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23萬平方公里,涵蓋了我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為何在這些地方設立首批國家公園?會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帶來哪些影響?國家公園體制如何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傳統模式的轉變?對此,人民網記者對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徐基良教授進行專訪。
首批國家公園極具代表性和獨特性
建設國家公園,就是要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起來。徐基良表示,首批5個國家公園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充分體現了我國“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
徐基良談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處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其設立將實現對中華水塔的源頭整體保護,同時對於高寒生物的保護也意義重大。作為水源地,三江源地區也為當地的畜牧業發展提供生態屏障。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野生大熊貓集中分佈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大熊貓為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樹立了中國形象,與朱䴉等一起為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和解瀕工作提供了中國方案,是世界生態教育樣板,是獨一無二的。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分佈著我國境內規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唯一分佈地,武夷山國家公園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徐基良說。
設立國家公園兼具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
國家公園是代表國家自然和文化核心特質的一類自然保護地。談到設立國家公園的意義,徐基良表示,其對我國的生態保護會產生重大影響,有利於提高社會公眾對於生態保護的認識度、支援度和參與度。
“目睹國家公園的建設,會讓公眾從內心生髮出民族自豪感,這對於增強民族榮譽感是非常重要的。從更高的層面來說,這對在國際上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也具有積極意義。”徐基良說。
同時,他還指出,設立國家公園的初衷之一在於解決資源保護或國土資源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規避碎片化管理,防止出現“九龍治水”,這將為今後的生態保護工作積澱經驗。
在社會獲益方面,徐基良認為,“綠色惠民”是很有力的扶貧手段,例如三江源生態公益崗位設立的“一戶一崗”制,讓群眾在“綠水青山”中收穫“金山銀山”。
國家公園未來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援
2016年以來,我國陸續建立了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管理體制創新、生態保護、社群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未來將如何進一步建設國家公園?怎樣實現重要生態區域大尺度整體保護?
在採訪中,徐基良肯定了目前國家公園建設積累的豐富經驗,同時也指出了在起步階段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他表示,要繼續探索如何更科學更有效地發揮國家公園的功能。
徐基良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議儘快出臺自然保護地法和國家公園法,解決立法問題。
談到新的國家公園的設立,徐基良建議,要科學有序,不能過於追求數量和麵積,而是要根據基礎條件,條件成熟一個就建設一個。此外,自然資源稟賦、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現狀與發展等都是設立新的國家公園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對於國家公園工作的人才培養,徐基良也指出:“人員問題如果不解決,工作的開展便可能只停留在紙上。相關從業者必須具備相配套的從事國家公園工作的能力。”
徐基良提議,在進行人員培訓時,應當按照國家公園的崗位需求分層次、分類別進行,避免“一刀切”。除了從業人員的培訓,還要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高等院校應當及時調整本科專業的設定,有關部門和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在招聘時也要把學科門類適當進行對應的調整,規避滯後性。
來源: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