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孩子的教育裡面有一個問題是怎麼繞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為什麼活著。
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只是成人世界裡的哲學困惑,隨手翻翻人類文明寶庫裡的專業書籍就會知道,個體哲學的意識從孩童骨碌碌轉動眼球打量自己所處的環境開始就已經萌芽。
為什麼活著的問題,就算為人父母者自己不有意識的主動提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在不同年齡段自己琢磨。至於自家孩子在你面前提不提這茬談不談論這事,那就得看你與孩子相交相處的模式和深度了。
一句話,孩子不說不代表孩子不琢磨。孩子就是天生的真實的哲學家。為人父母者除了面對,繞是繞不過去的。除非,除非你希望自家的孩子永遠是你羽翼下沒有靈魂不懂自我的乖寶寶,不立志不自強不自立。
繞不過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一件事情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個體的命運只有兩種選擇:不是不夠強大成為陌生人的商品就是強大到將陌生人變成自己的商品。父母羽翼下的安樂窩溫暖得一時護不了一輩子,安樂窩一失去,安樂窩裡面的一切也就成了任人擺佈的商品了。噢,更為殘酷的是,商品還是有三六九等外加殘次品的。
不要爭論有第三種命運:採菊東籬下,歸隱終南山,垂釣渭水河,躬耕臥龍崗。那是待價而沽囤貨待出的勾當,或是承認失敗掛出白旗的無奈。
也不要用偉大和情懷和等等之類的故事去搪塞,只要吃喝拉撒都在人類經濟範疇之內,個體人類的商品屬性就從未改變過。要不然為什麼要發工資和獎金,順便工資和獎金還要論資排輩分個三五九等呢?
所以,好好與孩子相處,共同面對人類繞不開的困惑,將自己的商品價值修煉得足夠強大,即便無法立足在將陌生人變成自己商品的地界,也要將自己個體的商品價值提高到讓陌生人無法輕視的地步。只有這樣,為什麼而活才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