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臨潼邢家村發現唐代鎏金銅造像窖藏
《文物》1985年04期 臨潼縣博物館
198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武屯鄉邢家村社員在村外一,二百米處取土時,於距地表1.3米深處,發現一處鎏金銅造像窖藏。當地政府隨即電告我館,由我館將出土造像及用收蔵。
這一窖藏,計有完整造像297件(圖一)殘像42件,零星背光4件,足床24件,殘片54件;其中最高的23,5,最低的3.2釐米。造像因系直接入土窖藏,沒有盛器,出土時綠鏽甚重,現已做了化學藥液剔鏽處理。造像數8:雖多,但造型雷同,的頗為不少,現選擇有特點的簡報於下。
一、單身佛造像
標本001(彩色插頁。:釋迦牟尼造像。高肉髻,面方搠,眉目清秀,奪耳垂肩,頭稍低垂。身著雙領不垂囊綵衣褶稀酷圓滑。結珈趺坐在束腰蓮花須彌座上,左手撫左膝,右臂曲肘,右手塗施無幌印。座下有樺,插於略呈長方形的四足床上。背光作桃形,內有鏤空的忍冬紋飾,周邊飾火焰紋。
標本002•(圖版壹:1):釋迦牟尼造:像,形態與標本001相近,著右袒袈裟,背光作舟形,飾火焰紋。
標本003(圖六):結珈趺坐佛。面相略瘦,右手施無異:印;左手撫膝。足床上置束腰須彌座,戚腰下,部為六角形多層擾,蓮座。背屏式通身大背光,頭周有一圈聯珠紋,外飾火焰紋。背屏外緣有七體化佛。
單身佛造像中,坐姿多於立姿。坐姿中多為結觀趺坐,也有一腿趺坐一腿下垂的舒相坐式;.多為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平尙五,指撫於膝,也有左右相反的.;多數背光上有結跚躍坐化佛;一次備成的多於分鑄插合.的。立姿中多披褒衣博帶式袈裟,有的袒右胸;手施無畏.、與願印,右手施無畏的多於左手施無畏的;赤足立於仰覆蓮座止背光有桃形、舟形,多為透雕,周圍飾火焰紋,上部有結珈趺坐化佛;絶大多數為一次鑄成。
二、單身菩薩弱像,
標本004,(圖二)觀世音坐,像。頭戴高寶冠,面方圓,顱飾項圈,腕戴釧環。細.腰。身著短衫。麗鷺裸露,右.臂帥肘前,伸,,手.,託荷蕾,左手掌按左膝。右腿盤曲,左腿下霍作左舒相式,坐於鏤空蓮枝座上。座插於長方形足床。頭光作圓形,與桃形鏤空背光相連,背光周邊作火焰形。像與插座合鑄,背光和足床.各自苒鑄。
標本005(圖三)觀世音造像。義大,四方而闊,身材修長,細束腰。頭戴三瓣蓮嚴寶冠,寶纖由兩肩飄垂至兩腳側旁。飾項圈和腕釧,上身裸露,丁著緊身裙。腰右側彎曲。右臂下垂,手攜淨水瓶,左臂曲肘向止,聲持拂塵。,勘足立無束,慶,蓮花須彌座上,座下有榫與略呈長方形的足床插連。頭光作實心圓拱形,背光上殘,邊飾多方連續蓮花。像與蓮座合籟,背光、足床單鑄。
標本006(圖版壹:2):觀世音立像。頭戴螺形高寶冠,寶緒自雙肩飄垂。面稍向右側,臉方圓,眉清目秀。細束腰,裸露上身,腹部肌肉隆起,下著貼體薄裙。右臂曲肘向上,手持拂塵。左手提淨水瓶。跣足立於鏤空蓮枝插座上,座下是六角形透空足床。像與座合鑄。頭背光作三重橢圓形,其間以聯珠綴連。周邊飾多方連續蓮花,頂上趺坐一尊化佛。
標本007(圖版壹:3):觀世音立像。頭戴蝶形寶冠,.面方闊。右臂曲肘持蓮蕾,左臂微彎而手備伸,掌心向上,指尖微微上曲。跣足立於鏤空蓮枝座上,座下有樺,插於六角形連弧透空足床。頭光作鏤空圓形,桃形背光上浮雕圓珠和火焰,頂上結珈趺坐一化佛。
標本008(圖四):觀世音立像。頭戴蓮瓣形寶冠,冠帶由雙肩徐徐飄垂腳際。面闊,頰尖圓。飾項圈與腕釧,上身裸露,鼓腹,臍眼清楚。細束腰路向右彎。下著緊身紗裙。右臂下垂,手提淨水瓶,左臂屈肘向上,手持拂塵。跣足立於鏤空蓮枝座上,座下有檸插於方形透空足床上。頭光作鏤空圓形,背光作桃形,內飾火焰,鏤空。頂上趺坐一化佛。
標本009(圖五):觀世音立像。頭大面闊,戴三瓣蓮寶冠,飄帶下垂。飾項圈與腕釧。裸d:身,下著緊身裙。鼓腹,臍眼分明。右手提淨水瓶,左手持拂塵。細束腰微向右彎曲。跣足立於方形足床與六角束腰須彌蓮座上。頭光作三同心圓,以聯珠相連。背光桃形火焰式。
標本010(圖七):菩薩立像。足床上置束腰仰覆圓蓮座。菩薩髮髻上有阿彌陀償佛,袒上身,下著裙,飾項圈和腕釧。右冨下垂執寶瓶,左手上舉執蓮蕾。帔帛繞臂垂於體側。鏤空長圓頭光,中作三圈同心圓。
標本011(圖八):菩薩立像。座式路同上一菩薩。頭戴三珠冠,袒上身,下著裙,飾項圈與腕釧。右手下垂執寶瓶,左手反舉於肩執拂塵,單櫻珞,帔帛垂於體側。鏤空頭光頂部有一化佛。
標本012(圖九):菩薩立像。足床上置六角形覆蓮座。頭戴三珠冠,頭頂一化佛。服飾、手勢同前。桃形鏤空背光,飾忍冬紋。
單身菩薩造像中,多為立姿,多數背光的頂端有線雕化佛,絕大多數為一次鑄成。
三、羅漢造像
標本013(圖一四:1):光頭,面闊而圓,大耳。身著圓領對襟僧衣,跣足端立於方形帶樺踏板上。雙手拱於腹前,執法器。
四、力士造像
標本014(圖一四:2):力士頭扎扇形髻,頭微低,面向右側,鼻與眉弓高突,口微張,頰下有長鬚。身著法衣,腰間束帶。右臂曲肘握拳,左臂下垂手握法器。右腿弓,足蹬靴。足下踩帶樣踏板。
標本015(圖版貳:1):僅高3.2釐米。高發髻,面部豐滿,披巾自兩肩垂下,右手按腿,左手舉一巨輪。
五、菩提樹形七化佛造像
共30件左右,最低的5.2、最高的9釐米。分一層和兩層兩種形式。一層的為橫向並坐七化佛。兩層的下四上三,有間隔,上層三尊趺坐於下四尊空間,如標本016(圖版貳:2)。佛、樹與四腿足床連鑄而成。
六、老子造像共4件,高8—10.2釐米。
標本017(圖版貳:3):像取倚坐姿,足下有圓形足踏,足床上置一長方座。頭戴道冠,面部豐滿,有須,赤足,右手執塵尾。背光為桃形,周圍陰刻火焰紋。
標本018(圖一O);立姿。足床上為五層八角臺座。面部瘦削,有須,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握拳。身著對襟大袍,腰束帶,腳穿靴。背光為桃形,中空,頂部有一結助趺坐化佛。
標本019(圖一一):結珈趺坐,兩手放膝上。頭高髻,面豐滿圓潤,留須。身著對襟道袍。背光上陰刻雙重圓。
標本020〈圖一二):赤足立於覆蓮臺座之上。面部豐潤,須較長。雙手於胸前執一圭狀物,身著道服。桃形背光,陰刻火焰紋。
七、佛龕殘片
共3種殘片。其一(圖一五)1件,殘長16.5釐米。圖案是在水波形地紋上飾蓮花、荷蕾、鴨子、擊水人。其二(圖一六)共2件,殘長各為6釐米左右。圖案為一組佛像,均為高髻,著佛服,袒右胸,兩手抄於腹前,手上搭披巾。結珈趺坐於蓮花上,背光為圓形。各佛像之間以荷蕾間隔。其三(圖一七)共2件,殘長約10釐米。佛像分層結枷趺坐於蓮花之上,造型與上述第二種同。以上殘片均系薄銅片衝壓而成,壓制極精細。
這批鎏金銅造像,以觀世音菩薩像為最多,釋迦牟尼佛像次之。見有紀年刻銘的有兩件。一件紀年在一殘床腿上,刻“武德三年二月四日”(圖一八)。另一件紀年鐫刻在一觀世音立像的足床正背面(圖一三)。正面右腿刻“呂溫王造觀世音像”,正中接刻“一區,為身平安,佛弟子一心",左腿接刻“供養天寶九載造",背面刻"作供奉人呂最奉”。估計這批造像基本上是唐武德年間至天寶年間即初唐到盛唐時期的遺物。從像的整體造型看;釋迦牟尼佛軀體比例勻稱,眉目一般清秀;菩薩像頭大,臉方圓,細束腰,軀體修長,網帶飄垂。造像工藝精湛,鑄造採取分件鑄後合插的方法或一次鑄成。
在這批造像中還見有個別北朝時期的造像,體形短矮,鑄工粗糙,衣紋單調,背光、像體和足床一次鑄成。這些特點,均與1983年9月山東省博興縣単德村出土的北朝造像相同(見《文物》1981年第5期)。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造像與其它造像共存;標本014力士造像頹下留有鬍鬚,這些應都是佛道合流的實證。
邢家村位於臨潼縣東北35公里的武屯鎮北隅,東與秦漢棟陽故城相距200多米。漢初劉邦葬太上皇於株陽北原,置萬年縣以奉陵邑。東漢初並棟陽入萬年,北魏宣武帝景明間分萬年置廣陽縣,至唐代,邢家仍是廣陽縣治所在。大批鎏金銅佛的出土,說明北朝至隋唐時期,這裡佛教盛行,尤以唐代為甚。
這批造像從造型看,最早的為北朝造像,從明確的紀年看,下限為天寶九載,即公元750年。窖藏時間無疑是在天寶九載之後。窖藏原因無疑和佛事有關。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載,會昌五年(845年)秋七月,武宗下令凡州以上留寺二所,州下並廢,所廢寺之銅佛像、鐘磬交鹽鐵使鑄錢。邢家所在為縣治,寺當然在廢毀之列。會昌五年上距天寶九載95年,窖藏原因或與此有關,窖藏時間亦即為此時。
(編者按:本文系根據趙康民等同志來稿編輯。攝影:王露、任永健。同時採用了林泊同志提供的部分圖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