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領導人退休之後,通常都是深居簡出的,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當歐美國家的領導層退出政治舞臺,大部分都會以一個新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
有些人是全國巡迴演講的演講者,有些人寫了自傳成為了作家,有些人則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始了藝術創作……
他們做這麼多,大部分都是為了開啟事業第二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前領導人”的身份,使得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其中,中國也是他們退休後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許多英美領導人,都曾經有過來到中國撈金的歷史。
基辛格:最早透過商業諮詢,使雙方互利的領導人
說到最早發掘中國商機的人,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中美剛建交沒多久,各種關係還處於互相試探的階段。
這時,亨利·基辛格站了出來,開始了最早的中美商業交易。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壇之後,他成立了一個叫做基辛格聯合諮詢公司。這個公司主要就是替各種貿易公司制定商業方案,其中就包括投資和貿易往來。
諮詢公司成立後,許多企業都接踵而至。其實他們看中的並不是優秀的諮詢方案,而是基辛格曾經作為政壇人物,所收穫的資訊和人脈。
而基辛格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單純地幫助客戶公司獲取利潤,而是他希望能夠透過他的牽線,致使合作的另一方也能夠得到好處——他將合作的另一方著眼於中國上。
1979年,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就和基辛格提及過中美商務合作的事情。
基辛格將這件事放在了心上,並促成了惠普和中國的合作。在當時來說,算是高新科技產業,來華注資給中國產業結構帶來新活力。
憑藉著自身的身份,基辛格牽線了中、美多個專案的合作,其中包括美國運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知名企業。
招商銀行和美國運通在基辛格的牽線下達成合作
2019年,基辛格在北京開辦的創新經濟論壇上,表達了他的看法:“為了雙方的共同利益,應該正確地看待分歧,加強對話與合作,努力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可以說,基辛格的撈金行為,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政治手段。而美國前財務部長亨利·保爾森,來華撈金的目的就純粹得多。
保爾森:一個地道純粹,以商人心理來華的領導人
和基辛格相比,可能很多民眾對他的瞭解並不多。他來華撈金的架勢,也不似其他領導人那樣高調。
保爾森也曾說過,他來華做生意,和基辛格不同,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而保爾森也從確實加入政壇開始,就一直保持著其商人特性。
作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並手握MBA學位的人,保爾森一腳踏入政壇,就成為了國防部長幕僚助理。
他早期的工作風格被當年的同事稱作“推銷員中的推銷員”。
之後,由於“水門事件”醜聞影響,尼克松的幕僚集團解散,保爾森也開始了他長達多年的商人生涯。在他的領導下,美國高盛集團成為了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
在他重回政壇之前,保爾森已經將商業活動的一部分重心放在了中國。
1990年,中國金融業開始發展,而保爾森及其領導的高盛集團,迅速地在中國開展業務,搭上了中國發展金融業的順風車。
2006年,保爾森擔任美國財務部長,同年,他第一次以這個身份來到中國。
他選擇訪華的地點——浙江,不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更貼近經濟。這種溫和迂迴的方式,給了雙方的經濟談判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
退休之後,他依然還是用舊有的商貿心態來中國進行貿易。
2021年,75歲的保爾森重回金融界,擔任TPG全球影響力投資平臺的執行主席。
該投資平臺專注於新能源領域,其中包括可再生資源、綠色產業、脫碳交通、農業和自然等。保爾森也將投資市場放到了中國上來。
中國工業的高速發展,也帶來許多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保爾森的TPG投資平臺,與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發展現狀相結合,創造出了共贏局面。
基辛格出於政治目的來華髮展經濟,而保爾森則是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來華尋求商機。
不過,他們的撈金手段還是較為體面的,在他們之後的一位領導人,其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克林頓:深諳吸金之道,來宣傳自己名聲的領導人
在外媒公佈的前總統撈金榜上,克林頓夫婦位居榜首。據悉,他們曾在2001年至2015年間將1.5億美元收入囊中。
之後,他們將眼光放到了中國。要知道,克林頓以總統身份訪華的時候,聲勢浩大,光攜帶記者就有300多名。
2002年,克林頓第一次以走穴嘉賓的身份來到中國深圳。他當時是替一個並不出名的地產公司做樓盤形象大使。
傳聞,這次活動他得到了25萬美元。
嚐到甜頭的克林頓,感受到了在中國走穴,要比在美國走穴賺錢快得多。
雖然他出席活動的場次還是以美國為主,但是收入的絕大部分卻是在中國等海外國家,這也導致他來華的次數愈發頻繁。
來中國的時候,他不僅能夠得到豐厚的酬勞,全程還有高階配置隨行。
中介公司會會給克林頓配備2--4名助理,一般是頭等艙,最好是私人飛機,另外還需配備安保人員,住五星級酒店。
2003年11月9日,克林頓受劍南春集團的邀請,再次來到中國,這次他的落腳點是成都,身份是“劍南春拓展全球市場戰略揭幕大使”。
當時克林頓做了許多采訪,到劍南春的酒廠做宣傳,不過只逗留了三個半小時。
儘管如此,他依然獲得了40萬美金。不過據知情人透露,克林頓所收取的價格遠不止這個金額。
也就是說,哪怕就算是按照“最低價格”40萬美金來計算,克林頓每60秒就賺了1.5萬人民幣。
克林頓之所以選擇此種方式賺錢,也是因為當年由於醜聞之後,他負上了鉅額債務,其中包括律師調查,和訴訟費用等。
在資金匱乏的壓力下,想要解決債務的燃眉之急,只能選擇這種快捷方式獲取利益。
不過,隨著這種吸金模式逐漸被多方企業融會貫通,使得這些外國前領導人的商業價值被歪曲到了一個尷尬境地。
布萊爾:與中國方面合作,積極撈金轉型的領導人
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曾在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他是英國工黨的黨魁,也是工黨歷史上執政最長時間的領導人。
2007年11月,布萊爾突然來中國參加商業活動,當時他剛卸任不到半年。
當時他受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邀請,來到東莞的大錦繡VIP會所酒會進行演講。之後,還參觀了該公司的樓盤。
在演講過程中,布萊爾聲情並茂地表示了他對中國的熱愛和對東莞經濟發展的願景。
據悉,布萊爾的出場費為33萬美元,而房地產公司前後所花費的總共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也許正是在中國的商演之路走得十分艱辛,加上他卸任的勢頭越來越弱,布萊爾開始思索其轉型之路。2009年,他開始重新包裝團隊,組建了託尼布萊爾公司。
布萊爾想將整個吸金模式升級,而不拘泥於如克林頓一樣單純走穴的小打小鬧。之後,他的公司和喀什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
協議稱,布萊爾公司將會給喀什政府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提供海外技術和跨境合作的機會。2012年,布萊爾給喀什攝影展剪綵,宣告了他和喀什政府的關係。
布萊爾從單純的演講走穴,變成了提供招商引資或政府諮詢這種高階服務,這種轉型似乎借鑑了基辛格的聯合諮詢公司。
但是相比之下,布萊爾更傾向於做中國的接頭人,而基辛格則是做美國的接頭人。
外國政要的商業價值,隨著時間的遞進將會慢慢消減,甚至也會出現宣傳期不被買賬的事情發生。
許多中國商家對此十分清楚,人們都是善忘的,這些領導人能帶來的宣傳效果的時效性並不強。所以他們選擇了在短時間內,以爆發式的、連續式的情形來消費外國前領導人的名聲。
奧巴馬:效仿前輩的吸金模式,反被利用的領導人
2017年1月20日,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正式卸任美國總統。同年,微商的發展勢頭正猛,以70%以上的增速,釋放出8600萬億元。
“美國前總統”、“微商”,這兩個看上去毫不相關的名詞,居然在有一日能夠聯絡得上。而促使這次聯結的,則是2017年11月開展的上海第三屆全國中小企業峰會。
這次峰會主辦方邀請了奧巴馬來演講,這也是奧巴馬卸任後第一次來到中國。而與此同時,參與峰會的還有2600餘中小企業家,其中就包括一些微商。
以往外國前政要來中國賺錢,好歹也是體面的;就算是走穴,也排場十足。
但是之後,各大朋友圈流出了許多微商和奧巴馬合影的照片,高達一百餘人。奧巴馬宛若景點一般,讓微商一一輪流打卡,失了排場,也失了體面。
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一個曾經手握國家命脈的領導人,為何居然淪落到靠微商賺錢?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當時,峰會的門票是接近6000元一張,而和奧巴馬握一次手30秒,則會收取20--30萬,也就是說,奧巴馬這次握手合影,至少賺了2000萬元。
不過此次“握手費”是全給奧巴馬,還是由主辦方笑納,又或者是早就已經談好了分賬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這件事情,原本已經足夠有話題度了。但是之後讓奧巴馬和微商的事情又一次攀上了話題的高峰。
自從奧巴馬和“微商”二字有了牽連,許多微商便開始利用這件事情,將奧巴馬與自己的照片合成,藉以提高本商品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真的和奧巴馬合影的微商,自然不甘其後。將合影一事極盡渲染,甚至描繪成“奧巴馬親自接見”來提升自己品牌的價值。
奧巴馬來撈金,原本也只是歷屆領導人的慣例手段罷了。而他也所做的,也就是效仿前人的吸金模式而已。
在美國,卸任領導人接商演的事情乃是傳統,但顯然到了中國之後,慢慢變得扭曲。英美前領導人,是否還能繼續在中國撈金,得看他們選擇的方式了。
結語:
可以看出,克林頓、奧巴馬這種在中國的撈金方式,只是短期暴利,無法作為長遠的投資專案,也只能解決一時的經濟問題。
而布萊爾在中國撈金方式的轉型,也證明了走穴商演,這種浮誇的資本投射,在中國很難行得通。
反倒是基辛格和保爾森,此二人用純商業化的態度來對待和中國的合作關係,不僅可以走得長遠,也有助於達到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