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
今年我基本沒怎麼寫薦書目的文章,原因是我只推薦自己讀過而且覺得不錯的書。總體來說,這一年我讀書並不多,但讀得異常認真,每本讀了5遍左右,做筆記、寫思考、收穫頗豐。
以前我讀書只在乎數量,喜歡的感覺是不求甚解,簡單的書一掃而過,難一些的書形式上能讀完,但具體能吸收多少,真不好說。
現在來看,這種讀書方法,浪費了我不少時間。當然也有好處,唯一的好,就是從一開始激發了我讀書的興趣,並能讓我一直讀下去。
簡單來講講我今年的讀書方法:
先選好書,要麼經典文學作品,要麼經典理論;
第一遍,通讀,先了解基本情況;
從第二遍開始,細讀,做筆記,寫思考,不懂的地方查資料、看論文;
讀完後,自己講述一遍,加深印象。
這樣下來,花的時間確實多了很多,但有一種以前考研時備考英語閱讀的感覺,摳細節、看整體、理解長難句、反覆鞏固。除了主要讀的書之外,我還會再讀一些其他書籍,作為參考資料,一遍就過,主要是為了加深理解,拓展範圍。
怎麼說呢,有一種剛走上了正路的感覺,不急不躁,有了自己的感覺。
接下來,我來重點推薦幾本書。
一、《魯迅文集》
迅哥兒我就不用再作過多介紹了,大家都知道。《魯迅全集》內容太多,大幾百萬字,目前我還沒讀完,所以先認真重讀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與《故事新編》。
因為上學時,多多少少留一些對魯迅的刻板印象,導致我一想到魯迅,總能先想起“反封建禮教、匕首投槍、像鐵一樣”。事實上,魯迅先生是多面的,在不同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不同面,以前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還是有點侷限。
另外還有年齡加成,太小的時候有些東西無法理解。所以這次重讀,我明顯感覺能看明白的點也多了,自然,有時候難過情緒也會多一些。
比如孔乙己,上學時我和同學常拿他的幾句“經典名句”開玩笑,什麼“茴字的四種寫法”、“讀書人的事不叫偷”,也覺得他和小夥計聊天時有明顯的賣弄成分,感覺這個人迂腐又可笑。
可認真看時我才發現,其實孔乙己根本不是賣弄,而是近乎哀求了。他可能確實迂腐,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他還能怎麼樣呢?看見的,是他被嘲笑,看不見的,是他被人吊起來打,最後被打斷了腿,落魄至死。
社會但凡能好一些,何以至此啊!
在讀《朝花夕拾》時,我讀到了明媚的陽光,也看到了哀傷,感受到了思念,也折服於魯迅先生高超的文字駕馭技巧。他的散文是那麼好,也許他明明有更輕鬆的路,但他選擇了勇敢發聲和持續戰鬥。
《在酒樓上》與《孤獨者》,讀來讓人脊背發涼,字裡行間的思考、矛盾、絕望、微小希望,都需要我調動極大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說實話,讀完心情半天都緩不過來,想來這也是魯迅文字的魅力吧。
我還準備繼續讀下去,爭取到明年,可以把《魯迅全集》認真讀完。
二、《鄉土中國》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直在我書架上,內容不多,可一直到今年過年,我才開始翻看這本書。可能也是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緣故吧,裡面的很多東西,我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些。
這本書最牛的地方在於,它認真回答了一個問題: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到底是個什麼社會?
具體到內容,還探究了社會的組織方式和人格的建構方式,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
認真讀完這本書,我再聯絡自己的成長經歷,有一種梳理過去的感覺,一下子明白了以前的很多事,明白了自己的些許心結。
就拿我們村來講,我們村周圍有很多鄰村,距離也都不遠,近的兩三公里,遠的四五公里,慢跑一會就到。但小時候,我覺得這些村離我都很遠,不只是物理距離上,還有心理距離。
有時候鄰村人到我們村,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們是“外地人”,包括我去其他村趕廟會時,路上也會有一些老人指指點點,說這個娃是哪裡的,應該不是咱們村的吧。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不流通,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係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當然,這種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也就是村)為單位。
第二個是熟悉的社會,鄉村尤其是過去的鄉村,人與人之間基本都是熟悉的,即使叫不上名字,大概也都見過。所以其他村的人一過來,本村人看一眼就知道。當然現在不太行了,隨著城市化的過程,鄉村外流人口大,以前的固定,被打破了。
但我心中還是愛著那個山村,雖然我知道已經回不去了,可還一直記得那些形象、場景、情感和細節。
故鄉,活在了記憶裡。
三、《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不得不說,大師之作,真的是深入淺出,缺乏中國歷史知識的同學,可以拿這本書迅速惡補一下。在這本書中,可以感覺到,作為一個大學問家,錢穆想平心靜氣地探討一下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政治。
雖然在一些朝代,也能看出他的不平穩(想罵人……)。
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忽視中國傳統政治。作者把政治分兩個方面:人事和制度,而這兩方面的特點和變化,都會影響到文化的構成和形態。
很多人聊起中國古代的政治,會用“黑暗專制”四個字概括,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就像提起秦始皇,很多人想到的也是暴虐無度,感覺他好像很無能,就會殺人發脾氣。
但其實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所瞭解的歷史,其實只是一部分。試想一下,如果嬴政只會殺人和發脾氣,他有什麼能耐統一六國呢?統一可不是鬧著玩呢,六國也不是六碗牛肉麵。
讀這本書,除了能學習到很多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歷史,瞭解到一些規律。
比如: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之間,一定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透過這條規律,我就明白了什麼是環環相扣,所以看到“三胎政策”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接著會有後續政策,才能相互配合。
比如:任何制度都是兩方面的,沒有絕對的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的有弊而無害。所謂得失,要根據實際利弊而設定,所謂的利弊,指的是當時所發生的實際影響,而不是我們現在憑空想象。
還有: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將整個文化結合起來看。
瞭解了這些知識和規律之後,看問題會更深入一些,不再是簡單的憑心情去評判好惡,能發現的東西也多了。
重點推薦。
四、《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
說句可能有點對劉擎老師不敬的話,這本書我第一次瞭解,是在《奇葩說》上,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應該是一本網紅書,還是算了吧。
後來朋友給我送了一本,有一天我閒來無事,一下子就讀進去了,然後反覆讀了好幾遍。我讀研時,當時老師就給我們推薦了很多理論,包括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愛慾與文明》等等。可那時我讀得懵懵懂懂,很多細節都不太理解。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把很多異常難懂的思想理論,用最簡單且生動的話講了出來。比如“存在即虛無”,薩特寫這個點寫了一整本書,翻了翻我差點自閉,可是劉擎老師卻用幾頁文字,通俗地講了出來。
所以在我看來,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西方現代思想導讀書,透過這本書,你會了解到韋伯、尼采、薩特、弗洛伊德、波普爾、哈耶克等人的部分理論。如果感興趣,那麼就可以開展自學,持續深入地去學習。
基於此,我把這本書看成是一座橋樑,聯通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與專業理論,也許能帶來更多可能性。
於是我知道了如果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什麼是工具理性,什麼是自發秩序……
除去知識外,我還學到了很多思考方式,幫助我在看問題時,能夠擁有更多視角。
我覺得這才是我們學習思想理論的最大意義,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讓我們擁有更多視角,去檢驗自己的生活。
五、《經濟學原理》
準確地來講,這是一套書,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內容質量極高,特別適合像我這樣毫無經濟學的人讀。
其實在讀這套書之前,我先讀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雖然有些點沒大弄明白,但也打了一個很好的底。然後再到這套書時,理解和吸收起來就容易多了,感覺我就像一個課前事先做了紮實預習的孩子。
在這樣的一個經濟時代,學習經濟學很有必要,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社會,還能更理智地去做決策。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經濟問題,但因為沒有知識積累,我會把它們當成情緒問題、人情問題,處理起來反而麻煩了許多。
每一門重要學科,都是一種視角,掌握了這個視角,我們就可以看到問題更深刻的一面。
比如亞當·斯密認為,人是自私的,同時人的同情心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理解了這點,就能知道,為什麼以前很好的朋友,後來就慢慢走散了。
再比如用市場規律去看,以前我們覺得好像不近人情的地方,原來都是比較合理的。
之前我還用學到的經濟學原理,寫了一篇分析愛情的文章,當時也是想複習下學到的知識,發現這樣的學習和練習,非常有趣,大家也可以試一下。
如果你直接讀《經濟學原理》也覺得有點讀不下去的話,也可以先讀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打個底子,後續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小結」
限於篇幅,今天我先介紹五本/套,剩下的幾本好書,我留著等年底再推薦。
最後想說的,就是我最喜歡的學習方法,總結起來就八個字:按部就班,穩紮穩打。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