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生意盎然》2016年作 華藝國際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應妮)陳佩秋先生德藝雙馨,是當代中國畫壇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人物。由華藝國際舉辦的“念念——奇緣齋珍藏陳佩秋書畫展”24日在北京華藝空間正式開幕,這是繼上海站、廣州站巡展後的第三站。
陳佩秋《鴛鴦杏花》1958年作 華藝國際供圖
1960年陳佩秋成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年輕畫師之一,2014年她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她的作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被評論界譽為“得宋元法度真諦者,當今獨佩秋先生一人也。”
展覽現場 華藝國際供圖
陳佩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考入西南聯大,時值全國各地畫家雲集,一直熱愛繪畫的她參觀了不少畫展,眼界大開,於是重新投考重慶國立藝專,也是在此結識了謝稚柳,伉儷二人一生留下媲美“趙管風流”的畫壇佳話。
有別於以往以花鳥、山水,繪畫、書法的區分或編年呈現方式,此次展覽透過對陳佩秋先生弟子、晚輩友人珍藏的近40件作品進行故事梳理串連成主要線索,在先生駕鶴週年之際,詮釋“奇緣齋”主人劉奇的“念念”之思,並籍此將這位在藝術上執拗堅持、生活上率真精緻、情誼中細膩溫暖的大師形象呈現於公眾面前。
此次展覽涵蓋了陳佩秋上世紀50到70年代之後直至晚年的花鳥、山水等題材逸品。20世紀50年代時,陳佩秋專攻花鳥,取法兩宋,用工筆雙勾,賦以重彩,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勁豔麗,又有純淨雅潔的格調。《鴛鴦杏花》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後來在特殊機緣下送給了劉奇,寄以美好祝願。據謝稚柳、陳佩秋之子謝定偉介紹,“這幅畫1958年出版過年畫,與她平時創作略有不同,結構比較平實工整、四平八穩、色彩鮮豔,尺幅也較大,應該是專門為年畫出版創作的。鴛鴦、鳥、樹、杏花等,基本上都是宋人院體畫的風格。”
在她的晚年,陳佩秋借鑑法國印象派的色彩,應用於中國傳統繪畫上,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以墨、彩寫成,開創了墨彩結合的中國畫新風。
在一次探望中,陳佩秋為劉奇寫了個大大的“念”字,下面又點了兩點。她說,“什麼事都要念念不忘,要想人家對你怎麼好。”劉奇表示這正是自己辦此次展覽的初衷,“我拿出這些珍藏的書畫作品,正是希望向大家呈現一個藝術家七十多年孜孜不倦都在學習,一直在變化。她說:我什麼都要較勁,這張東西畫的不好,我撕掉重新再畫,我一定要畫到最好、滿意……她九十多歲還是這樣在畫。”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10月28日。(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