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金秋十月,又到一年收穫季。大江南北,農民在豐收的喜悅中,也收穫了一些不一樣的新體驗。
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深入推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新問題、新需求不斷湧現,亟需藉助新技術、新手段,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作為我國農糧領軍企業,中糧集團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用新手段解決新問題,以新技術滿足新需求,不斷拓展創新,趟出了一條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天上真能掉餡兒餅”
北安市是黑龍江省兩個現代農業整縣推進試點市之一。近年來,隨著市內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迅速發展,農民對金融增信服務、貸款服務、保險服務等需求日益迫切。
但長期以來,財政資金、交易所資金等由於覆蓋面有限,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中糧集團多次深入當地調研,採集相關資訊與產量資料後,經與當地政府部門、太平洋財險公司合作,創新設計了“保險+期貨”產品,以降低農業種植風險,最終確定專案覆蓋約15萬畝大豆和10萬畝玉米,總保額達約1.3億元。過去兩年,共計賠付玉米種植戶398.58萬元、大豆種植戶298.47萬元,有效降低了種植風險。儘管商業化“保險+期貨”需全額自繳保費,但在實實在在的保障效果下,當地種植主體投保意願強烈,紛紛表示將繼續投保。
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資金緊張問題,中糧集團還聯合郵儲銀行、光大銀行等,為當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核心企業等提供貸款服務,共計發放貸款約1億元。由於該項貸款不要求“強擔保”,更加便利地解決了當地農業經營“融資難”問題。
與此同時,中糧集團堅持在全國積極探索適合各地不同特點的“保險+期貨”服務模式。在內蒙古敖漢旗,面對很多農民一旦遭遇天災,收成受到影響、生活失去保障的情況,中糧集團推出“保險+期貨”專案(玉米),為農戶種植的玉米進行價格風險對沖。迄今,藉助期貨與期權工具,已實現全旗15495畝、6972.75噸玉米在新糧上市階段農民售糧最低價格的保險賠付功能,專案總保費50萬元,惠及敖漢旗1440戶脫貧農戶,共計3121人。
“幸好簽了,不然,孩子的學費可能都交不上了。”說起當時籤保險合同的經歷,內蒙古敖漢旗農民林喜東感慨地說。他介紹說,之前玉米價格大跌的時候,大家都犯愁,但現在簽了這個合同,都收到了保險賠償金。“當時的感覺就是,天上還真能掉餡兒餅!”
據悉,中糧集團目前已在黑龍江青岡縣、河北大名縣、新疆麥蓋提縣、雲南耿馬縣、山西五寨縣、湖北省羅田縣等地陸續開展“保險+期貨”專案,承保玉米、大豆、花生等農副產品,合同名義金額超過2億元,賠償農戶及合作社金額近千萬元,更好地滿足了鄉村振興的多樣化金融需要。
構建助農新“堡壘”
為進一步保障農民收益,中糧集團長期堅持構建農業供應體系,為農民築起堅實堡壘。
拿北安縣來說,中糧集團在當地推出金融服務的同時,還與投保農戶同步簽訂糧食收購合同,從而提供“保底收購”“提前點價”“糧食銀行”等多種收購方式,以確保農民的糧食銷售有兜底。
在湖南省岳陽市,中糧集團與當地優質稻米產區簽訂綠色訂單種植合同,在種植和生產過程中,堅持“統一選種、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收割、統一收購”的“五個統一”管理模式,並專門聘請水稻專家對種植基地的水稻種植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同時,在加工環節持續強化糧食加工科技研發,相較於市面上的大米,中糧集團開創性採用9%黃金碾磨技術,使大米極具原生美味,並大大降低了加工損耗。以此技術生產的中糧福臨門自然香大米上市後大獲成功,讓農民直接從市場銷售中獲益。
透過搭建這一“基地+工廠+營銷”的完整產業鏈商業模式,中糧集團在岳陽直接帶動近萬名農民增收致富。
在黑龍江省延壽縣,為了讓好米賣上好價錢,中糧集團以“訂單農業”為突破口,推進當地水稻技術、種植、加工、品牌打造及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採購延壽高品質水稻,另一方面攜手相關企業聯合推出“福臨門・淘鄉甜”延壽大米,透過線上線下渠道共同推廣,把延壽大米採購、加工和品牌推廣納入自有經營體系之中,讓“訂單+加工+品牌”模式真正落地,透過提升水稻溢價,帶動了農戶增收。
過去兩年,中糧集團連續在當地開展2萬畝訂單種植專案。談到訂單農業的開展,當地合眾農業專業合作社聯社理事長宋志忠給予高度評價,“訂單農業讓合作社的水稻銷路穩定,農戶滿意。”
在新疆烏什縣,中糧集團在大力推廣當地番茄種植的同時,也積極發展“訂單番茄”模式,組織農戶大面積種植,並提供全程配套的技術幫助提高產量,透過訂單收購實現產銷對接,以“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保障當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農民最怕東西賣不掉,年初我們就和中糧簽了合同,還有技術員為我們指導,種番茄每畝能掙四千多元。”在新疆烏什縣,種植番茄的農戶阿卜杜如蘇力・薩依木,在享受到中糧訂單農業的實際好處後,也忍不住高興地說。
數字助農的新“神器”
農民賣了糧,也得及時拿到賣糧款。保障農民利益,必須得用新技術、新手段。
為了讓農民能夠最快、最安全地拿到款項,中糧集團與銀行機構合作,開發推出“糧閃付”平臺,將數字化糧庫與銀行系統對接起來,實現糧款快速結算。使用該平臺後,農民結算糧款的週期,從原有的0.5-1.5天,縮短到了幾秒,最快時僅用了4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糧閃付”已上線307個庫點,累計支付82億元。當前,該平臺已成為助力農民糧食變現的一項“利器”。
這顯示了中糧集團近年來用數字技術助力農糧行業發展的成效。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中糧集團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與耕、種、管、收等各個環節的深度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等,極大地釋放了農業的數字生產力。
面對農民生產和管理效率提升的需求,中糧集團旗下中糧糖業創辦了“農聚通”平臺,為農民提供從種到收的全鏈條資訊管理服務,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水平和管理效率,促進了增收。截至目前,已服務覆蓋涉及農產品加工的22家工廠,管理土地151.47萬畝。該平臺的開發使用,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農業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與資訊化。
對於農民來講,中糧集團開發的“農糧物聯”平臺成為廣受歡迎的另一項“神器”。在該平臺上,農民能夠實時掌控作物生長、糧食物流、銷售等情況,使種糧、賣糧變得更加“輕鬆”。此外,中糧集團推出的“糧圈兒”APP,由於聚合了農民種糧所需的多種生產資料,拓寬了售糧渠道,強化了種糧產業鏈條的閉環管理,並促進了金融下鄉、農民增信、建造高效資金池等,也已逐漸成為農民高度信賴的數字平臺。
據悉,“十四五”期間,面對鄉村振興、農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湧現的新需求,中糧集團將繼續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手段,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智慧化、產業化、高效化,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讓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加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