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固體可以用短鐳射脈衝迅速退磁,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根據這一原理執行的所謂熱輔助磁記錄(HAMR)儲存器。然而,超快退磁的微觀機制仍然不清楚。
現在,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HZB)的一個團隊在BESSY II儲存環上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來量化這些機制。他們將其應用於稀土元素釓,其磁性是由4f和5d殼層上的電子引起的。這項研究由該團隊對鎳和鐵鎳合金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組成,瞭解相關機制有助於開發超快資料儲存裝置。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應用物理快報》。
新材料應該使資訊處理更有效,例如透過超快自旋電子裝置,以更少的能量輸入儲存資料。但到目前為止,超快退磁的微觀機制尚未被完全理解。通常,為了研究退磁過程,科學家會向樣品傳送一個超短鐳射脈衝來加熱它,然後分析系統在之後的第一皮秒內的演變。
“我們的方法有所不同。”該研究主要作者Regis Decker解釋說,“在範圍識別過程中,我們將樣品保持在一定溫度,並在許多溫度下開展了實驗,比如從-120℃到450℃下對釓的實驗,以及更高的溫度下(1000℃)對鎳和鎳鐵合金的實驗。這讓我們能夠量化不同溫度下,聲子對超快退磁的影響,其中晶格、電子和自旋子系統的溫度隨時間而變化。換句話說,透過將系統置於一定溫度下,我們在超短鐳射脈衝後的給定時間捕獲晶格條件,並在那裡進行測量。”
元素釓有4f和5d的電子軌道,這有助於實現它的鐵磁性。溫度越高,結晶樣品振動越多。正如物理學家所說,聲子的數量越多,由電子與聲子從晶格中散射而產生的自旋翻轉就越有可能發生。
利用非彈性X射線散射(RIXS)方法,物理學家不僅能夠確定在給定溫度下聲子的數量,而且還能夠區分聲子與4f電子和5d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使用嚴格的X射線光譜對稱選擇規則,成功區分了4f和5d電子的散射率。
資料表明,局域4f電子與聲子之間幾乎沒有散射,散射過程大多發生在5d電子與聲子之間,只有在這樣的場合會發生自旋翻轉。“眾所周知,電子—聲子散射是超快退磁的主要觸發因素之一,我們的方法證明,這隻適用於5d電子。有趣的是,它還顯示存在一個溫度閾值,這取決於材料——低於這個閾值就不會發生這種機制。正如理論預測的那樣,這表明在較低溫度下存在另一種微觀機制。”Decker說。 (馮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