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求求你給我來一針吧!
讓我死我都願意!”
“就一口,最後一口,
以後再也不吸了!”
這是吸毒者毒癮發作時
最常說的兩句話
對他們來說
此刻毒品就是救贖靈魂的天堂
可是他們不知道
在這“天堂”背後
等待他們的卻是
無盡的地獄深淵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全球每年有1000萬人
因吸毒而喪失正常智力和勞動能力
還有10萬人因吸毒死亡
面對如此龐大的吸毒數量及危害
九叔有必要跟你們聊一聊
毒品,是如何一步步摧殘你的身體?
先來了解下毒品的分類
1、傳統毒品
一般指流行較早的毒品
典型代表為
海洛因、可卡因、大麻
其中,海洛因
因危害性及成癮性最大
也被稱之為“毒品之王”
2、新型毒品
指透過人工化學合成的
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
典型代表有
冰毒、麻古、搖頭丸、K粉
據資料顯示
全國現有的吸毒人員中
冰毒濫用者的比例達到了56.1%
現已取代海洛因成為“頭號毒品”
吸食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1.煙吸
將粉末和香菸中的菸絲混合在一起
或直接將粉末放紙上捲成香菸吸食
海洛因氾濫的時候
很多毒販和癮君子都是用這種方法
將人拉下水
2.燙吸
將毒品粉末放在錫紙上
然後用打火機在下面烘烤
等待毒品加熱產生煙霧
再用嘴和鼻子吸入
但這種方法會讓身體
對毒性耐受度增加
導致越吸越沒勁
不少人為了更直接的快感
會採用危害更大的方式
——注射
3.注射
注射的位置分為兩種
一種是靜脈注射
將毒品粉末加水溶解後放入注射器內
再用針管從靜脈注入人體
另一種是極其危險的動脈注射
俗稱“開天窗”
直接在頸動脈或股靜脈注射
毒品會順著血液直接進入腦子
容易當場猝死
一旦發現身邊的人
有以上這幾種異常的舉動
請不要猶豫
立即報警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因為一旦染上毒癮
就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吸毒後人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女,43歲,吸毒時間10年”
“男,46歲,吸毒時間5年”
“女,59歲,吸毒時間16年”
吸毒
不只是一部活生生的“毀容日記”
還是一個身心俱毀的歷程
首先被攻擊的是大腦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部
掌管著人體的記憶力、
情緒、思維能力及肢體動作
而毒品就像是一個bug
會讓這些能力逐漸喪失
“我感覺我整個人都飛起來了”
初期階段
毒品成癮的人會出現
“靈魂出竅”、“手腳消失”等異常感覺
講話沒有邏輯
總是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語
“走在大街上,他們都盯著我看,
他們都想謀害我”
在日常生活中
吸毒者還會表現出
緊張、多疑的情緒
甚至會患上精神分裂症
再是免疫系統
作為人體的守護軍
免疫系統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好幫手
可一旦毒品進入人體
會直接弄死一部分的白細胞
使得免疫能力大打折扣
平常人感冒可能緩幾天就好了
吸毒者可能動不動就感染個肺炎
別人被劃破手,貼個創可貼就行
吸毒者則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
傷口更易發炎、腫脹
最終導致敗血症
此外,由於經常共用注射器
吸毒人員患上各種傳染病的機率
是正常人的幾十倍不止
很多人因此染上艾滋病
最後是血管和消化系統
當吸毒者將毒品注射入靜脈後
血管壁容易發生化學刺激
從而引起感染
造成血管梗阻
繼發起腦血栓,大動脈栓塞
乃至於造成壞死性的脈管炎
只能截肢來保全性命
而人體內的激素
也通通被毒品攪亂
男性的慾望逐漸喪失
陽痿、早洩是遲早的事
女性的大姨媽也變得紊亂
甚至年紀輕輕就會停經
導致不育
毒品不僅僅危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
還直接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破碎
一個原本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男子
吸毒後常偷母親的錢去購買毒品
長時間吸毒後
男子精神逐漸失常
對自己的母親也動不動拳打腳踢
某天鄰居報案稱其母親失蹤
經過警方的調查
竟是這個26歲的男子在毒癮發作時
將親生母親殘忍殺害
並將屍體肢解
而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吸毒的危害講了一千遍
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
忍不住想要吸?
為什麼吸毒難以戒除?
毒品成癮
主要由兩個機制決定
一個是多巴胺
另一個是閾值
多巴胺負責在大腦內傳遞快樂資訊
吃到美食覺得很開心
看到美景覺得很高興
這些都是多巴胺帶來的情緒作用
而閾值則是指快樂的標準值
只有當大腦接受到的快樂資訊
大於這個標準值時
我們才會感受到快樂的情緒
就像燒水一樣
只有到指定的溫度
水才會咕嚕咕嚕冒泡
正常人這兩種機制
一般都是趨於穩定
而吸毒之後
毒品所帶來的快樂資訊直奔大腦
直接讓你爽到飛起
這會給閾值造成一種假象
所以癮君子們每吸一次毒品
快樂閾值就升高一次
只有一次又一次吸毒
增加劑量
才能獲取到最開始的那種快樂
有吸毒者對毒癮發作進行描述:
如此恐怖的情景
願每個人都能遠離
希望大家轉發給身邊年輕人
不要誤入歧途了
參考資料:
[1]男性吸毒者經驗性迴避與成癮行為的關係研究[D].西南大學,2017.
[2]青少年吸毒的家庭因素分析與家庭治療研究[D].蘇州大學,2014.
[3]吸毒人員戒毒康復歷程中的社會支援研究[D].北京建築大學,2018.
[4]風險社會視域下毒品危害防控對策研究[D].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