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平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活動,無論要去哪裡,都要靠一雙腳,如果腳部出現了疼痛,活動受限,走幾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樣,或是站立著都覺得疼痛不適,那走路這麼平常的事情便有如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
中老年人出現腳底板疼,常有以下3種病因
病因⒈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之間的人群。
發生足底筋膜炎誘因:
①長跑、長時間行走和爬山等活動: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蹠腱膜)組織受到多次反覆的超負荷牽拉。
②肥胖或超重者:多餘的體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較大的壓力。
③扁平足與高弓足: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沒有弓度的緩衝,行走時腳底會比普通人,多承受一倍的壓力,足底的筋膜就會受到過大的負荷,長時間這樣,就會產生慢性勞損,;而高弓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過度緊張這些都會導致引起足底筋膜炎。
④鞋子: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式長靴會使足底筋膜發生攣縮從而發生足底筋膜炎。
病因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較為複雜,一般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症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長期吸菸、飲酒也會造成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糖尿病病史在15年以上者,患病機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相關。
病因⒊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出現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足跟部等等,而足跟部骨質增生是其中發生最為頻繁的,足跟骨質增生又俗稱為跟骨刺。
這些的病因都分別有哪些症狀呢
⒈足底筋膜炎: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處的疼痛,疼痛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而行走幾步之後疼痛又有所緩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動過度時疼痛又將加劇。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從遠端腳趾上行可至膝部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蟻走感、觸電樣及套襪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糖尿病足,將會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面板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症狀。
⒊跟骨刺
走路時腳跟會有石頭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感覺加重,症狀在早晨時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一步,下午症狀較輕,若足部面板出現紅腫、灼熱時,則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時就醫。
醫生告訴你如何鑑別及治療
⒈足底筋膜炎
①鑑別:急性期需與蹠腱膜斷裂、跟骨骨折等相鑑別;慢性期則要與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鑑別,這些疾病的症狀都極其相似,但可透過可透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區分,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圍的滲液、炎症水腫等情況,MRI可觀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訊號改變,一般健康者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是增厚的,一般>4mm。
②治療: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可選擇具有減震效果的鞋子,高度為1cm最佳,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應減少跑、跳登山等大量的足部運動,並且儘量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以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減輕疼痛,肥胖或超重者,應控制自己的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疼痛較嚴重,兩週未緩解者必須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遵從醫囑給藥,針灸,紅外理療等,一般預後較好。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鑑別:外傷後足部畸形及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都有相同症狀,但是多數患者無血糖過高的病史,外傷後足部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並且患者傷口不會出現癒合困難的情況。
②首先需要治療原發病,一般情況下需終身長期治療,若出現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中尤為重要,對於腳部面板完整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如散步、打太極、游泳等。
⒊跟骨刺
★飲食方面: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菸酒。
★注意保持足部清潔:選擇合適透氣性好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潰瘍加重。
★定期複查
⒊跟骨刺
①鑑別:類風溼性關節炎及跟骨骨折需與跟骨刺做區分,類風溼關節炎有類風溼病史,疼痛多處於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則有明顯外傷史。
②治療:
★選擇軟底寬鬆的鞋子,減少以足部為主的運動,並且控制體重,可用騎車、游泳代替慢跑,既達到了鍛鍊的效果,也不會使足部症狀加重。
★飲食:可多食用新鮮蔬菜、牛奶、蝦米、豆製品等富含鈣及維生素的食物,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儘量少吸菸或者戒菸,避免酗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癒。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急性發作期時可適當臥床休息,可用冷敷減輕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藥物,慢性輕微疼痛可每晚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迴圈,減輕疼痛。還可透過針灸、針刀治療、必要時需採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