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如何演化的?它的命運如何?這經典的“宇宙三問”已成為人類渴望揭秘的永恆課題。
自從引力波被捕捉、黑洞照片被公佈,引力和宇宙學成為更加活躍的學科和國際競爭高地。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理論物理所)黨委書記、所長蔡榮根看來,“宇宙”將成為未來重大科學發現的“溫床”,期待著人們去探索。
“人一輩子就應該不斷努力”
對於蔡榮根來說,自己首先是一名從事理論物理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自己走上理論物理學研究之路,偶然之中也有必然。
中學時代,在所有學科中,蔡榮根最喜歡物理,他的物理成績始終也是最好的。後來大學和研究生便自然而然選擇了物理系。
“其實,當時知道的並不是非常多,尤其在高年級學習理論物理時,更加對其感興趣。”在蔡榮根心中,理論物理旨在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規律和奧秘,是人類瞭解自然本質的驅動力。“探索未知,便是理論物理的魅力所在。”
讀博士,是蔡榮根科研人生中一個有著轉折意義的決定。
從四川大學物理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蔡榮根先在青海師範大學當了物理系教師。然而,可預見的未來數十年的生活,讓蔡榮根在從教5年後作了決定:念物理學博士,從事科研工作。
“那時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是覺得人的一輩子應該不斷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蔡榮根說。
蔡榮根的科研人生在復旦大學物理學啟程,博士畢業後,他在理論物理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理論物理中心、日本大阪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並最終在2000年底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被聘為理論物理所研究員。
從事科研35年來,蔡榮根聚焦引力理論和宇宙學,取得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他發現了引力場方程的Gauss-Bonnet黑洞解,被國際同行稱為Boulware-Deser-Cai黑洞解;證明了宇宙視界具有霍金輻射,被編委選為2009-2010年度亮點論文之一;他提出了以宇宙年齡為標度的暗能量模型,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儘管已經成為宇宙學領域的國際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但蔡榮根依然每天依舊,只要沒有特殊情況,幾乎每天在辦公室工作至深夜,對待科研,刻苦認真努力。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蔡榮根回頭看過去的諸多選擇,有欣慰也有遺憾,“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衡量自己適合做什麼,要追求個人內心的呼喚,做適合自己的方向。”
“作為導師,我是誠惶誠恐的”
作為導師,蔡榮根的“傳道解惑”有些不一樣,他時常把自己的失敗的教訓、人生的遺憾分享給學生們。
“我覺得這個可能更有意義,學生遇到更多的也是困難。”蔡榮根說。老師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帶領學生進入領域,二是在他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往前走。“學生很順利時,他往往不需要指導。”
不過,蔡榮根坦承,20年前剛開始帶學生時,“是誠惶誠恐的。”那時,他自認為經歷尚淺,與學生探討交流也僅限於學術問題。後來,隨著人生閱歷的積澱,他愈發覺得,生活和思想的交流也十分重要。在學問之外,他與學生吃飯時、閒聊時,會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
在蔡榮根曾經的博士生、理論物理所副研究員李理眼中,蔡老師非常勤奮刻苦,為人處世非常嚴謹認真。
李理說,“蔡老師時常告訴我們要‘抬頭看路,低頭幹活’,科學需要求真務實,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花時間花精力認認真真幹活。”
如今,蔡榮根已培養學生近20名,他們有很多獲得了中科院院長優秀獎、中科院“朱李月華獎”,日本學術振興會的JSPS fellowship,德國洪堡獎學金以及歐盟的瑪麗居里獎學金等,多人已成為國內外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相關學科的研究骨幹。
如今擔任著書記和所長的蔡榮根每天的行程被科研和行政工作安排得滿滿的,但只要一有空,撰寫引力和宇宙學方面的科普文章。同時,每當受邀做科普講座時,他也都會盡量擠出時間,並精心準備報告內容。
今年6月,他應邀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史家寨學校,給這裡的初中生做一場關於“黑洞和引力波”的科普講座。學生們在校長借來的幼兒園多媒體教室裡,正襟危坐,從小小的投影屏中汲取著無盡的知識。
在講座的最後,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令蔡榮根感到驚奇、甚至驚喜。他也更加深感科普的責任和意義重大。
在蔡榮根看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為年輕一代提供機會,至少讓他們開闊眼界,瞭解科學的前沿是什麼、為什麼這些問題是重要的等等。
“從國家戰略角度,科學普及和科學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兩翼。從個人來說,科普,是科學家應盡的社會責任。”蔡榮根說。一方面,科研經費來自納稅人,科學家有責任告訴納稅人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另一方面,科普在於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精神,這對塑造年輕學生們的三觀,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基礎研究需要良好科研生態”
作為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蔡榮根是一個研究所的“領航人”。
蔡榮根表示,理論物理所聚焦基礎科學問題,這些內容研究主要是以好奇心驅動的,探索自然的本質和知識的邊界。這些基礎研究看起來與日常生活有點遠,但卻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的“總開關”,它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發達國家無不是利用基礎研究的突破帶來產業變革而成為世界強國的。從幾次科技革命的歷史就可以看清楚,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會帶來顛覆性的、引領性的技術突破,如果沒有基礎原理的突破,顛覆性、引領性的技術突破是不可能的,科技強國也就無從談起。”蔡榮根在今年9月份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科技報國創新為民”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如是說。
蔡榮根說,理論物理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基礎性、長期性、難以預測性等特點突出,良好的基礎研究生態顯得尤為重要。
“弘揚科學家精神,倡導優良學風,作為國立研究所,應該做這個榜樣。”蔡榮根介紹,在理論物理所,科研考核、職稱評審不以論文數、獎勵情況等為標準;營造“咖啡館文化”,鼓勵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員充分交流、碰撞爭論,催生思想火花和創新性研究成果。此外,倡導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特別注重廣泛深入的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
如今理論物理所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從事科學研究也離不開理想和信仰的指引,我和同事們都願意將自己的科研與國家的科技事業相聯絡,為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祖國而努力。”蔡榮根說。
40多年來,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理論物理所開展理論物理前沿研究、培養理論物理人才隊伍、強化理論物理應用,朝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理論物理中心的目標邁進。
蔡榮根表示,面對未來,一方面夯實基礎研究,繼續營造穩定、寬鬆的研究環境;另一方面,在應用領域更加有所作為,把理論物理知識方法應用到“國民經濟主戰場”,他們正與石油、工程、計算機等領域的企業開展合作,共同解決關鍵核心問題。
“我們會堅守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初心,踏實做好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這三件事,為理論物理學的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蔡榮根說。(韓揚眉)
蔡榮根院士(理論物理所供圖)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