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科學的力量,但很少關注背後這股力量,其實它也是有性別之分的。
1、"大男人主義"科學發展下的女性科學家地位
如果問道有哪些女性科學家,普通人估計能想到就是經常宣傳的居里夫人、屠呦呦,甚至連居里夫人的真名是什麼都不知道。
屠呦呦
居里居里夫人真名叫“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嫁給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後,就改名“瑪麗.居里”,世稱居里夫人。一個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的女性。
如果再稍微瞭解科學史的人,會舉出另外幾個女性科學家,例如DNA之母羅莎琳德,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等人。
居里夫婦
我們提到DNA的雙螺旋結構,想到的是男性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卓越且艱辛的科研工作。但沒有羅莎琳德在X射線衍射照片中,首次發現DNA鏈的基本尺寸以及相關資料的幫助,他們的這一發現可能就要延遲好長時間。
而麥克林托克,則是對基因內部複雜的動態調控系統有開創性發現,她發現基因的細微互動,例如“轉座”、“跳動”等。
但在報道中,人們以所謂女性敏銳的直覺和“母性的感同身受”等辭藻,來形容她為何能有如此了不起的成就。
在過去,人們的主流觀點都是認為,作為基因的調控過程,就跟人類社會一樣,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服從某個權威。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
但是麥克林托克更相信,基因之間的互動可沒有那種“大男子主義”,而是一種複雜的整體性互動。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傳統觀點,都是女性主陰,陰柔感性,容易情緒化。男性剛陽,堅毅理性,而且對待事物的態度是客觀公正。
而這種觀點的形成,無非就是男權社會的結果。例如在古代日本或者其他具有社會平權結構特徵的區域,倒是男性是情緒化的象徵,比如天照神是女性,月讀則是男性。
而對於女性科學家,賦予“直覺”、“同理心”之類頭銜,也讓不受女權主義者擔心,這樣只會更加深性別的成見和區分。
2、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學理論的選擇確實存在偏愛
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女性的工作風格和男性的工作風格上的區別。女性在工作中更加傾向於相互協作,而男性則是更有競爭風格。
以至於有人說,在科研工作中,女性更喜歡類推和基於模型的方法。而男性則偏愛量化和邏輯推理。
而這種工作風格的傾向,而讓男性科學家和女性科學家,在選擇科研專案的內容、優先次序和方向有所區別。
萬嬰之母、中國醫學聖母林巧稚
在醫學領域,女性科研工作者對產後、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會更加關愛一些。例如中國的林巧稚,作為中國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被譽為“醫學聖母”。
由於她在新生兒溶血癥、婦科、胎兒宮內呼吸等方面突出貢獻,讓中國新生兒的死亡率降到極低的歷史水平。
即使在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女性科學家會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拯救人類事業的科研工作中來。
因此,有人說道,要是女性的地位和在科研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不差於男性。那麼現在的世界,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世界科研領域,會更加註重整體性發展和人類的生命科學領域,而非像現在這樣,會更多地關注工業發展和軍事等極具競爭性格的科研領域。
當然,也有人認為現在是男性主導科研方向,所以有“大男子主義”的視角來左右選擇科學理論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女性主導科學領域時,就會更加客觀。
現實中,同樣也有不少野心勃勃的女性,她們同樣也會“大女人主義”。同樣也會利用自己的權威和價值觀,去左右科學發展方向和領域選擇。
也就是說,科學具有性別這種境況,並不會有多大的改觀。都是社會優勢群體的視角和利益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