口文化時期,據《商頌》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為商。”按照商的傳說,商的祖先“契”是這樣降生的:簡迪氏一日於河中洗澡,突然由天而降一玄鳥,一下子落到了簡迪氏洗澡的地方,簡迪氏因之受孕,從而生“契”,整個商由此而生。因此,鳥一直就是商人崇拜的圖騰。既然全國僅此處發現一件如此這樣的“鳥形神器”為什麼不可以懷疑此地就是商都所在地呢?因為這種神器只有擁有最高權力的王者才可以擁有,而考古學家已經證明這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把尉遲寺和整個壇城的挖掘工程和已有發現綜合起來觀察,就可以得出結論,蒙城為商後裔所在地,極大的可能是早商故都,因為眾人皆知晚商舊都在河南商丘,但對於早商故都歷來都沒有任何跡象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周人西來”,“商人東來”,考古學家認為應該從開封向東,直到黃河入海口都為早商的活動地帶,但由於此地屬於黃泛區,所以歷來給考古工作帶來困難,到目前為止,僅在蒙城發現了古商遺址。這已經有了很大的說服力。結合莊子的思想淵源來看,莊子文章首篇即以“大鵬展翅”開篇,這是一種標準的“玄鳥”,而大鵬又是從北海的“鯤”幻化而來,而“鯤”為魚子。這也就體現了莊子對鳥的推崇和鳥與魚的關係,也就是天與水的關係。商人尚玄色,商是一個推崇神的朝代,至周才發生“人神之爭”。通觀莊子之文,其中的崇神情結和神話特色都是先秦諸子裡不太多見的。“天水關係”其實就是陰陽關係,而鳥與魚的關係就是簡迪氏生商的關係。
由此推斷:蒙城為古商舊都,莊子是商之後裔。再結合以上諸點論斷,就可以得出結論:蒙城為早商故都,商周是商後裔封地,就在今之蒙城,而莊子為“蒙”之漆園吏,歷史上既叫蒙城又有漆園的只有蒙城一地,關注一下莊子的思想淵源,就可以斷定:莊子為今安徽蒙城人。
“道”。此字經由老莊之手,成為無數人的終極追求。
逍遙遊是《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是人生一種自由的境界。文中寫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人沒有自己,不求功名。自然無為而尊貴不可違逆的是天道,有為的是人道。相去遠矣。這句格言流傳甚廣。每次讀它,都覺如雷貫耳。泉水乾涸了,魚一起困處在陸地上,相互吹點潮溼的氣息,吐出點唾沫來相互滋潤,但遠不如誰也不理誰地在江湖裡遊。
自由,原是最為可貴。
金聖嘆在今天就算是大評論家了,他的點評才子書者六。第一才子書即是《莊子》。
蒙城宋代莊子祠於明天順年間沒於黃水。明萬曆七年(1579),蒙城知縣吳一鸞,在縣城東郊捐俸買地重建莊子祠,此祠經歷代修葺,一直留存到“文革”後期,因城區擴建被拆除(遺址在今蒙城縣棉麻公司院內)。1995年,蒙城縣人民政府集資於漆園古城遺址——原宋代莊子祠遺址之上——重建莊子祠。
莊子祠,位於亳州市蒙城縣東郊。據史書記載,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為紀念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蒙城鄉賢莊子(參見《名人篇》莊子),在渦河北岸漆園故址首建莊子祠堂。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臺”等。祠竣工時,王競特請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寫了《莊子祠堂記》命工匠刻碑立於祠內。
參考文獻: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 九》蒙城 莊子祠堂記
作者: 南陵 徐乃昌
出版人: 南陵 徐乃昌
紙張: 白紙
刻印方式: 影印
年代: 民國18年 (1929)
《詩話百則 莊子·漁父》
李夢痴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2017-03 /
《蒙城縣志》
作者: 蒙城縣地方誌編籌委員會
出版社: 黃山書社
印刷時間: 1994-12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 著 / 中華書局 / 2013-04 /
《史記》
韓兆琦 注 / 中華書局 / 2007-04 /
《朱子語類》
作者: 黎靖德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1986
《隋書地理志匯釋》
譚其驤 著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19-04 /
《(嘉靖)壽州志八卷(影印本)》
作者: (明)慄永祿纂修
出版社: 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出版時間: 1500
《穎州府志》
作者: [清]王斂福 著
出版社: 黃山書社
印刷時間: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