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是最有歧義的,爭議也最多。當然我對“天地不仁”的解讀在《知常容解讀道德經1》中有詳細解釋。
今天知常容想換一個角度,從明白這句話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的角度來聊。
天地不仁為什麼出現理解困難,實際上和人的私心有關係,因為我們總覺得老天應該偏向人類,而不是偏向其他生物。我們給自己起了一個綽號:萬物之靈。顯然是一種置萬物之上的態勢。同理在社會中我們總認為我們必須要受到偏愛的,另一方面我們又在追求公平。
公平和偏愛能共存嗎?公平對我們有利,偏愛同樣對我們有利,這才是底層邏輯。這種文化邏輯視角下去看老子這句話,怎麼看都覺得怪怪的。
既然老天是公平的,聖人是公平的,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任何得到都是需要代價的。
科技落後時,我們飽受飢餓,每天從早累到晚,還得靠風調雨順,才可以獲得果腹的機會。科技發達了,我們不再為飢餓苦惱,不再向古代一樣舉行大型的祈雨之類的,希望能得到老天的偏愛,讓我們風調雨順。
有沒有代價?
當然有的,環境汙染了,空氣質量變差了。吃的東西多了,但是對食物的質疑和擔心在增加。人活著嘴巴要吃東西,鼻子要呼吸空氣,這相當於兩種食物,只是呼吸我們根本不在意。古代有青山綠水,到處是綠色食品,空氣好,食物也好。這種待遇現在需要付出比較高的代價來獲得,而清潔的空氣就算付出較大的代價也未必可以獲得。
一個人太長壽,他有可能就需要面臨孤獨,因為和他同時代的人差不多都走了,如果這種長壽是在現代醫療輔助下獲得,那就需要金錢付出以及家長的付出。
有人調侃嫁給富二代,或娶個富二代可以少奮鬥幾十年。這些人沒有代價嗎?肯定需要一些類似尊重,自我等之類在磨合過程中的付出別人看不見自己能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兩人相愛而結婚這個除外,因為和財富無關)。
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他經歷苦難但少機會,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他多了機會但少了苦難的磨鍊。一個人順風順水很難成大器,同樣一個缺少機會的人也很難出人頭地。
你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你會覺得累的受不了,這簡直是折磨人,如果你每天都無所事事,你又會無聊地受不了,覺得簡直是折磨人。
你在農村可以享受慢生活,但是卻沒了快捷的現代生活享受也缺少工作機會,你在城市有快捷的生活和很多工作機會卻少了那一些寧靜,每天忙忙碌碌的。
自己開車可以快速地到達目的地,但是卻要守很多交通規則,一不小心就會被扣分,如果步行就不需要守這麼多規則了,當然速度會很慢。
你沒有成名時,躲在角落挖鼻屎都沒人管,在路邊攤吃飯也沒人理,走在大街上也無人理,有時辦事求爺爺告奶奶也無法成功,還得受一肚子氣。你成名之後,出門受到粉絲追捧,萬人注目,名利雙收,可是你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形象,維護自己的形象,因為有無數狗仔盯著。普通人能做的,很多都不能做了,多了一份約束,想安心談個戀愛都未必可以,而且時不是要被放在輿論風口之上,稍一不慎就會從雲端掉下,名利皆毀。
劉邦很愛戚夫人,為了西漢的長久治安,他最終還是選擇劉盈作為接班人。因為江山和愛情有時只能二選一,哪怕貴為皇帝。
你將孩子培養的很優秀,別人誇你教子有方,終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己也十分得意。龍和鳳都需要廣闊的天空,所以孩子肯定要離開你去更開闊的天地去打拼,你年老時想讓孩子陪伴你,這不太現實。
如果你培養的孩子很普通,他沒有能力去遠處打拼,你會埋怨自己孩子沒出息,埋怨自己培養失敗,但這個孩子在你老時反而可以陪伴你。
你將事業做的很大,沒了自己的時間,只剩下應付各種關係,難得可以落得清閒,當你的事情做的很小,你可以有一大把可以供自己支配的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
諸如此類種種,任何的得到都需要付出,沒有隻得到而沒有不付出的,這就是“天地不仁”的在生活中的應用。
當你真明白“天地不仁”的含義,你就會對你所面臨的一切保持敬畏。不會過度追求財富,同樣也不會過度去追求權力,做任何事都會量力而行,得到不會欣喜若狂,同樣失去也不會痛苦萬分。
看到鎂光燈下的那些人,也不會心生羨慕,因為你知道檯面上的他們的風光是靠別人看不見的付出得到的。
當你不再盲目去追求所謂的好,你的心就會趨向平靜,當你的心趨向平靜,你就能與世界平和地交流,不會有把自己當作萬物之靈,或者上天的寵兒這種心態。人自然也就沒了太多的煩惱和不爽,一切就會淡然很多。
每次冒出想要得到的念頭,先自省自己能不能付出這個代價,這個過程難道不是修行的過程嗎?當所有的慾念都不再有時,難道不是王陽明所說的聖人之心如明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