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門峽日報-中國三門峽網
金秋是探索一個城市最好的季節。雨後初晴的三門峽,最明媚的一縷陽光灑落在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裡。
新落成的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緊靠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由南北7個楔形體塊相連而成,嵌在臺地盎然的綠意中。正值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之際,到這裡作一次考古朝聖之行,透過幾代考古人100年的努力開拓,破解千古之謎,探尋華夏文明發展的主根脈,感受東方大陸地平線上最初的文明曙光。
“穹頂之最”開啟史前藝術殿堂
氣勢恢宏的穹頂
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型別。它擁有同時期先進的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和璀璨的文化藝術,攜帶著彩陶因子,以強勁之勢輻射影響了大半個中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構建起了文化意義上的“最早中國”。
遠眺黃河和澗河交匯,近望城市高樓掩去臺塬起伏的黃土。比託黃河、黃土,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以沙黃色為空間主色調,不事張揚又恰如其分。牆面、欄板、吊頂裝飾著廟底溝紋飾壁雕,恢宏的序廳高堂之上,鏤空花飾的巨型穹頂天光流淌下通透得晶瑩,若幻若真,形成渾然浩渺的時空感受。這個重達13噸的穹頂,摘取了國內建築藝術造型穹頂的“重量之最”。
三組泥土色的雕塑群,是闊大序廳內吸睛的“頂級流量”。仰望古人,“走向廟底溝人的生活”,同一片土地上,現場嘗試和正在狩獵、勞作、製造、祭祀的古人對話。從茹毛飲血,到衣食文明,到垂拱而治,遠古人類逐步走向文明的群體形象在此直觀再現,營造出史前藝術殿堂的視覺氛圍。
“花開中國”芬芳未央
“花開中國”展覽
“鴻蒙初開,乾坤始奠;百卉含英,花萼相輝;芳花未央,永續華章。”館內基本陳展《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以“花”為意象,站在新石器時期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以獨特視角講述廟底溝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發展全程。
廟底溝彩陶是最初的中國這一文化共同體最亮麗的標誌。考古學家嚴文明盛讚:“廟底溝彩陶很厲害,影響很廣泛,其他地區只要有彩陶就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他認為,以廟底溝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就好比花心;山東、燕遼、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區好比內圈花瓣;閩臺、粵桂、滇、康藏、新疆、內蒙、東北等文化區,好比是外圍花瓣。這樣,就好像一個三重結構的重瓣花朵,像一朵花一樣,花心和花瓣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離,保持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持續發展而不中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廟底溝之“花”有著豐贍的意蘊。這“花”是生命繁衍之花,是文化之花,是華夏之花,盛開在中國大地,成為華夏民族的來源和文化基因。
史前藝術浪潮的高峰
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目前陳列展出文物近4000件,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是國內彩陶文物展出數量最大、型別最全、跨越考古年代最長的彩陶文化集合展示。
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展覽
黑、紅、白的簡單組合,造型和線條的斑斕變幻,泥土和烈火的久遠融合……館內豐富的展品彰顯著先祖對三門峽最慷慨的饋贈。6000至5500年前,它們誕生在三門峽這片黃土之上,歷經歷史的煙雲,百十年間在這裡又重見天日。這些彩陶精靈構成穿越千年的時空走廊,擺在親臨者面前,就是無盡的故事,勾畫訴說著史前時代的精神氣質、時代面貌。
館內陳設文物
廟底溝彩陶一器一繪,每件圖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獨特的藝術性,它的創造者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潮流達人”。魚紋陶盆、紅色陶缽以及澠池仰韶村發掘出土唯一完整的陶器月牙紋彩陶罐,在一排排帶著修復痕跡的展品中引人關注。殘缺的陶片被重新組合,展現在世人面前,坦然呈現著歷史的千瘡百孔,但總有微光燭照著幽暗。
館內陳設琳琅滿目
展廳裡,慢下腳步,一件件看下去,不只是一聲嘆息。也許一個時代的潮流、愛好和審美在變,但核心的精神仍一脈相承。繪彩寫韻、丹青不渝,先民們掀起了“中國史前時代的第一次藝術浪潮”,給我們留下恆久的心靈印跡和創造意識。
現代建築“金盆聚寶”的“廟底溝彩陶版”
與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隔青龍澗河遙望,現代化的三門峽高樓林立,地標建築國際文博城“金盆聚寶”點綴著天際線。展廳內,帶著泥土斑駁的紅陶缽呈圓鼓曲線造型,誕生幾千年後經考古發掘重見天日,從色調到造型,它儼然就是現代構架建築“金盆”的“廟底溝彩陶版”。古人與今人,審美竟如此相似,歷史就是如此猝不及防、引人入勝。廟底溝彩陶的“前世今生”,穿越千年,謎一般的神奇。
造型古樸大氣的展廳內景
穿過首次展出的“中華第一夯”,城煙遺址陶窯裡火光跳躍,廟底溝先民在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不斷豐富著精神世界。魚、鳥、花卉是彩陶上出現較多的圖案,這更像是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田野生活的真實寫照。先民們在陶器上刻畫符號記事,利用礦物顏料在陶器上描繪彩畫,用陶土塑造小動物的可愛形象,製作骨簪、陶環、墜飾美化自己,滿腔熱情地探索追尋人與自然的美。
先民的“詩與遠方”
8000年前的骨笛陳列在展廳,悠揚的樂聲彷彿在耳邊呼嘯,天籟般迴響。篝火噼啪,鳥鳴獸走,起風落雨……以彩陶為造型的展廳內,四角響起遠古人類生活的聲音,站在通透的穹頂之下,來自遠古的聲音不斷匯聚入耳。
文物展示
遠古人類的語言雖無法考證,但此刻不妨推測他們的喜怒哀樂、音容笑貌,諦聽人類文明“童年”的歌聲。身臨其境,古今互動,體會遠古人類的浪漫與深邃,是一種無以言說的奇妙,讓人不禁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先民也有自己的“詩與遠方”。
兩個展廳之間是一處彩陶之路,地面象徵探方的鋼化玻璃橋面之下,模擬了發掘場景,隱約可見到彩陶殘片紋飾、石質工具變化。VR虛擬現實技術以及體感互動、幻影成像裝置等大量現代高技術手段的互動運用,好像走進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的場景,單一刻板的姿態瞬間得到放鬆,隨著沉浸式體驗,感覺直接走入了生動的遠古洪荒時代。
回顧·致敬·前行
在展廳出口走廊,地面上以投影方式按序向前迴圈閃現原始人腳印、草鞋腳印、布鞋腳印,直至出口的現代皮鞋腳印。兩側牆面出現相應時期的人物形象,同步向前走動,偶爾有人側身向參觀者打招呼,告別致意。
像一朵花一樣,“最早的中國”文明之花綻放在廟底溝彩陶之上,吾鄉吾土,那是最美的血脈生命之花。中國考古走過100年,從時間的斷面上探究史前中國的時代面貌,一點一點完善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知。
在中國現代考古發端之地,我們鄭重回顧,我們俯首致敬,然後再繼續前行。
( 編輯:李建新 )
本文來自【三門峽日報-中國三門峽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