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峪 陶滸 繪
傳說,秦嶺潼關段七條著名的峪道是七仙女不經意飄落到人間的錦繡羅帕。如果真是這樣,麻峪真的是玉皇大帝最不待見的女兒。論雄偉高大,麻峪的山峰遠不如桐峪和太峪;論景色秀麗,它不如善車峪和蒿岔峪;論神話傳說,它更不如西潼峪的奇異夢幻。正因如此,其他峪道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唯獨麻峪在我的行程中留下了空白,這不能不說是我人生中的小小遺憾。
不久前,我和幾位文友一同去登山,因為麻峪道路崎嶇難行,我們不得不放棄進峪的計劃。回來後我一直悶悶不樂,總想找個機會走進麻峪。還好,前兩日雨過天晴,天氣難得的涼爽,我帶著夫人,約了朋友,再次向麻峪發起了挑戰 。車開到麻峪口,我們徒步前行。
名字由來
《潼關地理志》記載,麻峪生長著大量的狼麻草,因而名其為麻峪。但在網上,我還查到了另一種說法:遠古時期,麻峪洞口溝的山嶺上,盤踞著一條惡龍,這條惡龍法力無邊,經常欺負山下百姓。人們雖然對這條惡龍恨之入骨,但卻束手無策。後來從山下走來了一個麻臉婆婆,她和惡龍在峪道里激戰三天三夜,最終制服了惡龍,並將其壓在秦嶺之下。後來人們才知道,那位麻臉婆婆是南海觀世音菩薩幻化而成。至今,居住在麻峪口的老人還說,每當下雨時,人們還能聽到那條惡龍在山間裡的怒吼聲,隨著怒吼,麻峪河水勢洶湧,山石滾動,轟隆隆的聲音響徹山間。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麻臉婆婆,把這條峪道命名為麻峪。
在探訪過程中,我還聽到了另一種說法。過去麻峪種植、生產的苧麻質量特別好,在秦晉豫三省很有名。一些商人經常來這裡收購苧麻,家裡人問去哪裡,那些商人會說,去麻峪,久而久之,麻峪的名字就這樣傳開了。在去三岔口的溝口,我們還真的看到了村民種植的苧麻。
麻峪關
秦嶺距潼關古城15公里,潼關段大小峪道140多條,其中最著名的有7條,東西跨度28公里。從東向西,第5條峪道是麻峪。麻峪屬太要鎮管轄,距鎮政府8.5公里,南起秦嶺山脊,北至麻峪口村,全長15公里,最寬處2公里左右,最窄處1公里左右。
麻峪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從麻峪的小路可以直通洛南,是關中平原連線陝南的交通要道之一。在清朝末期之前,朝廷在麻峪口設定有防禦工事,稱為麻峪關,是潼關古城防禦工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末年的闖王李自成在潼關南塬大戰失敗後,率領十八騎從秦嶺的峪道逃往洛南,後來又是從秦嶺峪道出商洛而攻佔潼關,由此可見秦嶺峪道的重要性。雖然麻峪關的戰爭記載不像潼關古城戰爭那麼詳盡,但是麻峪口周圍幾乎每個村子的名稱來歷都有一段戰爭的傳說。胡洞村原名落馬胡洞,相傳這個村子是武王伐紂時聞太師戰敗受傷的地方;上鹿嶺和下鹿嶺原名絕龍嶺,是聞太師最後戰敗的地方。
清朝末年河南白朗起義,白朗部隊沿著秦嶺攻入潼關,官軍潰不成軍,麻峪附近村莊的人們大都躲進了山裡。解放前,麻峪通往洛南的路更是土匪橫行,據《潼關縣誌》記載,盤踞在秦嶺的土匪大小有十幾股,其中潼關最出名的土匪郭煥朝就在潼關和洛南交界的嶺上打家劫舍,兩縣人民深受其害。解放後,郭煥朝和國民黨特務相勾結,襲擊我人民政府,殺害我幹部群眾,破壞新生的人民政權。後來在解放軍的持續打擊下,秦嶺峪道的土匪土崩瓦解,通往洛南的秦嶺古道才恢復了通行。我一直試圖尋找麻峪關的遺址,只在《潼關縣誌》的地形圖上看到了它的標識。
麻峪河
進峪道的路就在麻峪河的河床上,沿河而上,曲折難行。麻峪河經過治理,已被砌上了護岸,再也不用擔心河水沖毀道路了。麻峪河的源頭在兩岔口以上的大岔和瓦罐溝,出峪口後在老虎城村和太峪河匯合,再向北流至北歇馬村後分成兩股,一股經陝西和河南的界河雙橋河匯入黃河,向北流淌的河流進入龍兒堰,穿過麟趾塬,進入潼關古城的白蓮池,解決了麟趾塬和古城人民的用水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麻峪周邊群眾以“英雄大戰三神砭,麻峪河水翻過山”的英雄氣魄,修建了一條長度達5裡的水渠,解決了下鹿嶺、纏腰兩個自然村的人畜用水問題。雖然現在纏腰村的居民已經易地搬遷,下鹿嶺早就吃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但那段水渠是潼關人民艱苦奮鬥精神的象徵。
經過河水沖刷打磨,麻峪河的石頭光滑圓潤,線條分明,是很好的收藏品。再加上麻峪的峪道里有沖刷而來的礦石,因而麻峪河會吸引來周邊的奇石愛好者。我的朋友曾在麻峪河的河床上撿到一塊比手掌略大的石頭,正面看是一幅中國地形圖,反面看又是一幅中國行政圖,不但黃河和長江顯示得清清楚楚,甚至還能找到雅魯藏布江和瀾滄江。在進峪的路上,我也找到了幾塊石頭,圖案和花紋都挺好,只是塊頭有點大,帶起來不方便,本想下山時帶上,可下山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了,我為自己的懶惰而懊悔。聽山下的人講,過去有人在河灘上撿到狗頭金,至於是真是假,說的人多了,大家就都相信了。
動植物
清朝之前,官府禁止村民進入麻峪,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戰亂不斷,一些百姓為了躲避戰禍舉家搬進山裡。峪口的村子叫王坡,可能最先居住在這裡的人家姓王;窯溝,這裡的人居住在窯洞裡;曹巴溝,傳說是一個姓曹的啞巴最先居住在這裡……
據史書記載,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官府正式允許村民進山開墾荒地。現在峪內有一個自然村,分為東岔、西岔、盤頭溝三個居住點,有二百多人,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脫貧攻堅以來,這三個居民點已經整體搬遷到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地方,村子裡只剩下一些不願離開的老人。
據生活在這裡的老人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麻峪有天然森林七千餘畝,森林裡生活著金錢豹、狼、豺等食肉動物,還有野豬、黃羊、麝、鹿等食草動物。後來隨著人類的開荒種地,天然林減少到四千餘畝,麻峪裡的動物大幅度減少。近幾年,政府進行了退耕還林,對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麻峪山裡的動物又漸漸多了起來。現在麻峪裡野豬成群,時常到村子周圍活動,毀壞村民種植的莊稼,但野豬屬於國家保護動物,如何協調野豬對村民造成的損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麝和黃羊大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它們警惕性高,一般人很少能看到其蹤跡。麻峪的鳥主要有野雞、黃雀、喜鵲、烏鴉等,也許天氣過於炎熱,一些鳥兒躲在濃密的樹林裡,它們悅耳的鳴叫給這空寂的山林增添了詩情畫意。
沿途不斷有騎著摩托車上山採藥的人從我們身邊走過,現在正是採摘連翹的時節。路上遇到一個下山的大嫂,因為是週末,大嫂的女兒和外孫要來家裡,大嫂不得不早早下山,僅僅半天,她已捋了約十斤連翹,能賣一百元左右。大嫂說,再過半個多月,山上的五味子就成熟了,到時候進峪採摘五味子的人就多了。每到下午,村子周圍會來許多收購五味子的商販,在村子周圍形成集市。山上除了連翹和五味子,還有柴胡、白頭翁、甘草等幾百種藥材。有一句諺語“秦地無閒草”,秦嶺是一個巨大的中藥材寶庫,經過治理的秦嶺正在用這種方式反哺著這裡的人們。
盤頭峰
馬蓮溝又稱馬蓮口。因其這裡生長著一種名叫馬蓮草的植物而得名。透過網上查詢,馬蓮草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馬蘭花。馬蓮草我沒有看到,倒是在山腳下看到一片片正在盛開的野百合花。那紫色的花兒在微風中顫顫的,晶瑩剔透,讓人心生愛憐之心。在馬蓮溝口,一株碩大的絨花樹正在盛開,樹上飛舞著許多彩色的蝴蝶,紅色的花兒柔柔的、細細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和那些飛舞的蝴蝶交織在一起,整個天空似乎都成了紅色的。絨花是治療咽炎的特效藥,朋友在樹下撿拾飄落下來的絨花。我還看到了野蘿蔔,花形美麗,據山裡的老人說,它的根莖是麻藥,也是止血的特效藥。也許我孤陋寡聞吧,馬蓮溝裡的許多花,我不僅無法寫出它的形狀,甚至無法說出它的名字。
地洞溝,沒有人說得清這條神秘地洞的長度,現在就是那些經驗豐富的採藥人,也不能說出它的確切位置了,更別說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旅遊者了。還有一種說法,那條惡龍並沒有被麻婆婆壓在山下,而是趁著麻婆婆一不留神,從這個地洞逃走了。據說,這條地洞一直通向了東海龍宮。依我的性格,我非常喜歡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洞,頗想順著小路去尋找那個神秘的地洞。但是,連常年居住此地的老人都說不清它的位置,我真的有點痴心妄想了。我有點懷疑那是我們的先民採礦留下的古代礦坑。我正胡思亂想之時,一條綠色大蛇從我的腳下劃過,順著小路竄入茂密的灌木叢中。一時嚇得我臉色發白,手腳僵硬,想走,卻邁不開腳步。朋友拉著我連跑帶跳地跑開了。過了好一會兒,我的心還是怦怦亂跳。朋友安慰我說,那只是一條無毒蛇,很少傷人的。
盤頭嶺距離峪口約7.5公里,因其主峰遠望酷似一個盤著高高發髻的女子而得名。如果說馬蓮溝和地洞溝是蒙著面紗的新娘,那麼盤頭溝就是一個雍容華貴的女子了。此刻,盤頭峰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看著盤頭峰,讓人想起了唐朝美女楊貴妃,想起了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女子,難道她是等待著皇帝接她回長安嗎?也許是為了配合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在距此不遠處的兩岔口,有兩塊緊緊依偎的巨石,人們稱為愛情石。由於上山的路上長滿了雜草和灌木,看來,盤頭溝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留守者
麻峪裡的村子三三兩兩散落在麻峪河兩岸,村子裡無一例外地居住著老年人。村民們居住的舊房子還在,一座座房屋大門緊鎖,唯有殘垣斷壁和庭院裡的樹木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房前屋後長滿了高大的核桃樹,核桃密密麻麻,這裡的核桃果實小,果皮堅硬,油氣大,吃起來口感好。古語說:“六月六,灌滿油。”再過十幾天,核桃就成熟了,搬遷到山外的主人也該回來採摘他們的豐收成果了。
順著小路轉過彎,幾聲犬吠把我和朋友嚇了一跳,接著就聽到主人訓斥狗的聲音,那條黃色的土狗搖著尾巴躲到院子的角落裡去了。主人是一個長者,慈眉善目,舉手投足間有一股道家隱者的風範。
主人邀請我和朋友坐在屋簷下,給我們衝了一杯蜂蜜水。我和朋友喝著帶有中藥味的蜂蜜水,甘甜的感覺激盪在心裡,一下子把疲勞和炎熱沖滌得乾乾淨淨。老人告訴我,他今年八十一歲了,坐在旁邊、腿腳不太好的是其弟弟,今年八十歲。他們的孩子都去了縣城,一個做生意,一個在單位上班。孩子們讓他們住到城裡去,被他們拒絕了。
老人除了種植幾畝玉米外,還養了十幾箱蜜蜂。剛才老人給我們衝的蜂蜜是雜花蜜,山裡的藥材多,雜花蜜是最好的蜂蜜。怪不得我們剛才喝的蜂蜜水有一股濃濃的中藥味。老人的院子裡養了許多花,其中最漂亮的就是馬蘭花了。離開時,老人又給我們衝了一杯蜂蜜水,我和老人拍照留念。
除了養蜂的老人,我們還遇到了其他老人,他們無一例外的樸實熱情,不善言辭,但說起這座山的物產和故事卻滔滔不絕,如數家珍。這些大山的留守者,他們在大山生活了幾十年,熟悉大山裡的一草一木,用他們經常感嘆的詞語,那就是故土難離。也許,他們是守護著心裡的夢。
財富山
從盤頭溝向上的路愈來愈崎嶇,森林也越來越茂密。到達兩岔口,從這裡分路,一條路向西,稱為西岔,是著名的礦區;一條路向東,稱為東岔。從東岔走到大岔,就到了秦嶺山脊,這是潼關和洛南的分界線。
潼關黃金資源開採歷史悠久,據《潼關黃金簡史》記載,僅麻峪內發現北宋採礦遺址就有七十二處之多。中國曆代官府都禁止民間採金,認為“採金多,則背本趨末者眾,不宜誘之”。官府把採金的人稱為“礦寇”。《潼關衛志》記載,明神宗萬曆年間,潼關衛兵憲蕭應宮用霹靂手段處理採金事件而得到政府的獎勵。他採取的措施是“立斃杖下,礦徒解散”。嘉靖二十九年,潼關衛指揮使盛德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他率兵清剿“礦寇”,遭到反抗,兵潰身死。由此可見,採礦與反採礦的鬥爭是多麼激烈。
潼關金礦開採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發展於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發展到高峰。1985年,為了發展經濟,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開採金礦,當年潼關縣黃金產量達到了兩千多兩,一舉跨入了全國產金大縣的行列。到上世紀90年代初,潼關黃金的開採為縣域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無序開採和亂挖濫採問題的日益嚴重,引發了環境汙染、黃金走私、資源浪費和行兇搶劫等一系列問題。
潼關小秦嶺地區的混亂局面引起各方面的關注,新聞媒體先後以《黃色悲劇》《黃海》《擋不住的誘惑》等為題,對小秦嶺黃金開採亂象進行了曝光。
潼關小秦嶺礦區亟須整頓。潼關縣人民政府先後多次對礦區盜取國家礦產資源、“三小”提金進行了重點整頓,尤其是對礦產資源重新進行整合,扭轉了礦區混亂的局面。
下山時,我們恰好遇到了幾個從礦區下班的工人師傅,他們是陝南漢中人,有幾個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好多年,他們對過去麻峪採金的亂象記憶猶新。據他們說,那時候採礦的、撿礦石的、做生意的、搞運輸的,每天達數千人,每天都演繹著人間悲喜劇。他們又說,這些年,經過整頓,資源被分配給有資質的公司,公司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人們的安全有保障,工資有保障,更不會打架鬥毆,生活工作在這裡,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聽到工人師傅的話,我心裡想,他們才是麻峪“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的見證者。
回到了麻峪口,恰逢一位老者在村口乘涼,老人給我們講起了斬家溝的傳說。傳說李世民在東征王世充的過程中,看到麻峪口王氣升騰,就用他的龍泉劍斬斷了龍脈,以保證李家天下永世安寧。由於老人用方言講,我一直不知道老人所說的“斬家溝”怎麼寫,只好自己臆造了一個詞語來代替。李世民斬龍脈的傳說在很多地方流傳,無論在哪裡,都無非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家鄉是一個非凡的地方。
夜幕漸漸落了下來。在夜幕的籠罩下,回頭望去,麻峪的山峰顯得異常的寧靜,異常的神秘。我突然發現,我在主觀上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麻峪並不是玉皇大帝最不待見的女兒,她內秀而慧中 ,他不被人讚美欣賞,是因為她俊秀的面龐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她是在等待有緣人來揭開這層面紗。回來後,看到潼關電視臺正在播放麻峪盛開的木槿花的短片,只見山嶺上大片大片的木槿花正在盛開,紅色的木槿花把麻峪渲染得紅騰騰的,宛如從山間升起的紅雲,真的美麗極了!
看來,這位神秘的女郎,距揭去神秘面紗的日子不遠了。
□詹建軍 2021年10月24日《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