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所示。(a)光脈衝在兩個長度略有不同的非線性耦合光纖環路中傳播,用於探索(1+1)D晶格中的非線性光演化,如圖(b)所示。在這個對映中,光強度是晶格中離散位置的函式, n,並相對於離散時間步長進行演化, m. 在(a)實際系統的短(長)環中完成一次往返,相當於在(b)有效晶格中從東北(西北)到西南(東南)。聲光調製器(AOM)和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用於補償損失。每個迴路中的相位調製器(PM)允許我們誘導任意設計的與空間和時間有關的電勢。(c)線性(Γ=0)範圍內對應的光子帶。(d),(e)對於(d)線性和(e)非線性(ΓI0=0.2)系統,(d),(e)位於低帶[(c)圓]Q=0處冷凝物頂部的Bogoliubov色散(2)。藍色直線虛線的斜率表示聲速(3)。每條曲線的紅(黑)色表示該波段的Bogoliubov範數的正(負)值。來源:DOI: 10.1103 / PhysRevLett.127.163901
來自耶拿大學、特倫託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耶拿大學、特倫託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聽”光流中產生的聲音的方法。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的工作,以及它可能作為一種研究流體的新方法的用途。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光沿直線傳播,不受其他光線的影響。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光脈衝相互作用,它們共同的行為方式表明了超流體。
該團隊的工作包括建造一種能夠模擬流體行為的裝置——一種不會因為摩擦而變慢的流體——然後透過聆聽產生的“聲音”來測試它。該裝置由纖維電纜製成,以一種允許使用“合成”維度的方式,將時間自由度作為空間自由度的替代。網格是由兩對不同尺寸的電纜組成的,然後用分束器將它們連線在一起。然後一個光脈衝會被分離出來,結果會透過兩個迴路傳送出去。在這樣的安排下,光透過短環的速度要快於透過長環的速度,因此兩個脈衝將會相互時間差,子間隔起到有效空間位置的作用。然後,該團隊將多個環對連線在一起,建立一個網格。在這種情況下,多個光脈衝重疊在一個給定的環路中,這樣做,改變了系統的行為,從模擬氣體到模擬超流體。
然後,當光像液體一樣穿過系統時,研究人員測量了系統產生的“聲音”的“速度”。在他們的系統中,“聲音”用在合成維度中傳播的波來表示。因此,他們的速度測量實際上是對透過網格傳播的模擬波紋的測量——這與流體力學理論一致,表明他們的方法是按照預期工作的。該團隊還測試了將模擬物體拖過系統的可能性。他們認為他們的方法可以作為研究流體行為的一種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