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還沒有見過挑戰,人們相信世俗觀念
蒙學《三字經》據說是南宋王應鱗所作,經歷代補充,最後由梁啟超完善的一門兒童啟蒙讀物,通俗易懂,核心思想教育人懂禮儀、學知識、知興衰、生敬畏。
《三字經》一開始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好多人深信不疑,因為很有權威性,也沒有人敢挑戰這句話的正確性,這就像歐洲的“地心說”一直是羅馬教會的真理,“日心說”布魯諾被燒死在十字架上。
所有思想,法律都是規範人的應為準則,因為人天生良莠不齊
首先從我們先秦諸子百家文章說起,無論孔孟還是老莊,當然他們沒有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是惡的問題,但是從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出,儒家主張“仁愛”,道家主張“順其自然”,這些都是用來規範人行為準則的,因為人的出生就良莠不齊,中國最大的儒道兩家的作品其實否定“人性本善”的理論,是沒有提出明確概念,但是也沒有主張“人性本惡”的觀點。但是他們的作品教育人就是人性向善,以至於韓非子,更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認為人性是本惡的,必須用法律來規範。
其實人性之初有善有惡,無論什麼儒家、道家、法家,他們的思想,作品,都是用來規勸善的繼續為善,惡的回頭是岸,善惡都是天生的,用理論,用思想,用法律,規範到一個軌道。如果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話,還用那麼多理論規範嗎?因為許多思想家認為人有差異,就在思想體系裡規範,有的人天生善良溫柔,有的人天生暴戾恣睢。所以必須有固定的模型規制到一個思維裡面來,比如法律規定什麼不能做,好人壞人都清楚,都同時遵守。
從生物角度說天生善惡
大自然裡,生存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有的動物天生善良溫存,有的天生兇殘成性,比如綿羊和老虎,都是動物的本性,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性。
有的人說,你把綿羊和老虎比,本來就是不同的兩種動物,現在我們把最本質的人比較一下,把兩個九個月到一週歲大的孩子放在一起,這些幾乎後天的影響不太大,都是先天性格,這兩個小孩可能表現出一起玩,也可能表現一個小孩抓另外一個小孩,有一個小孩吃虧,明天你把抓的這兩個小孩再放一起,吃虧的依舊還是昨天吃虧的哪一個,並且這種吃虧一直到以後大了還是,這就說明人天生有善惡。
說個特別垃圾而又真實,最能體現人性的一個故事。一個村裡的惡霸,特別霸佔,有四個兒子都一樣惡霸,其中一個犯了錯誤被鎮壓了,但是依舊還是那樣霸道。這個老惡霸有個小姨子,嫁在同村,小姨子養的孩子特別外形像惡霸,小姨子這一家特別善良,但是小姨子生的這個孩子越長越像惡霸,其橫行霸道也是惡霸的模樣,根本不像小姨子家裡的人,村裡人一看就是惡霸的兒子,根本不用DNA鑑定,就能判定是惡霸的種。後來惡霸也承認是他和小姨子的非婚生子,因為他不怕連襟家,就是那麼惡霸,天地不怕。惡人的種到了善人家裡,由善良人家調教出來還是惡的,這足以說明生物的延續性和多樣性。
所以說,人天生有善惡,後天的環境教育有一點點改變,但是骨子裡的善惡是沒法改變的,千年顛簸不破的“人之初性本善”似乎不大正確。大家認為呢?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