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旅遊行業又迎來一輪消費旺季。近期,文化和旅遊部持續加強旅遊市場執法,將整治“不合理低價遊”列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重點。
低價遊的實質是,經營者利用遊客貪圖便宜的心理低價攬客,而後透過欺騙、強制購物等手段非法獲利,導致“旅遊是假,購物是真”“宣稱免費,臨時加價”“標準降低、行程打折”等一系列套路和陷阱。對此,相關部門堅持大力懲治,但仍然屢禁難絕。事實證明,治亂的重拳還不能停,尚需加以更多綜合措施和更強打擊力度。
低於經營成本的“不合理低價遊”久治不愈,嚴重擾亂了旅遊市場秩序。毫無疑問,持續有效的監管不可缺位。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為規避監管,往往變換套路為遊客“挖坑”,或以“比賽獎勵”為由,或以“政府補貼”為名,再或透過搜尋引擎網站吸引報名等,令消費者防不勝防。如果一些地方只是採取治標之策應對,誰出了事處罰誰,顯然難從根源上規範市場。
遏制“不合理低價遊”,治本之策在於做好行業規範,使旅遊、物價等部門形成合力,對旅行社的產品、價格等加強常態化監管。同時,打蛇要打七寸,找到“不合理低價遊”產業鏈的利益核心,依法取締強制性、誘導性消費的購物店和非法經營的旅遊景點、體驗消費專案等。相信,加強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的持續監管,定能收到穩定成效。
撰稿王璐
來源: 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