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蠟石小擺件
年代清
尺寸8.5×4.5×1.9cm. (3 3/8×1 3/4×3/4 in.)
黃蠟石質,肌理沉聚,紋脈繚繞,狀若臥峰,凹陷出如似山間棧道。石體質地細密堅硬,色澤奪目。據記載古時黃蠟石生產極少,《金玉琑碎》載:“臘石者,真臘國所出之石也,質堅似玉,非砂石不能磨與琢也。昔人曰碔砆亂玉,碔砆即臘石也。”自明代,以其質地和外形奇特怪異而被收藏並進貢皇室。如此件擺設於几案,饒有意趣。
明 銅鴨香薰
年代明
尺寸26×13.5×32.8cm. (10 1/4×5 3/8×12 7/8 in.)
香薰銅製,鑄以鳧鴨形,長頸挺直,昂首啟喙,作啼鳴狀。其目作圓環,雙睛鼓突。雙翼後斂於身側,短尾後翹,雙掌佇立,有力抓地。鴨之神態唯肖,翎羽自然舒展,雕刻細緻,栩栩如生。其背羽處設小蓋,可以靈活放置薰香。鴨嘴與鴨身通暢連線,羽翼層疊處留有透孔,焚香之後香菸四溢,嫋嫋而出。整器造型小巧別緻,設計巧妙,集實用與美觀於一體,置於書房,盡添幽趣。 古人焚香以驅避蚊蠅,薰香一事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進入貴族階層的日常生活。他們除了使用山巒重迭的博山爐,也使用以鳥獸為形的薰爐,其常見造型有狻猊、甪端、麒麟、鳧鴨等。唐宋時鴨形香薰為文人喜愛之器,因它造型可愛,多用在書房與閨閣帷帳之中。鴨薰較於其他香爐,少了皇家貴氣和宗教的嚴肅,多了貼近生活的情趣。古代經常有詩描寫鴨薰意趣或以香鴨託物言志表達情思,如李商隱的“舞鶯鏡匣收殘黛,睡鴨香爐換夕薰”,范成大《西樓秋晚》 中有“晴日滿窗鬼鶩散,巴童來按鴨爐灰。”等等,可見鴨薰寄託了古人在帷帳之中的閨閣情思。
明 銅朱雀擺件
年代明
尺寸32.5×8×25.7cm. (12 3/4×3 1/8×10 1/8 in.); 2910.1g
朱雀精銅製,形態精巧生動。雙眼圓睜,尖喙下鉤,尾羽豐美,短尾上翹,昂首站姿,體態豐腴。 朱雀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獸之一。它代表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有從火裡重生的特性。《楚辭》記載:“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興。”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 它的象徵含義又多了丙丁與夏季。本品的朱雀形象整體造型古樸大氣,典雅傳神。
明末清初 黃花梨樹瘤隨形筆筒
年代明末清初
尺寸14.5×6.5×13cm. (5 3/4×2 1/2×5 1/8 in.)
筆筒以黃花梨為材掏挖而成,敞口,深腹,平底。外壁取意自然而加以人工烘托雕刻,隨形作樹瘤形狀,溝槽交錯,仿生紋理塑造逼真,曲曲盤繞,如行雲流水,如同置老樹槎根於案頭,觀之有自然意趣。
清中期 雞翅木佛手墨床
年代清中期
尺寸9×4.5×2.7cm. (3 1/2×1 3/4×1 1/8 in.)
墨床以整塊雞翅木製成,依據天然紋理設勢造型,巧施浮雕、透雕、線刻諸法,作佛手片葉。佛手老幹遒勁,順勢伸展。葉面憑證,葉脈舒緩自然。古人制器愈在細小處,愈見功力。制者在盈寸咫尺間以雞翅木取意自然生趣,天工巧做,佛手枝葉隱起自然,宛若天生,趣意別緻。 雞翅木又稱“鸂鶒木”。紋理獨特,較黃花梨略輕,紋飾織密迷離,映日浮動,真如錦雉彩羽。 香椽果,形狀若手掌,果皮粗而厚,有異香,果皮可供人入藥,民間泛稱“佛手”,取其吉祥諧音“福壽”之意。
清 米粒珠沉香手釧
年代清
尺寸1.9cm. (3/4 in.)diam.×18
手釧由十八顆米粒珍珠、珊瑚鑲嵌沉香串成,中間結珠珊珊米粒珠嵌珍珠萬字紋,佛頭系絲線,連碧璽結拍,上下有珊瑚珠、米珠陣列連線,墜角飾珊瑚米粒珠。此件手釧工藝精良,風格精緻華麗。 手釧是清代后妃日常生活的裝飾品,可挽在手腕上或拿在手中,也可掛在便服衣襟的紐扣上。製作手釧的有翠、玉、寶石、瑪牆、珊糊、菩提、青金石等,以寶石、翠玉最為珍貴。組成手串的十八顆念珠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分別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據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
清中期 紫檀框金絲楠木心王羲之書法匾
年代清中期
尺寸73.5×29.5×1.7cm. (28 7/8×11 5/8×5/8 in.)
此匾橫幅,楠木為心,上等紫檀為框,陰刻王羲之行草,落款: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刀工犀利,似行雲流水,盡展王右軍之風度。楠木木質偏軟,適於雕刻,但又易走刀,往往一絲失誤即毀全篇,所以要求鐫刻者以刀代筆,有墨筆亦有龍蛇精神,成此匾非大師不可為。 此匾為書房懸掛之雅物,是典型的文人匾,做工精緻,白色的字口與金燦燦的楠木地和沉穩的紫檀色形成絕妙的和諧,令人觀之忘憂,陡生敬仰之情。以常見之匾額,成文人之雅物,恰是古人尊重傳統之體現。如此看來,此匾選材、製作、鐫刻絕佳,乃清心蕩俗之物。
明 石雕春山秋水筆山
年代明
尺寸20.6×4.2×15.5cm. (8 1/8×1 5/8×6 1/8 in.)
石筆山,作五嶽式,山石嶙峋,奇峰高聳,兩面浮雕春水秋山紋飾,作群山環抱,坡坎起伏,草木茂盛。一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意境,一面“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杜甫《春水》的詩意。置於案頭,韻味十足。此筆山帶原配底座,曾經清洗打磨。 筆山是我國古代文房用品之一,亦稱筆架、筆格,是文房用品中架筆的小物件。古人作書畫時,在構思和暫息間藉以置筆,以免筆桿週轉汙損他物。據瞭解,筆山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後經過歷代發展,其式樣雖繁多,但主要以山形居多。筆山的典型特徵是小巧,一般來講大不過盈尺,不但實用,而且可供賞玩,以既可供於案上,又可玩於掌中,可遠觀,亦可近取。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