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日前,第五屆奈米能源與奈米系統國際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主辦,來自海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奈米能源和系統領域的重大前沿問題。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全球技術變革的決定性因素。當今,人類社會開始邁入大資料、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除了傳統的電能、化石能源等“大能源”外,人類開始探索微納能源等“小能源”,以解決物聯網時代小型器件的自供能問題。
2012年,我國科學家率先研發出摩擦奈米發電機,可以將散落在環境中的低頻機械能收集轉化為電能。多年來,我國在壓電電子學、壓電光電子學等理論研究以及摩擦奈米發電機、微納感測器等應用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在致辭中表示,以奈米發電機為核心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可以高效地收集海洋波浪能並轉化為電能,為人類大規模利用海洋能源提供了可能,為全世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偉大目標提供了令人興奮的能源技術路徑。
高鴻鈞指出,中國是世界奈米科技研究的主要國家之一,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奈米科技研究的整體實力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奈米科技研究面臨新的重大發展機遇。下一步,我們將把微納能源與微納系統作為奈米科技的重點研發領域之一,努力研發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培養出更多的科研人才,為世界奈米科技和能源研究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也表示,能源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發展最為關注的領域之一,特別是在“雙碳”目標下更為重要。感測器的能源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從環境中獲取能量來驅動這些功率雖小但數量巨大、分佈極廣而且移動的感測器,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支援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支援人才和團隊建設,增強源頭創新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知識儲備。
開幕式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學教授孫立成,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鮑哲南等9位學者受邀作大會報告。
本屆大會共設7個分會主題,以集中展示奈米能源和系統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大會還評選出為奈米能源與奈米系統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並頒發“奈米能源獎”,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訾雲龍、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楊亞獲獎。
來源: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