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牡丹”油滴盞
在我的見識中,建盞“黑牡丹”是一款瑰麗非常的臻品,無論其型束口蠻腰,還是敞口笑天,或是方塘一鑑,抑或其它各異造型,均以烏金瓚底、白銀展花,一瓣瓣、一朵朵綻放盞中, 彷彿天仙採擷國色天香撒向人間,恰好被人託掌接下。
闕梅嬌,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美胚女子。她五官周正,一雙丹鳳細眼閃爍著非同尋常女人的睿智光芒,苦盡甘來的龍頭小鼻撐起如沐春風的臉龐,酷似唐代仕女的櫻桃小口,體現她能說會道的特徵。
闕梅嬌在建陽池中陶瓷廠長大,那可是千年建盞老窯的所在地。自小聰慧好學的她,涉世之初就黏著父親和哥哥,在車間耳濡目染。16歲初中畢業,闕梅嬌就在陶瓷廠當了一名工人,在和泥、洗泥、壓坯等工序崗位上歷練。1991年瓷廠不景氣,她調到建陽城關服裝廠當工人,因大城市機械化生產的衝擊,次年,闕梅嬌乾脆停薪留職,獨闖廈門開起了服裝店。或許是冥冥之中的機緣吧,日見經營服裝不如毗鄰賣紫砂壺、瓷器,闕梅嬌心裡湧起了迴歸本行的創業衝動。
經過幾個輾轉反側的難眠之夜,闕梅嬌想起自己在陶瓷廠當工人時,曾有過一個上頭派來的專家小組,駐廠三年專門研究唐宋建盞的生產恢復工作。於是她很快聯絡到了當年駐廠專家之一的李國章老師,得知李老師還在德化從事陶瓷生產和研究,闕梅嬌便毅然關閉了服裝店趕赴德化拜師學藝。她的小哥曾是建陽陶瓷廠的供銷,得知妹妹傾心建盞研製,走南闖北的他介紹妹妹到了黑陶發源地山東龍山學習。在那裡,闕梅嬌悉心學習拉坯、溼刻、 印坯、打磨、亮光、碳化等工藝流程,之後,又到“瓷都”景德鎮學習了三個月的彩瓷,並有緣遇上另一位陶瓷專家官保中,並被其收為門徒,主攻器形制作。1994年,闕梅嬌再次轉身德化,在李國章老師門下邊打工邊學藝,一學便是三年。
1996年,闕梅嬌學成歸鄉。記得那個夏天,天氣燥熱,幾隻知了躲在建陽水東一個山坡的梧桐樹上“吱吱”發聲。那是已經倒閉的建陽織布廠所在地。幾棟破舊的青磚樓房外加一座土瓦平房,就是織布廠的全部。由於資金不足,那年, 她僅租用了佔地300平方米的土瓦平房,掛牌成立“福建建陽建窯陶瓷研究所”並擔任所長。由於創業前的厚實積澱,在當年的11月,闕梅嬌就進行了第一窯的試燒。經歷七八十窯試燒之後,喜悅降臨,起初是烏金,之後是茶沫,再後是兔毫、油滴,直至黑盞現銀花,闕梅嬌激動地命其名為“黑牡丹”。
成功的喜悅對闕梅嬌來說,彷彿曇花一現。產品出來了,可市場在哪裡?畢竟崇尚早已遠去,玩盞雅興尚待喚回。可闕梅嬌的積蓄早已告罄。“自古女人學繡花,哪有女人玩泥巴?”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她的是丈夫,接著是母親、姐姐,就連起初支援她的親哥哥這時候也站在了對立面。
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這就是她的性格!“我就是不信那個邪,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闕梅嬌說。事實證明,她成功了。因為自身對各地黑陶藝術都有鑽研,所以闕梅嬌對建盞的燒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她燒出的建盞,無論是敞口、撇口、還是斂口、束口,都透露出上古的滄桑感,讓人愛不釋手。細觀闕梅嬌最近一兩年的建盞作品,越來越呈現出嫻熟多變的風格,特別是油滴盞和兔毫盞。端詳她的每一個油滴盞,油滴大小恰到好處,疏密有間,錯落有致,立體質感撲面而來;兔毫盞、藍毫系列,釉面如鏡,須毫如針,似若滿天流星滑落天際,真是美妙至極!
2011年,闕梅嬌成立的建陽建窯陶瓷研究所被建陽市政府確定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4年,她的建盞作品又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第九屆海峽工藝博覽會金獎;2015年,她榮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21年2月,闕梅嬌被列入“建窯建盞燒製技藝”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喬夫)
【來源:閩北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