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鑑定的幾個要素中,包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漿的前身是器物製作時候的痕跡,是當時的加工光澤與後期墓葬埋藏、氧化、侵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充分弄懂古玉的光氣(包漿),對我們鑑定古玉真偽至關重要。
我們知道,古玉在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並非砣具,那只是提供動力的部分,而真正接觸玉器的是解玉砂。隨著器物被加工,解玉砂在玉器表面不斷遊走,這個過程中,其與玉器表面會發生摩擦作用,我們稱之為“砂拖光”。
這個摩擦作用是原始而緩慢的,是隨著砣具的正反向而往復磋磨的。因此,解玉砂所到之處,玉器表面都會受到作用力,也會產生相似的磨損效果。
在解玉砂的摩擦下,玉器表面會產生漫反射,也就是每一個點都會發光,且光澤度基本一致。這種光澤一定是柔兒且舒服的,我們俗稱為寶光,不刺眼,越看越有味道。
這種光澤,不同於現代的高速旋轉拋光機,現在的打磨拋光使用金剛砂,電動機轉速極高,在跟玉器接觸的時候,剛猛而有力,所到之處,摧枯拉朽,毫不憐香惜玉。請看下圖所示:
這便是現代高速機光下的仿古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器物表面呈現大面積高光,光澤很賊,刺眼,毫無精光內斂之感,而且在工痕溝底處,由於拋光機很難深入,因此沒有光澤,這種仿品有一定迷惑性。
古玉的鑑定是眼學,需要不斷積累經驗,而鑑定要素,不離料、工、形、紋、沁色、包漿六個方面,全真為真,一偽俱偽。而只有多上手真品,最起碼多看真品,在面對仿品之時,才不會迷惑。
來源:沐有知識文化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